楊秀麗
摘 要:數形結合教育模式作為創新的教學方式,能夠將復雜的知識系統化,從而使學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掌握,非常適合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但在現階段我國的小學教育中,數形結合教育模式的運用還不太廣泛,如何在教育教學中合理運用還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斷探索。本文主要從小學數學教育入手,結合案例闡述了數形結合教育模式在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數形結合;小學數學;應用研究
在青島市,我們的中考,一直在變革的路上。在青島西海岸新區,從初三設地理課開始,就是獨立命題,當時各縣級市的中考擁有完全自主性(當時青島西海岸新區前身,是青島市的一個縣級市——膠南市和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自2012年之后合并為一個區——青島市黃島區,2014年被列為國家第九個經濟新區——青島西海岸新區),采用的是把地理成績計入中考,滿分為40分。獨立命題一直持續到2008年,全青島市開始統一舉行初中學業水平考試,也就是八年級的會考,青島西海岸新區也隨之使用青島市統考試題,但當時仍然保留地理成績以滿分40分計入中考總分的做法。直到2014年,青島市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政策又一次調整,八年級的地理、生物以及信息技術三門學科一并進行會考,地理和生物才分別以總分80分計入中考成績,青島西海岸新區也開始完全執行青島市的中考政策。這樣一直持續到2019年,青島市的中考政策再次進行改革,除語文、數學、英語三門學科之外,其他學科都采用等級制的劃分方法,地理也不再以分數制的形式呈現。一直以來,老師們對于初中地理教學都延續著良好的傳統,認真備課、教學,在學校、家長和學生都對地理學科“另眼相看”的時候,仍然認真對待每一節課,并做好教學模式的構建,大大提高課堂效率。下面就是提高課堂效率的一些具體的實施辦法。
一、加強集備,做好周密的學期計劃
在開學之前,學生尚未返校,教師們先入校備課。在老師們進行集備時,會拿出半天的時間,讓全體地理教師進行激烈的討論,探討最佳學習方案,研究策略,以提高課堂效率。首先是充分研究新課程標準,把握考試要求,以免走彎路。于是,在有限的課時下,按照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對課本進行了有效的整合,與以往相比,現階段的課堂效率更高,課堂容量更大,更加能夠體現新課程標準的理念。
一是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把初中地理課程中,與學生生活及其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全部找出來,將教材重新整合,把相關的生活情境編輯進去,以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并獲得生活體驗。在掌握基礎性的地理知識和技能之外,增強學生的生存能力和知識應用能力,如旅游中電子地圖的使用,日常生活中對于陰晴冷暖的天氣和氣候的關注等等。
二是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要求學生的寒假和暑假作業之一是每天收看新聞聯播和天氣預報,讓學生了解全球的變化形勢,掌握世界各地的人口、資源、環境問題,了解區域之間的差異,以更好地把握國土整治、全球變化、可持續發展等內容。這樣使學生對所學內容有了長遠的思考,對于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終身發展都是有用的。
三是改變地理學習方式。根據學生的發展規律,引導學生去發現現實生活中的地理知識,如:青島西海岸新區海岸線漫長,地域廣闊,而每年夏季青島啤酒節的主會場就設在青島西海岸新區,在我們從家中趕往啤酒節會場的路上,會感受到氣溫的變化,從陸地到海邊會出現非常明顯的氣溫差異,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是什么?這類問題有助于激發學生對生活中的地理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鼓勵學生多關注生活,并積極探究,以了解地理知識的真正的功能與價值,培養其主動學習的良好態度。
四是建立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并重的評價機制。我們的地理課堂,對學生的學習評價依賴于大數據,既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也關注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并自動形成成長記錄本,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都有電子記錄,永遠可見,使學習效果可視化。并且在課堂教學中,將學生情感、態度、行為的變化,都記錄在冊,實現目標多元化、評價手段多樣化、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并舉、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創設一種“發現閃光點”“鼓勵自信心”的激勵性評價機制。
老師們會覺得初二會考時間那么緊,內容那么多,哪還顧得上什么基本理念,讓學生們快快背書,多多做題,提高成績才是硬道理。其實老師們的這種焦慮,會影響教學效率,容易在工作中亂了方寸。因為通過復習,經常會發現有很多學生書背得好,考分卻不高,因為死記硬背的地理根本行不通!地理會考試題靈活多變,以原創題居多,并且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情境出發,單純地死記硬背知識點往往不能靈活運用。只有培養學生的能力,讓其掌握學習方法,掌握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有效提高會考成績,這才是會考復習的重中之重。研究了新課程標準,老師們心中有底了,理念也新了。我們知道,初二學生課業負擔重,面對八門學科,還有地理生物會考,決不能通過加課時、壓作業的辦法來提高分數,加重學生的負擔,而要具體研究復習策略,制定周密的復習計劃。于是打破舊課堂,完善新模式,以培養學生能力為目標,成為教師的一種使命和責任。具體應該怎樣做?首先是通過完善教學模式來提高課堂效率。
下面就是對長時間摸索形成的“問題式循環教學模式”的詳細介紹。
問題式循環教學模式,分為橫向和縱向。橫向是教學方法,也就是課堂教學結構,即本節課要完成什么任務,任務即教學目標,用什么樣的方法去完成。如八年級上冊《滾滾長江》這節課,就可運用教師示范,學生繪圖的方法完成教學目標。縱向是教學流程,也就是什么時間完成什么任務,達到什么目標。《滾滾長江》這節課的第一個循環,也就是第一個層次,是讓學生通過繪圖感受長江的源流概況;第二個循環,是通過繪圖找出長江重要拐彎處的重要地理事物;第三個循環也是更高層次的任務,是通過讀圖探究長江的重要地位。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都圍繞著問題展開,最終目標都是培養學生的能力。問題的提出形式是多樣的,有知識性問題、選擇性問題、思考性問題、實施性問題等等。不僅要緊扣教學目標,而且要有一定的高度,尤其是復習課,學生們已經有能力做到前后聯系,知識連貫,解決更高層次的問題。我們集備之后的展示課—— 《滾滾長江》一節,就沒有一味地講知識點,也沒有沿用過去那種老師指圖、學生回答的常規教學方式。學生也不只是一味地合作、探究、討論,而是通過教師畫圖示范、指導學生動手繪圖的方法,解決了問題,培養了能力,從而達成了目標。這種問題式循環教學模式的運用,使得在課堂上,教師的活動減少了很多,而學生的活動卻增多了不少。使學生的參與度更高了,思考增多了,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了,我們的目標也就達到了。老師們也一致認為學地理,不能背地理,死記硬背對學生的發展毫無益處。
二、進行大單元教學
根據教材的結構,把教材劃分為七個大的單元,每個單元的內容都是完整的、連續的。根據大單元教學,創造相對完整的單元學習,實現教學過程、教學環節的最優化,大大提高課堂效率。
總之,問題式循環教學模式的實施,對老師備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個人的力量或許太渺小,而一個群體的思想就能匯集共同的智慧,產生長遠的群體影響力。只有通過集體備課來研究更高質量的問題,設計更加科學的課堂循環,才能濃縮課堂精華,提高課堂效率。
學無止境、教無止境、研無止境,我們的課堂教學模式還要不斷完善,我們的教學方法還要不斷創新,我們的教研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