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舒漫 朱春林 陳薏 邵帥 李煒
【摘要】當前,中小學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包括用“真理模式取向”取代“感性”教育以及“以教為主”與“以學為主”的失衡,其根本原因在于語文教學過程過于脫離生活實際。本文針對當前語文教學現狀,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視角下,提出以下幾點新思考:從學習方法上看,語文學習應當從生活實踐出發;從學習內容上看,教材不能是課程內容的全部;從教學方法上看,主張“活的教育”;不必刻意地追求“創新”,因為生活中處處有創新。
【關鍵詞】中小學;語文教學;生活教育理論;陶行知
一、中小學語文教學現狀
(一)用“真理模式取向”取代“感性”教育
當今語文課堂的上課模式多是教師和學生的“雙人獨角戲”,具體而言就是“教師講教師的,學生做學生的,井水和河水互不相干”。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傳統的語文教學在“作祟”,即“真理模式取向”,把語文課當作一門純粹的知識課來看待,把語文當作一種純粹的知識體系來學習,忽略了語文本身應有的“感性”教育。
從語文的教學方式上看,由于統一考試的需求,語文課上出現了一套“標準答案”,總是會見到教師在向學生解釋答案為何如此,學生被教導,要揣測出題人的思維,理解出題者的意圖,同時又被要求說出對文章的思考,不要重復,有自己獨特的見解。甚至主觀題,部分教師會給出一套套答題模板,按照模板答題就能得到不少分,等等。現在的語文教學大大減少了學生的獨立思維與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這套“標準”用一個分數來衡量了一個學生學習語文的好壞程度,但從根本上杜絕了學生對于一篇文章的不同思考,沒有了百花齊放怎會有爭奇斗艷?所以,這樣的語文教學就像在為蓄水池里加水,加進去的水也是死水,沒有靈性的浪花無法滋潤立足的土壤。
在現在的作文教學中,學生的習作中充滿了“套路”——所用的素材雷同,而且充斥著許多假話和套話。比如,感受到母愛的那天一定下著暴雨,因為媽媽冒雨給自己送傘,或是連夜送自己去醫院,升華處必定落淚;再比如,助人后“胸前的紅領巾更鮮艷了”、被幫助后望著某人背影 “不知道自己臉上是淚水還是雨水”……
為什么我們每天都在面對真實的生活時,卻說不出真話?王穎和學生私下探討時,發現其中一部分學生是因為害怕寫真事真話,教師會覺得立意不高,給不了高分。當然,還有一部分學生是因為不能自如地運用文字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于是干脆拿現成的例子來應付。
(二)“以教為主”與“以學為主”的失衡
隨著教育的進步,“以教為主”的傳統教學其弊端日益暴露。教師成為課堂的主人,完全掌控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按照教師設計好的流程走,絕不容許任何偏差。但是,課堂往往具有生成性,具有不確定的因素,傳統的教學或選擇忽視生成,或硬性把學生的思維掰“直”,“本本分分”地按照教學設計走,這就顯得不合時宜了。
當然,這種情況也早已被教育者發現,并且試圖改變這種僵死的設計。因此,在有些語文課堂教學中采用“以學為主”的方式,但有的教師在運用時沒有把握好度,造成了語文教學的無效和語文課堂的虛假繁榮。
我們發現實施課程改革以來,有的課熱熱鬧鬧,教學形式“變化多端”,一味追求“創新”,一節課下來,有的學生甚至連基本的識字任務都完不成,連短短的一篇課文都讀不熟;有的課,生字還沒有掌握,課文還沒有讀熟,就讓學生漫無邊際地想象;還有的課不以教材為依據,不以學生的知識能力為基礎,任學生高談闊論,不著邊際。凡此種種,看似創新,其實不然,這種沒有語文基礎的創新,正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是不會長久的。
二、生活教育理論的啟示
(一)生活教育理論概述
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整個教育思想的核心,形成于 20 世紀 20 年代的平民教育推廣時期。陶行知吸取借鑒并改造了杜威的教育理論,立足于中國社會特殊時期的國情和教育實情,本著“教育是立國的根本”,提出了以“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為核心的生活教育理論。
“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論的基本內核。首先,生活就是教育。沒有生活便沒有教育,教育是依附于生活存在的。“社會即學校”是“生活即教育”連帶來的。既然教育源于生活中,那么“到處是生活,即到處是教育;整個的社會是生活的場所,亦即教育之場所”。“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方法論指導。它的涵義是“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根據做的方法。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
陶行知把該理論應用于鄉村教育,創辦了南京曉莊師范學校,以“生活教育”的五條目標來要求學生。陶行知懷著教育救國的堅定信念,把自己的一生毫無保留地獻給了中華民族的教育事業。毛澤東評價他是“偉大的人民教育家”。
(二)生活教育理論對語文教學的啟示
從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來看,現在的語文教學之所以顯得枯燥無味,并不是語文本身的錯,而實際上是教學過程過于脫離現在的生活實際,按陶行知的話來講就是“瞎做、瞎學、瞎教”“字紙簍,死讀書,讀死書”。為此,我們從學習方法、學習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總結出四點啟示。
第一,從學習方法上看,語文學習應當從生活實踐出發。為了改變當前的語文課堂模式,我們認為可以從陶行知的“教學做合一”出發。首先,語文是一門對于其它學科來說是相對感性的,所以,在學習語文時,必須強調“感性力”。而人是感性動物,感性則需要在生活實踐中培養,語文的學習必須從實踐出發,學習古典藝術(琴棋書畫)等,從中感受語文的魅力,而不能視教材為“至圣經書”。這符合陶行知將“做”放在第一位,“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認識論思想。
第二,從學習內容上看,教材不能是課程內容的全部。在教授語文時,應要注意語文不是一門單純的知識課。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單純靠灌輸知識來“提高”學生對語文的理解——而這種“提高”也恰恰是無用的。語文教學應該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其中對話觀念尤為重要。這種的全面引入,最深刻的意義不是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層面的,而是學生觀層面的。在新課程中,學生不再單純是知識的接受者,而是與文本的對話者。“這個文本是什么”的問題被“這個文本對我意味著什么”取代。通俗來講就是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讓學生在與文本“心靈”的對話中去感悟語文(語言)的魅力。我們認為,可能產生作用的手段,是將唯一標準答案改為多個答案,主觀題以言之有理為評判標準。將課堂語文教學的揣摩思路變為討論,教師更多地進行引導而不是規定,讓學生更過體會到漢語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