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少藝
摘 要:文章立足鄉土地理在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中的應用,從鄉土地理對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的意義和高中鄉土地理資源應用策略兩個方面進行探究。其中高中鄉土地理資源應用策略包括錄制實景微課,有效激發學生興趣;開展研學活動,促進理論聯系實際;布置實踐作業,拓展資源應用場景;小組合作探究,促進學生合作學習;優化評價方法,引導學生有效反思。
關鍵詞:鄉土地理;實踐創新能力;高中地理
一、 引言
創新是知識經濟時代社會發展的驅動力所在,而在現代教學中,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也相當重要。作為一門與生活聯系緊密的學科,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成為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鄉土地理是地理學科教學的內容之一,作為與生活聯系較為緊密的部分,其在地理的教學中得到越發廣泛的應用,可以這樣說,鄉土地理資源的充分利用成為提高教學效率的關鍵。
二、 鄉土地理對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的意義
區域性是地理學科的本質屬性,任何問題探究、實踐活動都不能脫離區域而進行。但由于空間距離的原因,大多數區域都只能作為課堂探究的問題情境。鄉土地理即本鄉本土地理,具體指學生所在地延伸到縣市級區域,是學生的主要活動區域。而在高中地理教學中,也承擔著主要的實踐和活動任務。在學生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等素養的培養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可以說,對于實踐活動多在野外開展的地理學科而言,沒有鄉土地理知識的引入,學生實踐能力很難得以有效培養,更不要說是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了。故在高中地理的教學中,為了培養學生實踐創新能力,教師需要積極引入鄉土地理的素材,充分發揮鄉土地理的作用。
三、 高中鄉土地理資源應用策略
(一)錄制實景微課,有效激發學生興趣
盡管地理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甚至在核心素養的組成中都明顯有著關于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部分。但在具體的教學中,尤其是在直面高考的高中教學中,課堂教學活動依然是地理教學的主要組成部分。實景微課是在生活場景中錄制的微課,是微課與鄉土地理結合的一種方式,而相比傳統的教學手段,不僅有著微課這一形式的優勢,也有著鄉土地理的優勢,這也就使得實景微課對學生興趣激發的效果更佳。故在高中地理的教學中,教師需要積極應用實景微課,將鄉土地理融入課前導學環節,更有效地激發學生興趣。
例如,在“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這一節教學中,教師就可以以實景微課進行導學。在教學之前,教師可以走進漳州的鄉村田野間,利用智能手機錄制農民勞作的場景。當然,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也可以適當地對當地的農民進行采訪。而每到一個教學地點,教師都可以講解當地農作物的特色,在本地生長的注意事項,為什么要種植這種作物等。由于視頻取材于鄉土地理環境中,學生對教學的場景較為熟悉,注意力也被充分吸引,在之后的學習活動中,學生的探究效率也更高。這樣,通過實景微課,教師將鄉土地理引入課堂教學活動中,不僅有效激發學生興趣,還讓學生了解本地的地理知識,為學生知識的增長和實踐能力的提高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開展研學活動,促進理論聯系實際
實踐是知識學習的直接方法,也是知識學習的最終目的。而在學生實踐與創新能力培養方面,實踐活動本身就有著巨大的作用。這就需要教師積極依托鄉土地理開展地理實踐活動。研學旅行是學校內部根據區域特色、學生年齡和各學科需要開展的旅行活動,其能有效拉近學生與自然、文化之間的關系。而在地理的教學中,由于研學旅行活動開展的場景是鄉土地理,學生能有效地將知識與生活聯系起來。故在高中地理的教學中,教師需要積極開展研學活動,以讓學生有效地將理論與實踐聯系起來,切實培養學生實踐創新能力。
例如,在“地貌”這一知識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帶領學生前往云洞巖,開展研學旅行活動。作為一個國家4A級景區,既有優美的自然風光,也有獨特的人文景觀。單就地貌這一知識而言,也為典型的丹霞地貌。在這一研學旅行活動中,教師可以就其地貌進行講解,如在“一線天”這一景點,教師就可以講解其形成過程,以讓學生更好地明晰丹霞地貌的形成原理。而在帶領學生認識漳州古城時,教師可以介紹漳州古城所處的位置,商業區、政府用地的分布特征,主要街道的分布格局對現在的影響以及其發展旅游業的優勢等。這樣,通過研學旅行活動的開展,教師將教學的場景置于鄉土地理的環境下,有效地提高了學生野外考察這一地理實踐能力。
(三)布置實踐作業,拓展資源應用場景
作業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幫助學生深化和鞏固知識的作用。在以往的教學中,作業的主要形式為書面作業,這盡管能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知識理解程度,但難以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有時還會在一定程度上為學生帶來巨大的負擔,甚至讓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在現代的教學中,作業的形式應該越發多樣,而在地理教學中,布置生活化、實踐化的作業相當重要。其不僅能有效引入鄉土地理,將鄉土地理資源的應用拓展到課下,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地理知識,加深學生對地理知識的認識,還能有效培養學生地理實踐能力,對于切實培養學生地理核心素養有著重要的作用。故在高中地理的教學中,教師需要布置實踐作業,以將鄉土地理與課后作業結合在一起,更有效地培養學生實踐與創新能力。
例如,在“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這一節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向學生布置調查漳州環境污染這一任務。這一任務包括兩個部分,其中第一個部分為網絡上的數據收集,即學生通過大氣網格化平臺、市環保局、政府官方網站和公眾號查閱資料。另一個部分是學生調查本區域內污染源種類,即通過問卷和實地考察的形式了解不同污染物的污染源。而在所有內容調查完畢后,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根據本區域內的污染狀況結合自身所學知識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這樣,通過實踐作業的布置,一方面拓展了鄉土地理資源的應用情境,另一方面也使作業的形式更加多樣,這對于學生在課下的學習中充分培養自身實踐能力有著相當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