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蕾
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全面實施,廣大教育工作者應該圍繞學生的全面發展,創新教學理念及方式,營造寓教于樂的教學氛圍,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零起點”教學就是這樣一種全新的理念,在促進全社會教育起點公平方面具有十分積極的作用。不過受到諸多因素的限制與影響,要想在實際教學中發揮出最大作用,還須面對很多挑戰。文章主要探究了小學數學“零起點”教學的現實挑戰與應對,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零起點”教學;現實挑戰;提效減負
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24X(2021)23-0031-02
引言
“零起點”教學從提出之時,就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但許多教育工作者至今仍未真正理解“零起點”教學的含義,沒有意識到“零起點”教學對學生的成長具有多大意義,以及在新時期如何應對“零起點”教學所面臨的現實挑戰,提高教學的實效性。只有真正解決好這些問題,才能讓“零起點”教學在小學數學教育中發揮最大作用,真正達成為學生“減負”、促成學生核心素養生成及發展的目標。
一、深挖“零起點”內涵,立足學生能力培養
數學是一門具有一定抽象性與較強邏輯性的學科,一旦學生沒有打好基礎,之后的數學學習會十分吃力,甚至產生厭學的心理。受到傳統教育思維的影響,多數家長會在幼兒園階段讓學生提前預習與學習小學階段的知識,而數學作為小學階段重要的學習科目,自然也成了學生必學的內容,但由于學生的認知能力、學習興趣及思維能力存在差異,其學習效果是不一樣的。當進入小學階段,教師會按照大部分學生的實際水平開展教學活動,并未重視最基礎內容的講授,使得一些基礎薄弱的學生難以跟上教師的教學進度,逐漸變成學困生。
“零起點”教學強調的是讓教學順應學生的身心發展與教育規律,將學生看成沒有接觸過數學基礎知識學習的教育對象,科學編制教學課程計劃,嚴格按照新課標的要求開展教學工作,不隨意加快教學進度與拔高評價要求,使教學立足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有序開展教學活動。在這樣的數學教學中,學生不會再承受過大的壓力,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有較大幫助,進而確保了每一位學生都能獲得進步與發展。
二、響應“零起點”號召,助推教育均衡發展
(一)家長太重視孩子的“起跑線”
在當下的小學教育中,雖然教師與家長都逐漸意識到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性,但受入學競爭環境與應試教育的影響,許多家長會在幼兒園階段為孩子安排大量的學習任務,想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在此期間,家長主要在意在學習內容上掌握更多,學習速度上可以超越同齡孩子,從而為孩子進入重點小學創造條件。但是這樣的教育方式顯然不符合孩子的生長發育規律,超出了孩子身心發育范圍,較重的學習任務對孩子的成長造成了不利影響。在這種情況下,要想落實“零起點”教學變得更加困難[1]。
(二)小學教育的“擇優錄取”
部分一線城市的熱點小學為了自身的升學率,在一年一度的招生錄取過程中,依然會以“擇優錄取”的原則進行招生。這樣的錄取模式可以讓學校根據自身的教學資源配置情況,從眾多報名者中錄取成績優秀的學生。尤其在教育資源配置十分不均衡的地區,要想進入一些重點小學,就必須有過硬的實力,因報名人數眾多,一些學校的面試題已經超出了學齡兒童的智力范圍。在該 種情況影響下,導致“零起點”教學的實施遇到了比較大的阻礙,無法有效提高小學生的數學能力。
三、正視“零起點”要求,提升教師專業素養
數學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與實施者,“零起點”教學對教師的要求比較高,主要可以分為兩個層面:一是教師需要清楚地認識到“非零起點”的不足之處;二是必須對零起點進行深入研究,確保小學數學“零起點”教學的有效實施。對于第一個認識,教師不僅要自身對非零起點有比較全面的認識,還要利用適宜的途徑,讓家長與學生認識到提前學習的負面效應。其有效思路就是通過實例分析,讓學生認識到非零起點的不足之處[2]。比如,教師表揚“零起點”學生的進步,以此倡導“零起點”學習的取向。對于第二個認識,教師需要在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前提下,將數學教學立足于數學思維,而不是單純地積累數學知識,從而讓數學教學真正實現“零起點”,提高教學質量及效率。
四、應對“零起點”挑戰,提效減負打造深度課堂
(一)把握幼小銜接,適應兒童心理發展規律
為了促進孩子的身心和諧發展,無論是小學還是幼兒園,都應該以兒童的健康發展為目標,創建符合他們身心發展規律與教育規律的教育教學,并注重兩者之間的銜接,形成合力為兒童日后的發展奠定基礎。例如,在幼兒園階段雖然不能向兒童灌輸小學階段的知識,但可以從學習習慣、生活習慣等方面展開相應的教育,讓他們能夠提前了解小學生活,為之后更快適應小學生活打下良好基礎。小學則可以在一年級時,以“零起點”教學理念為指導,制定符合學生接受能力的教學內容,并采取新穎、有趣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鞏固學生的良好習慣,為他們日后的學習奠定基礎。
(二)創建特定教學情境,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小學生比較好動、愛玩,在課堂學習中時常會出現走神的現象,加之數學知識比較抽象難懂,學生對數學學習提不起興趣,教學效率自然低下。所以,教師要抓緊學生愛玩好動這一心理特征,并基于學科特點,采取有趣、有效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學生引入教學中,從而保證教學的有效性。
1.結合學生實際,創設問題情境
在平時的數學學習中,教師提出問題后學生并不是不想回應或者不會做,而是沒有明白教師提出的問題,導致學習效率低下。為此,教師需要注重教學用語,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和喜好等,運用比較生活化的提問方式,讓學生可以理解所提的問題,進而順利回答[3]。例如,大部分小學生喜歡看《喜羊羊與灰太狼》,教師就可以在提出問題時融入這些內容,創設有趣的問題情境。“假如喜羊羊與灰太狼都想吃這個蘋果,那么怎么分才算公平?”有的學生會說:“一人一半蘋果。”這時,教師先表揚學生,然后引導他們改成“1/2個蘋果”或“0.5個蘋果”的表述方式,讓學生學會以數學的方式回答問題。這樣既能活躍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習熱情,還可以使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集中精神聽講,進而促進高效課堂的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