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玉芳
摘 要:在當前教學改革背景下,學困生的語文課堂效率是最讓語文教師頭疼的。其實,語文教師如果能夠創設有效的學習環境、開發有效的課文資源、運用有效的活動方式,就能夠提高學困生的課堂效率,從而真正實現教育的均衡發展。
關鍵詞:學困生;語文教學;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1)24-0064-02
引 言
所謂“學困生”,是指那些學習基礎差、學習態度消極的學生,表現在語文學科上,就是語文基礎差、錯字別字離奇、閱讀能力低下……因此,利用好寶貴的課堂時間,提高學困生的語文課堂效率,才是給予這部分學生最公平的教育[1]。
一、 創設有效的學習環境——誘學
(一)運用導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學困生上課的注意力十分不集中,如何將他們的注意力快速引到課堂上是語文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首先,語文教師可以在上課伊始拋出懸念式導語,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例如,在教授《狼》這篇文言文時,教師不妨這樣設計:同學們,假如有一個人晚上在路上走,后面跟著一條狼,會有什么樣的結局呢?可是,有這樣一個屠夫,他后面跟著兩條狼,而且兩條狼緊跟不放,對他虎視眈眈,這個屠夫的命運會如何呢?請大家一起跟著我走進《狼》這篇課文。通過這一環節,屠夫的命運就成了懸念。由于對屠夫命運的關心,學生的注意力勢必會迅速轉移到課堂上,而且,正因為有了這種心理,他們會把課文當成一篇吸引人的小故事來看,文字障礙的消除也會輕松很多。
其次,教師可以利用學困生對教材不感興趣,但對故事感興趣這一特性來設計導語。仍以教學文言文《狼》為例,教師還可以這樣設計:清代有個人,他在人來人往的路口擺了個茶攤,只要行人講個故事或奇聞就不收茶水費。這個人每天坐候在路口,一坐就是二十多年。他將“茶攤”上搜集到的素材加工成狐仙鬼怪傳奇。這些作品總共500多篇,就是《聊齋志異》,這個人就是蒲松齡。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蒲松齡《聊齋志異》中的一篇——《狼》,看看這個故事有怎樣的奇聞。這樣的導語由一個故事過渡到另一個故事,學困生上課時的注意力自然就更加集中了。
最后,教師還可以利用學困生的好奇心理設計導語。例如,在教授《賣油翁》這篇文言文時,教師可以這樣設計導語:古時候,有個人的射術十分了得,不說百發百中,也可說百發九十幾中,可是一個賣油的老翁看見了,卻不以為奇,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到《賣油翁》這篇文章中尋找答案吧!帶著好奇心,學困生勢必急于從課文中尋求答案,同時這也能激發他們的課堂學習興趣。
(二)夯實看似枯燥的字詞基礎
絕大多數學困生因為從小沒有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進入初中后會出現會讀不會寫,或者自以為會寫,一寫就是錯別字的現象。如果語文教師只是一味地讓他們死記硬背,不但不能夯實學生的基礎,而且容易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對于學困生來講,字詞的學習是他們語文學習基礎中的基礎,因為只有將字詞基礎打好了,其思維才可能活躍,語言能力才可能發展,良好的語文素養才可能形成。那么,如何讓學困生對字詞學習既感興趣又掌握牢固呢?教師可以通過以下方法實現。
首先,可以結合漢字的意義編寫生動有趣的口訣或順口溜。例如,《陋室銘》中的“談笑有鴻儒”中的“鴻”字,學生要么不會寫,要么寫成錯別字,筆者在教學中是這樣指導學生識記的:江邊一只鳥,大得不得了。學生在歡笑聲中既記住了“鴻”字的寫法,又掌握了“大”這個意思,真可謂一舉兩得。對于容易混淆的形近字,教師亦可采用此法。比如,為了讓學生區分“暮”“墓”“幕”“慕”“募”幾個字,筆者創編了“‘日落草中是‘日暮,‘土在莫下變‘墳墓,無‘巾不能做‘幕布,有‘心才能去‘羨慕,無‘力別想去‘招募”的口訣,指導學生識記。
其次,可以結合漢字的特點引導學生觸類旁通。絕大多數漢字是音、形、義的結合體,教師若根據這一特點指導學生識記,就會大大減少學生錯別字現象的發生。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學困生特別容易將“衣”字旁的字和“示”字旁的字混淆,根據《說文解字》關于“示”的解釋,筆者用通俗的語言讓學生記住,“示”字旁的字一般跟神佛或祭祀活動有關,如“福、禍、神、祈、禱”等字,學生馬上查字典,舉一反三,舉出如“祥、社、祠、祺、祝”等字。通過觸類旁通式的學習,學生識字的數量、質量及與“衣”字旁的字區分度上都大大提高了,學生也對學習字詞有了濃厚的興趣。
最后,可以結合字詞的淵源引導學困生精準掌握。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默寫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時,常常將“汗”誤寫為“漢”,于是筆者和學生解釋,“汗青”即竹簡,古時在竹簡上記事,先以火烤竹簡,使水分如汗般滲出,這樣便于書寫,能避免蟲蛀,所以“汗青”是和“出汗”有聯系,和“漢子”沒關系。這樣,學生就在笑聲中輕松地掌握了該字的正確寫法。
(三)運用聲情并茂的范讀藝術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許多語文教師常常讓學生通過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以此使學生感知文本內容。可是,這對學困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因為他們有些字不會讀,閱讀速度慢,所以,感知文本的任務也就無從談起了。因此,語文教師可以運用抑揚頓挫的語調、精神飽滿的激情、悅耳動聽的嗓音、繪聲繪色的語言去范讀課文,為學生營造身臨其境的氛圍,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潛移默化地感染和培養學困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從而提高他們學習語文的主動性,進而提高其語文素養。但是,語文教師在范讀時應注意把個人的意識、情感深入文本內容的各種角色中,并能在文本的角色中自然轉換。例如,范讀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時,教師不要一直以“第一人稱”——朱自清的角色去讀,當讀到文章直接引用“父親”的話時,就應進入朱自清“父親”那個角色。這樣才能讓學生從范讀中聽出人物的心理活動和性格特征,幫助學困生順暢地感知文本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