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慢教育”是指教師要在一些重要的教學環節減慢教學速度的一種教學理念。教師實施“慢教育”教學,可以在一些關鍵環節給予學生充分的指導,使學生能攻克學習重點和難點。教師在教學時,要了解適合開展“慢教育”的環節,并掌握開展“慢教育”教學的方法。
關鍵詞:初中數學;“慢教育”;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1)24-0070-02
引 言
一些教師希望提高教學效率,開展快節奏、大容量的教學。然而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這樣的教學有時會讓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得不扎實,思維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養。于是有些教育學者提出了“慢教育”的概念,“慢教育”并不是指教師一味地延長教學時間,而是要求教師針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合理安排學習時間,使課堂教學的節奏當快則快、當慢則慢。這樣,雖然在某些教學環節教師的講授速度并不快,但是從整體來看,教學效率較高。下面,筆者對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應用“慢教育”的方法展開探討。
一、應用具象化的案例引導學生理解理論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理解理論知識。但很多教師發現,一些學生不愿意學習理論知識,或者不能理解理論知識。因此,教師要意識到,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時希望了解“我為什么要學習這項知識”及“我正在學習怎樣的知識”。為了幫助學生弄清這兩個問題,教師在這一環節必須放慢教學腳步[1]。
例如,在開展“從問題到方程”的教學時,教師為學生引入了以下具象化的案例:籃球聯賽規定,勝一場得2分,負一場得1分,如果籃球隊賽了12場,共得20分,這個籃球隊共勝了多少場?剛開始,學生不知道如何探討這個問題,教師可引導學生結合以往學過的知識,根據得分與勝負場數之間的關系,應用枚舉列數據來分析結果。學生得出的結果為:現得24分,即勝12場,負0場;現得23分,即勝11場,負1場……依此類推,可得到結果,即該球隊勝了8場,負了4場。此時,學生會意識到,應用枚舉列數據的方法來解決問題比較麻煩。現在球隊的得分是20分,還不需要列出太多的數據,如果球隊的得分為12分,那得列出多少數據。于是,學生要求找出一種更簡潔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基于學生學習過一元一次方程,教師可引導學生結合總分與勝場、負場之間的數量關系來列方程。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設該隊的勝場為x場,則負場為(12-x)場,通過建立勝場、負場、總分之間的等量關系來列方程。學生列出的方程為2x+(12-x)=20,解之得x=8。學生會發現,應用列方程的方式來解決一些數學問題非常簡單。此時,教師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要應用一元一次方程的方式來解決此問題呢?一元一次方程又是什么呢?學生結合自己的體驗發現,如果一個數學問題有較為明顯的等量關系,而這個等量關系中擁有一個未知元,就可以應用列一元一次方程的方式來建立方程式,解出未知元,而且這種解決問題的方法簡潔、直觀。結合這一案例,學生也進一步理解了一元一次方程中方程的定義是什么,“元”和“次”分別代表什么。
教師在教學中,要應用具象化的案例,告訴學生理論知識的概念或定義是什么,學習了這個概念或定義能夠解決哪些問題。雖然教師在這一環節教學會放慢教學進度,但是,當學生了解了自己的學習需求,找到了學習的價值和意義后,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就會不斷地提升。
二、培養學生的思維水平,深入學習數學理論知識
在初中階段,學生需要學習大量抽象的數學理論知識,如果學生的數學思維水平不足,則難以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數學理論。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既要培養學生的思維水平,又要引導學生應用科學的思維方式來掌握理論知識。雖然這樣的教學看似會放慢教師的教學進度,但實際上,學生只要真正地理解了數學理論形成的規律,就會牢牢記住這些理論,并能夠正確地運用數學理論知識來解決問題。
以引導學生學習“字母表示數”為例,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觀察以下等式,然后讓學生分析第幾行的等式結果。
1+2+1=4
1+2+3+2+1=9
1+2+3+4+3+2+1=16
……
