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榮福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漸深入,學生的綜合素質越來越受到重視。旨在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小學科學
也成為義務教育階段的核心課程,在小學課程設置中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小學階段對學生進行科學教育,有利于學生形成科學素質。而科學素質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培養出來,需要科學教師長期付出心血進行科學教學設計幫助學生理解科學知識。文章分析小學科學教育對于學生的重要意義,闡述當前的小學科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著重探究將小學科學課堂規范化和學科化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小學科學;教學設計;規范化;學科化
教學設計在所有學科的教學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小學科學教學也不例外。小學科學課程的綜合性較強,涵蓋多個自然科學領域的知識,有利于學生掌握生活中的各種知識技能,形成科學的世界觀。經過調查研究,發現當前中國部分學校的科學教育的規范化和學科化都有所欠缺,導致科學課堂的質量不高。科學教師應當把握教材,根據小學生的身心特點來設計科學教學,革新傳統的教育觀念,改進教學方法,提出具有創造性的教學方案,進而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積極性,高質量地完成科學教學。
一、 對于規范化和科學化的正確認識
(一)小學科學教學設計的規范化
規范化是指小學科學教學中要有明確的方案,且方案必須要規范。也就是說,科學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必須制訂詳細合理的方案,方案中需要有明確的時間、地點、參與人員,還要有具體的內容,如活動方式、流程和學習目標等。只有將教學規范化,教師才能一步一步地推動整體教學,并保證課堂質量。
(二)小學科學教學設計的學科化
學科化是指教師腦海中應當具備科學是一門重要學科的概念,并將這種概念傳播給學生。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教師應當以嚴謹的態度對待科學知識,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注重學科化,便是要準確理解教材的內容,不可出現偏差,而且還要將科學視作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核心學科,引導學生重視科學,對科學產生敬畏。
二、 小學科學教育對于學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有利于學生運用科學知識解決問題
小學科學知識包羅萬象,又極富生活氣息。通過學習科學知識,學生能夠開闊眼界,對世界有一個更加清晰的認知。在日常生活中,學生經常看到花開草長、日升月落,卻從未思考這是為什么,它們的原理是什么。而教師把科學知識傳授給學生,學生便能了解到物理、生物和化學等多方面的基本知識。知識能夠指導學生的實踐活動,一旦學生懂得了很多現象的原理,便能將其運用于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例如,很多學生都喜歡小動物,家里喂養了小貓,卻不懂得應該用什么樣的態度去對待它們,很多家庭的小貓沒過多久就死掉了。而學習了科學知識之后,學生不會再將火腿腸和巧克力等對貓咪有害的食物投喂給它們。
(二)有利于學生探索科學原理,張揚自己的個性
在小學科學教育中,向來主張學生依靠自主學習來探索科學知識,發揚學生的個性。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雪花的形狀也不盡相同;同樣,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具有不同的性格和個性。中國教育正處于變革當中,新老觀念并存,部分學科的教學中仍然以教師為主體,這就制約了學生的個性發展。科學則與其他學科不同,無論是理論性的學習還是通過實踐活動來探索科學真理,教師都會尊重每位學生的意愿,傾聽學生對于科學的不同見解,并鼓勵學生勇于實踐,在實踐中發揚個性。科學知識來源于實踐,也需要通過學生的實踐來檢驗。科學知識主要是依賴學生自學,科學課堂也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學生在學習科學的整個過程中,能夠積極主動探索科學真理,充分張揚自己的個性。
(三)有利于學生樹立科學觀念,激發創新意識
小學生的各項能力都處于萌芽階段,對于整個世界懵懵懂懂,如果沒有科學的引導,學生便會產生很多錯誤的觀念,而這些先入為主的錯誤觀念極有可能影響學生的一生。小學生心理活動豐富,認知能力不足,沒有正確的引導便有可能相信不科學的內容,這時便要發揮小學科學教育的重要作用。在教育的初級階段開設科學課程,使學生可以通過課本和教師的話語解開迷惑,形成正確的認知。科學教育能夠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甚至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學生的所有疑問都能在科學中找到答案,于是便會崇尚科學,信服科學,從而樹立科學觀念。學習科學離不開實踐操作,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學生能夠提高動手能力,對于實踐產生濃厚的興趣。實踐是創新的源泉,在科學實踐中,學生不斷提高認識水平,產生各種各樣的奇思妙想,并嘗試將自己的想法變成現實,進而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三、 目前小學科學教學設計缺乏規范性和學科性
(一)課堂設計過于隨意,缺乏目的性
素質教育背景下,科學這門課程相較以往受到了很大的關注度,但仍然不如語文、數學等學科受重視。因而,部分科學教師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教學積極性較低,沒有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教師的教學安排過于隨意,僅僅是打開教材,一氣呵成講完科學知識,而不考慮學生的知識接受程度。此外,每節課都應當有一個教學目的,讓學生學到某方面的知識或提高某方面的技能。而部分教師講課漫無目的,僅僅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教師講課沒有激情,學生也不會在課堂上投入精力,師生雙方都敷衍了事,科學課堂的質量較低。這樣的課堂違背了科學教育的初衷,不利于學生學到真正有用的科學知識,更阻礙了學生科學素養的提高。
(二)科學教師缺乏專業素質
相較于初高中教師,小學教師的入職門檻較低,教師的專業素質也參差不齊。部分教師的本科專業與科學無關,取得的教師資格證大多都與主要學科有關。因而,部分科學教師沒有系統學習過科學相關知識,是“被趕上架子的鴨子”,甚至有一些情況下,由學生的數學教師或語文教師兼任科學教師。這些教師的工作重心往往都在第一學科上,無意識地忽略提高自己的科學素質。科學教師自身的專業素養不夠,教學時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不能夠合理安排課程和設計實驗活動,導致科學教學的效果不佳。部分科學教師沒有意識到科學教育的重要性,缺乏通過系統性學習提高自己執教能力的意識,將科學課當作學生學習生活的“調味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