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萍
摘 要:小學生正處在認知發展的初級階段,對其進行文化知識、學習技能、品格素養等方面的培養尤為重要。閱讀是小學生語文學習中必備的一項基礎能力,其閱讀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學生的文本理解和掌握效果,對小學生的基礎培養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在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部分教師依然沿用“老套路”“舊模式”,缺乏合理的引導策略,導致學生的閱讀能力難以提升。文章對此展開研究。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能力;閱讀教學
閱讀,是運用語言文字獲取信息、認知世界、思維拓展的一項學習活動。其閱讀能力的培養,對學生的語言基礎、文化素養、情感價值等方面起著積極的效果。小學是學生夯實基礎、認知發展的關鍵時期,加強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將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語言水平,促進學生的語言素養,對下一階段的教育發展起到奠基石的作用。如何提升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呢?針對當前的教情發展和實際問題,文章從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突出問題、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薄弱的主要因素、培養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重要性、加強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具體方法等四個方面對此進行探究。
一、 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突出問題
結合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活動的開展情況和實施效果進行分析,發現當前閱讀教學中主要存在以下幾點問題:第一,主體理解存在偏差。閱讀是認知學習的一個重要技能,也是獲取文本信息的重要手段。通過有效的閱讀,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深層次的文本內容和情感思想,這對學生下一步的學習應用和思維解析提供探究素材。然而,在當前的閱讀教學中,部分學生存在文本理解不充分、內在涵義體會不足、情感領悟不到位等問題,不利于學生主體的深入思考和探究。第二,文本整體把握不足。部分學生在文本閱讀中存在整體把握不足的問題,對故事的整體架構和故事發展存在混亂的現象,進而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閱讀體驗,導致課堂活動的教學效果無法保證。第三,閱讀引導不充分。學生是閱讀活動的主體,加強學生的閱讀引導工作,將有助于提升學生的閱讀效率,明確學生的閱讀方向。但在實際的閱讀活動中,部分學生對文本之間的聯系、段落之間的關聯以及文本主題目標的方面存在模糊現象,導致學生的閱讀質量難以提升。
二、 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薄弱的主要因素
針對當前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薄弱的發展現狀,可以歸結為以下幾點因素:第一,教學指導方面。教師作為課堂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切合學生閱讀實情設置閱讀策略,保證學生主體的閱讀效果。但在當前的教學培養中,部分教師仍沿用“老套路”“舊方法”,缺乏創新培養的策略和形式,導致學生的閱讀水平發展不足。第二,閱讀方法方面。方法是學習的工具,其閱讀方法的有效運用,不僅能提升學生的閱讀效率,還使學生對細節的掌控更加清晰、準確。然而,在實際的閱讀活動中,部分教師過于注重對閱讀問題、文本難點的講解,缺乏有效的方法傳授,導致學生在閱讀理解中存在“不理解”“體會不到”等問題,影響學生的語言發展。第三,文本資源方面。在當前的閱讀活動中,教師大多局限于教材課本之中,缺少多樣化的閱讀資源,其學生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訓練難以有效形成,進而阻礙其閱讀主體的發展。
三、 培養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重要性
培養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閱讀是一個主動學習的過程,閱讀能力的培養,可以使學生在閱讀理解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語言意識,如結合其語境和情感,更易于培養學生科學的學習習慣,助力學生的主體成長。同時,培養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有助于鞏固學生的語言基礎。在有效的閱讀活動中,可以幫助學生更為直觀地了解每一個字句的運用方法,并體會其具體的用法和表現意義,這對學生語言基礎的培養具有積極效果。此外,廣泛的閱讀,還能幫助學生認識更多的詞匯和修辭手法,加強學生的寫作能力,使學生的語言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四、 加強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具體方法
(一)設立情境,調動學生閱讀興趣
語言閱讀本就是一項枯燥、乏味的學習活動,相對于小學生而言,難免會造成一定抵觸、厭煩的情緒。這不僅影響學生的閱讀效果,還使課堂活動的組織性難以保證。而從小學生的認知基礎和發展特點出發,設立相應的語言情境,打破傳統單調的語言閱讀模式,讓學生結合形象化的情境展示,提高自身的閱讀興趣,加強學生的主體參與,這對學生的閱讀效果起到促進作用。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文本內容和語言特點,運用信息化手段,設立語言環境,以情入境、以景促讀等方式,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
保證課堂活動的組織效果。例如,在四年級上冊《觀潮》的教學中,文章是以“天下奇觀”錢塘江大潮為主體,詳細記敘漲潮前后的景觀。為了使學生充分了解潮來之前、潮來之時、潮退之后的語言信息,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筆者利用多媒體手段,將有關錢塘江大潮的視頻資料播放給學生,幫助學生建立初步的認知基礎,加深學生對錢塘江大潮的理解,并結合圖文并茂的語言環境,激發學生的主體參與,提高學生的閱讀質量。學生觀看影像資料,紛紛被其壯觀宏偉、來勢洶涌的大潮景象所吸引,不由自主地投入閱讀之中,探索更多的文本知識。
(二)實施互動,加強學生自主理解
師生關系是課堂活動中最基本的教育關系,其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不僅能加強學生的自主理解,還使教師在互動中發現學生的不足之處,進而調整策略、優化形式,保證其閱讀活動的有效性和組織性。在閱讀活動中,教師應考慮到學生的主體特點和發展形式,科學實施互動探究,引導學生對文本知識產生能動思考,加深學生的文本理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例如,《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的教學中,為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加強學生的主體理解,筆者采取導學互動的方式,讓學生結合導學問題,展開自主學習活動。同時,結合學生的實際學情和發展狀態,組織師生之間的互動探究,以此檢驗和提升學生的閱讀效果。“這五粒豌豆各自的志向是什么?”“第一粒豌豆:飛到廣大的世界里去”“第二粒豌豆:直接飛進太陽里去”“第三、四粒豌豆:到了哪兒就在哪兒住下來”“第五粒豌豆:該怎么樣就怎么樣”“作者對前四粒豌豆的結局進行描寫,有什么作用?”“交代其他四粒豌豆的結局,更能體現出第五粒豌豆的生命意義和美好價值。同時,其他豌豆的結局使文章更富有趣味性,減輕全文的凝重感。”通過互動環節的實施,將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益,把握學生的主體狀態和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