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區域活動重視師幼互動,要求教師不斷提供新環境和材料,通過觀察、記錄、分析不斷解讀幼兒、了解幼兒,并能恰當地指導幼兒,以促進幼兒的發展。
關鍵詞:有效;區域活動;策略
區域活動是教師根據幼兒需要提供多樣化的環境,以及豐富、有趣的活動材料,使幼兒在有準備的環境中,自主地進行活動,得到富有個性化全面發展的游戲活動形式。區域活動重視師幼互動,要求教師不斷提供新環境和材料,通過觀察、記錄、分析不斷解讀幼兒、了解幼兒,并能恰當地指導幼兒,以促進幼兒的發展。現如今不論是公辦幼兒園,還是民辦幼兒園開展的區域活動有一定的問題,開展區域活動只是流于形式,教師是幼兒的守護者、陪伴者,沒有真正體現出區域活動的教育功能,培養幼兒富有個性化的發展。《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范發展的若干意見》指出:“提高幼兒園的保教質量,堅持以游戲為基本活動,重視幼兒游戲活動的獨特價值,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尊重個體差異,鼓勵支持幼兒通過親近自然、直接感知、實際操作、親身體驗等方式學習探索,促進幼兒快樂健康成長。”因此只有有效開展區域活動,才能讓孩子做到直接感知、實際操作、親身體驗,才能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尊重個體差異,才能促進幼兒快樂健康成長。在此課題研究中,總結出了一些策略,現做一分享。
一、 豐富有趣的環境準備
這里的環境指的是精神環境和物質環境。精神環境是指幼兒的心情愉悅,精神飽滿能積極快樂地在區角進行游戲;物質環境指的是區角的創設和材料的投放,要讓孩子自由地在區域玩得盡興、專注,就需要做到兩點:一是區角的設計要有能讓孩子看懂的游戲規則、分類擺放標記清楚的游戲筐、各個區域之間幼兒互動自由(如,能把美術區角的作品拿到超市區角去賣);二是材料投放不但要有層次性,還要遵循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投放一些富有趣味性、多功能、半成品的材料,能充分激發幼兒的創造潛能,讓孩子在區域游戲中玩中學、學中樂、樂中創、創中長。促進幼兒身心健康和諧發展。如,大三班創設了三個區角:美工區、寶貝超市、建構區。美工區和寶貝超市面對面,看起來是兩個區角,但其實是一個區角,孩子來去自由,你會看到美工區的孩子拿著自己做的玩具跑到超市去賣,那種熱鬧場面讓你應接不暇。還有你會看到建構區的自主游戲不需要教師去指導,他們看著游戲規則和一些標志,認真專注地搭建自己喜歡的建筑。并且小朋友之間合作得那么默契,幾乎沒有不遵守規則的孩子。這些好的區域活動的習慣都是師幼一起布置的區域環境的隱性教育功能。因此,豐富有趣的環境準備為有效開展區域活動起到橋梁和引領的作用。
二、 敏銳靈活的觀察能力
《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第29條提出:“教師要掌握觀察、談話、記錄等了解幼兒的基本方法。”蒙臺梭利說過:“唯有通過觀察和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內在需要和個別差異。”新時代的幼兒園教師要學會觀察,要有敏銳靈活的觀察能力,這樣你才能讀懂孩子,理解孩子,才能步入幼兒的心靈,才能更好地培養幼兒成長。因為幼兒園的孩子無法用語言完整表達出自己的所思所想,他們往往借助一些肢體語言、情緒、繪畫等其他形式表現出自己的真實想法。此時他需要什么,成人通過分析才滿足他的需要。這無形中把教師的專業能力拔了一個高度,要會觀察孩子,要善于傾聽孩子的心聲,要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因此,課題組在不斷的實踐研究中總結出一套合理的區域記錄表,不同的區域,有不同的記錄方式。每個表上設置現場記錄、情景分析、幼兒需要、改進措施……這些是研究幼兒很好的材料,通過這個記錄表可以反映出每個孩子的個性特點。教師根據記錄表不但能發現區域材料有問題,不斷補充新穎有趣的材料,還能做到因材施教,面向全體,讓每個孩子在不同程度上有所發展,同時也可以根據他的性格特點培養一些良好的學習品質。以建構游戲記錄表為例做一詳細解讀。
