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芬
【摘 要】 數列知識在高中數學中是非常重要的教學內容,它是一種很強大的教學工具,能更好地幫助學生處理數學問題。高中數學教師有必要尋找更好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在數列知識方面更好的掌握和學習,達到熟練運用的程度。本文主要從高中數學教學中如何做好數列教學展開探究。
【關鍵詞】 高中數學? 教學策略? 數列? 探究
引言:數列知識的掌握在高中數學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學生在學習數列知識時,可以提升自身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由于新課程改革的推行,高中數學教學的方式也在不斷更改,教師應該不斷創新教學思路與教學方法,從新課標出發提升自身能力,幫學生全面成長適應社會發展。
一、運用高效課堂,培養學生興趣
想要提升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的效果,教師就必須要運用高效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學習興趣。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是主動地位,學生則是附屬,這對高效課堂的建立很不利,只有師生關系平等信任,才能更好地讓學生與教師產生共鳴。在教學中,教師必須要找到合適的方法為學生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利用教學情境放松學生心態,更好的幫助學生學習數列知識。比如在高中學生初接觸數列知識時,高中數學教師可以通過介紹一些生活中實際應用數列知識的例子,來引起學生注意。如等差數列類似于樓梯的設計;等比數列類似于新聞經常提到的“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翻了幾倍”。教師可以通過像這樣的舉例來引出學生要學的新知識點,這樣可以引起學生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每個學生都可以參與到課堂學習中,這樣教師就可以通過創設高效課堂來達到提升課堂效率的教學目的。
二、運用多媒體設備輔助課堂教學
好的課前導入是上好一節課的關鍵,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課堂教學中多媒體設備被廣泛應用?,F在,多媒體教學已經成為當下最主要和流行的教學方式。它不僅能讓抽象的知識點更形象,還能更直觀的顯現,讓學生的視覺感受更強烈,從而讓學生的印象更加深刻,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高中數學教師在數列知識的課堂教學中,可以使用多媒體教學,把具體的知識點和要講解的內容直觀的展現給學生。比如:數學推理可以利用動畫演示來表達,激發學生興趣,讓數列知識的講解更富有趣味性,增強教學效果。在“等差數列前n項和”的講解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來播放學生們從小就熟悉的堆積木游戲,等學生看完之后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問題:“同學們都玩過剛播放的堆積木游戲吧,假如你們在玩游戲時,最下面一層有8塊積木,最上面有3塊積木,中間每一層的塊數都比它下面一層少一塊”然后拋出問題“一共有多少積木”,學生一般會直接用“3+4+5+6+7+8”然后得出33塊,教師可以緊接著提出問題“如果最下面一層有300塊,最頂層有1塊,那么有多少塊積木?”學生就會發現之前的方法太慢,這時教師可以說“我有更好的方法,同學們想不想知道呢?”此時學生便會產生很強的探索和求知的興趣,無形中就增強了學生學習效果。多媒體教學可以利用動畫演示等來引起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能讓課堂效率大大提升。
三、利用分組的教學模式
高中數學教師在講解數列知識時,可以利用分組的教學模式,來培養學生們自主探索的學習精神,有很多種方法可以用于數列計算,而教師的教學任務是幫助學生尋求最合適的方法,可以讓學生在計算問題的答案時更加快速。而分組的教學模式,可以讓每個學生都能有展現自己的機會,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和集體意識,還能夠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在分組前,教師必須要先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認知方式,然后在分組時才能保證科學合理的進行。小組成員間互相學習幫扶,還能互相討論,這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實現思維拓展,還能讓學生展現個人觀點,提升學習效率。比如,在“等比數列求和公式”這一章節中,教師可以給學生提出問題“一個數列由20個數組成,第一個數字是2,之后的每個數字都是它之前數字的5倍”讓學生快速計算這20個數的總和。然后讓學生們按分組進行討論,引導學生們發揮想象力,自主探索。在分組時教師可以把成績好和成績差一點的同學一組,這樣可以讓學生資源更均衡,有助于教學效果更好的實現。分組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的意識,學生之間共同交流學習、智慧共享,還能增強學生自信心,積極展現自我,保證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數學能力得到更好的培養,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分組教學可以有效幫助高中數學教師提升教學效果。
結束語
總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是高校教學的基礎。高中數學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不斷地對教學模式進行創新,對教學方法多研究,才能夠幫助高中生提高學習數學的能力。還應該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多媒體輔助教學,并配合小組教學的方式來提升教學效果、鍛煉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增強高中數列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居維祥.試論數列問題案列中解題策略的運用[J].語數外學習(高中數學教學),2014(11):73.
[2] 儲春琴.淺談自主探究式教學策略在高中數學數列教學中的應用[J].理科考試研究,2013,2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