學生通過觀察會發現第4行的結果為25,第5行的結果為36……依此類推。在這一教學環節中,教師引導學生應用歸納的思想發現算式的計算規律。當學生理解了歸納的思想后,便能理解如何發現算式的規律,以及抽象出算式規律背后的公式。教師引導學生應用抽象的數學公式來描述第n項的代數式。學生通過歸納以上的具象化案例,根據以上算式形成的規律,得到1+2+3+…n+(n-1)+(n-2)+…1。教師開展這樣的教學,能為學生學習方程思想、函數思想、建模思想打下基礎。此時,教師引導學生思考:現在要想得到第12行的代數式計算結果,應如何計算?學生提出應用1+2+3+…n+(n-1)+(n-2)+…1這個式子來進行計算,并將12代入這個式子中,發現這個式子的計算十分麻煩。學生根據第4行的結果為25,第5行的結果為36……依此類推得出第n行的計算結果為(n+1)2,然后得到1+2+3+…+n+(n-1)+(n-2)+…1=(n+1)2。于是,學生建立了以上等式計算的模型,即如果需要計算第n行的結果,就可以應用(n+1)2來計算。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掌握了建模思想。當學生具備了建模思想后,便能理解為什么要應用字母表示數。此外,學生還會意識到,有一些算式是存在規律的,人們有時無法應用枚舉的方法來一一舉出算式的計算方法,此時,可以根據算式計算方法存在的規律來建立一個算式計算模型。當學生能夠建立這樣的模型,并且能夠應用字母表示數后,字母和數一樣可以參與運算。那么在以后的學習中,學生就能夠應用這個抽象的模型公式來呈現這個算式的規律。
在初中數學課堂上,學生需要應用科學的思維方法來學習知識。例如,在學習幾何知識時,教師要培養學生的數形結合思想;在學習方程時,教師要培養學生的方程思想;在開展函數教學時,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函數思想。學生如果沒有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就難以掌握一些復雜的理論知識,更難以應用這些思維來解決問題。所以教師要把思維培養當作教學的重點,開展“慢教育”。
三、建立數學體系,引導學生辨析理論
如果學生沒有認真辨析過理論,知識結構存在漏洞,那么他們在應用這些理論時可能會遇到各種問題。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在深入學習理論后,帶領學生辨析理論,使其形成知識體系[2]。
例如,在引導學生學習“正數與負數”時,教師可讓學生思考以下問題:(1)整數包括? ? ? ? ? ? ?、? ? ? ? ? ? ? 、? ? ? ? ? ? ? ,分數包括? ? ? ? ? ? ? 、? ? ? ? ? ? ? ;有理數包括? ? ? ? ? ? ? 、? ? ? ? ? ? ? ?,也可以分為? ? ? ? ? ? ?、? ? ? ? ? ? ?和? ? ? ? ? ? ?;非負數包括? ? ? ? ? ? ?和? ? ? ? ? ? ? ,非正數包括? ? ? ? ? ? ? 和? ? ? ? ? ? ? 。教師引導學生學習正數、負數、有理數的相關知識后,可以通過為學生設計相關的數學習題,引導學生建立一個數學概念體系,當學生建立了有理數的概念體系后,就能夠了解與之相關的數學概念之間的關系。以后,在應用這些數學概念去解決問題時,學生就不會混淆。有時,學生從抽象理論的角度理解了概念,并不意味著其能夠把抽象的理論與具象的案例結合起來。為了了解學生是否已經把抽象的理論知識與具象案例結合起來,是否真正理解了理論知識,教師要為學生設計相關習題,讓他們應用抽象理論知識來解決各種具體的數學問題。
教師可為學生設計以下習題:10,-0.72,-2,0, -98,25,63%,3.14,把以上各數放在圖1的集合中。教師應用該題,可以檢驗學生是否能把整數這一抽象的概念與具象化的例子結合起來,也能檢驗學生對正數概念及正數與整數之間關系的學習成果。為了檢驗學生的理論學習成果,教師需要為學生布置習題,這些習題的設計特點為:要求學生能夠把這一節課學到的理論知識與過去學到的理論知識、技能訓練結合起來,能夠應用學過的各種理論知識來解決數學問題。例如,高山上的溫度從山腳起每升高100m降低0.8℃,已知山腳的溫度是28℃,山頂的溫度是16.8℃,求山高。學生在解答這道習題時,需要全面回顧以往學過的數學知識、掌握的計算技能,并應用這一節課學到的新的理論知識來解答問題。
部分學生由于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沒有養成在完成一節課的學習后檢驗自己知識體系的習慣。而教師開展“慢教育”的目的就是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形成了每學完一節課就檢驗一次自己的知識體系、整合自己的知識體系、應用自己的知識體系的習慣,才能逐漸鞏固理論知識基礎。
結? ? 語
當前,部分教師重教學進度,而忽略了學生的學習效率,進而產生了一些教學問題。在這一背景下,教學專家提出了“慢教育”的教學理論。“慢教育”是指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思維水平、完善學生知識體系這三個環節,教師都要放慢教學的速度。因此,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針對學生的學習特點來引導他們高效學習,不斷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張曉濤.初中數學概念教學[J].神州印象,2018(04):342.
唐芳榮.初中數學概念教學[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8,12(15):94-95.
作者簡介:周翠芹(1972.11—),女,江蘇阜寧人,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初中數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