這個表里的觀察對象指的是一個幼兒或建構區的所有幼兒,如果一個幼兒觀察方式為跟蹤觀察,所有幼兒觀察方式為定點觀察;觀察內容包括面部表情(眼神、表情)、動作發展(使用工具、協調性)、游戲參與度(注意力、專注度)、人際交往(獨自、平行、合作)、隨機事件;觀察實錄是記錄孩子在游戲中的各種表現(用照片、文字或視頻記錄);幼兒行為分析是把幼兒在游戲中的各種行為做具體分析,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和孩子的需要;幼兒需要是根據孩子的需要思考填充什么材料幼兒更感興趣,更有利于孩子的發展;改進策略是第二次游戲前補充游戲材料引領一部分孩子吃飽,另一部分孩子吃到甜甜的果實。這里強調一點,如果觀察對象是一個小朋友,就要多次追蹤觀察并寫好記錄。
通過這個記錄表,你就可以了解孩子在建構游戲中的最近發展區,我們提供怎樣的材料才能充分挖掘他們的創造潛能,創設什么樣的區角更有利于孩子的發展;還可以了解個別孩子的個性特點,什么樣的材料可以滿足比較特殊的孩子等。為你步入孩子心靈搭建了又一個橋梁。
三、 具體恰當的言語指導
常常聽有些教師說:“區域游戲是自主游戲,放開讓他們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沒必要去指導。”可是你想過沒有,這樣的區域活動有沒有教育功能?能不能促進孩子的成長?他們的自主性難道是瘋狂地玩嗎?那么這樣的區域游戲就失去意義,孩子根本得不到發展,他們毫無目的地亂玩,這樣下去孩子好多習慣和游戲規則都會消失,對以后孩子的成長會造成不良的影響。因此孩子在玩區域游戲時,當你發現孩子真正需要時要給予有目的、有意識的口頭言語指導。恰當的言語指導能鼓勵幼兒想辦法、動腦筋,促進幼兒思維和創新的發展,還能調動幼兒的興趣,引領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如,在一次建構活動中,有個小朋友用插塑積木搭建了一列長長的火車,他很激動地告訴我:“教師,你看看我搭建了一列火車。”我說:“好呀!你能快快帶我去北京嗎?”另一個小朋友說:“他這火車跑不動。”這個小朋友就急急忙忙在火車下面按車輪,又跑來一個小朋友說:“火車要有鐵軌才能跑得快。”旁邊的幾個小朋友都幫忙搭建鐵軌了,這個小朋友把自己插塑的火車放到鐵軌上說:“教師,我現在可以帶你去北京了。”可見具體恰當的言語指導會開動孩子的小腦筋,激發他們主動探究。
四、 完整有效的評價工具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強調教師應自覺地運用評價手段,了解教育的適宜性,調整、改進工作是高教育質量,并重點強調了評價學前兒童的重要性,認為學前兒童的行為反應是對教育工作最客觀、直率、真實的評價。教師要關注學前兒童的反應,把它看作重要的評價信息和改進工作的重要依據。《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強調了教師對學前兒童的觀察與評價,包括關注學前兒童日常表現,及時發現每個學前兒童的點滴進步,注重激發和保護學前兒童的積極性、自信心,運用觀察、談話、家園聯系、作品分析等多種方法,客觀地、全面地了解和評價學前兒童。有效運用評價結果,可以指導下一步教育活動的開展,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長。由此可見,評價在兒童成長中的重要性,我們在區域游戲中同樣需要完整有效的評價工具。這個評價工具要滿足兒童的發展需求,同時也要滿足群體中兒童的個性化需求,更要讓教師知道評價什么、為什么評、怎么評。我們課題組經過翻閱資料和實踐研究找出了一套完整有效的評價工具。這套評價工具有六大領域(身體發展和健康、學習品質、社會性和情感發展、語言和交流、科學領域、創造性藝術),每個領域有不同條目,每個條目會有不同的層級,作為評價孩子區域活動成長的標準。我相信這套評價工具能為我們學前教育同行們理解兒童發展評價提供新視角,同時也為我區學前教育發展添磚加瓦。現舉一例加以說明。
此表我只用了一個領域、一個條目、六個層級簡單說一說評價每個孩子在區域活動中成長的標準,每學期兩次,看看孩子的進步情況,促進孩子不斷成長。
參考文獻:
[1]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M].教育部,2012.
[2]幼兒園工作規程[M].教育部,2016.
[3]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M].教育部,2012.
[4]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范發展的若干意見[M].教育部,2018.
作者簡介:
陶淑麗,甘肅省白銀市,白銀市平川區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