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曉霞 馬祿德
摘? 要:自學能力是學生需要掌握的關鍵能力,有助于學生的全面成長。然而,在農村地區的初中語文教學中,仍然存在著教學模式陳舊、評價標準單一、學生課外學習缺失等問題,并且教師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也不夠重視。要想有效解決上述問題,教師可以借助翻轉課堂、合作探究式學習和課堂集體活動等方式來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進而從整體上提升農村學生的自學能力。
關鍵詞:初中語文;自學能力;培養策略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以教育文化為代表的軟實力逐漸被重視。在科技興國、人才興國的背景下,只有將教育工作落到實處,才能為祖國的發展建設輸送更多優質人才。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容易產生叛逆心理,這對教師的教學工作提出了挑戰。要想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及時調整課堂教學策略,引導學生積極開展自主學習,有效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一、借助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
翻轉課堂是指重新分配課內外時間,將基礎知識的學習交由學生自主完成。這樣教師在課上就能有更多的時間為學生答疑解惑,組織學生探討交流。課堂由灌輸知識的場所轉變為知識探索的平臺,對學生的成長更加有益。語文教材中的古詩文大都強調“知人論世”,教師可以借助古詩文的這一特點,引導學生深挖作者的生平經歷,形成良好的自學能力。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以下統稱“教材”)八年級下冊《桃花源記》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應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把“知人論世”這一部分讓學生在課前完成。教師要求學生通過工具書或者網絡去搜集資料,了解、梳理陶淵明所處的時代背景、生平軼事、同類作品等內容。這樣在課上學習課文時,學生已經大致知道陶淵明生活在東晉末年,當時社會政治黑暗,長年戰亂,民不聊生,而陶淵明清高自賞,不愿與權貴同流合污。帶著這樣的知識基礎走進《桃花源記》,學生就很容易體會到作者對和平、恬靜生活的向往和對現實戰亂的痛恨。通過這樣的教學模式,學生的自學能力自然得到培養。
二、鼓勵學生開展合作探究,取長補短實現共同進步
通過鼓勵學生積極開展合作探究,可以有效幫助學生解決他們在學習時遇到的問題,對提升學生的自學能力有著重要影響。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學生的能力特質是有差異的。有些學生比較擅長記憶、背誦,這類學生在學習文言文、古詩詞時就會非常扎實;而有些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較強,在寫作課上常常能提出新穎的觀點。基于此,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合作學習,取長補短,實現自學能力的提升。
在開展合作學習時,教師要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促使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時形成一種良性的競爭,對于提升學生的自學能力意義重大。教師可以通過舉辦辯論賽來為學生搭建合作交流的平臺。
例如,在學習完教材七年級上冊《〈論語〉十二章》后,教師讓學生以“思”和“學”兩者之間的價值展開辯論。在學生辯論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基礎知識比較扎實的學生負責搜集與論題相關的資料,而語言表達能力較強的學生則可以作為辯論選手。在辯論活動中,學生對教材知識的理解會更加深入,自學能力也會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三、開展課堂集體活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在初中語文教學實踐中,開展課堂集體活動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課堂集體活動,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中的基礎知識,而且還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主旨的理解,有利于他們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形成情感共鳴。因此,教師要合理安排教學時間,結合所學課文內容盡可能多地去開展課堂集體活動,如開展學生自主朗讀、分角色扮演、小組知識競賽等形式的活動。教師可以提前告訴學生接下來要開展的集體活動,這時學生為了能夠在集體活動中表現得更好,就必須付出努力去熟悉教材上的基礎知識,這樣就起到了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作用。
例如,在教學教材九年級上冊《故鄉》這篇課文時,教師鼓勵學生演繹作品中的人物,或者引導學生背誦這篇課文,在此基礎上按照自己的理解來復述臺詞。學生表演結束后,教師要求各小組選派一名代表,為大家分析這個片段的寫作用意,讓學生在活動中實現理解知識的升華。學生在進行分角色表演、口述臺詞的過程中,對《故鄉》中各人物形象的理解自然而然提高一個層次。
初中階段學生的心理發展程度,已經足以支撐他們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教師要鼓勵他們自主地去解決一些基礎問題。自學能力的提升也是素質教育的一部分,教師不僅要關注教學任務是否完成,更要關注學生的自學能力是否得到了提升。教育這條道路需要教師的無私奉獻和責任心來鋪開,唯有將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放在學生的成長上,才能在教書育人這條路上越走越遠。
參考文獻:
[1]李月海,高金玉. 淺談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J]. 中國校外教育(中旬刊),2018(3).
[2]王海龍. 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方法初探[J]. 學周刊,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