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論語》作為一部儒家經典著作,以“仁愛”思想統攝全文,奠定了中華民族之魂,至今仍表現出強大的文化活力和現實意義,對于當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筆者通過解讀“仁愛”思想的主要內容,積極探尋《論語》中的“仁愛”思想與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點,指出可以通過“教”“化”并重和創新教育方法,達到理論性與大眾化的統一,在繼承和發展好“仁愛”思想的基礎上,更好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
關鍵詞:《論語》 “仁愛” 思想政治教育
一、《論語》中的“仁愛”思想
(一)以人為本
中國的國情和社會性質決定了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以“人”為本,這和《論語》中的“仁愛”思想一脈相承。在古代,“人”和“民”在概念所指上有很大的區別,傳統社會將人分為士、農、工、商四個階層,一些學者認為孔子所謂的“仁”只是對“士”這個階級,實則不然,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語,足見孔子的“仁”指的是愛眾人,愛所有人。從培養目標上來看,《論語》所倡導的是培養能夠為奴隸主和封建君主服務的人才,孔子強調挖掘人內心深處的價值自覺能力,通過自省和自我完善的方式,逐步達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目標,通過“慎獨”探尋做人(臣)的樂趣和奧秘。而中國當代思想政治教育旨在不斷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修養,提升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涉及思想意識、文化心理及行為模式等多個方面,主要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型人才。馬克思將未來新社會的本質特征概括為“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促成人的全面發展,在這一點上,中國當代思想政治教育所遵循的全面發展的學生觀,與《論語》中“仁愛”思想所倡導的人本觀念在內涵上是契合的。
(二)注重德育
德育的性質由特定的社會經濟基礎決定,在禮崩樂壞的春秋戰國時期,韓非子的“法家”思想難以施行,人們心中無法度,禮樂制度逐漸瓦解,孔子由此創建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體系,這著實奠定了儒家思想的理論基礎。孔子希望通過道德的內驅力,構建人的精神世界,實現個體的社會化與社會規范化的統一,故有“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持之以恒,蹈之以行”之語。相較之下,更重視發揮德育的社會性功能,即德育能夠在何種程度上、以何種方式發揮對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政治功能、經濟功能、文化功能等。當今時代正經歷前所未有之大變局,當代社會的時代價值觀與德育價值結構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德育內涵多次變更,所占的比重也逐步提升。站在新的時代節點上,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更多通過教育性功能挖掘德育工作的個體性功能,使受教育者通過尋求德育個體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連接,實現自己的理想,達到自己精神層面的滿足,獲得一種快樂和愉悅之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根據德育目標,充分考量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發展的規律及心理特征,正確解讀國家的教育方針和教育目的,通過傳承優秀的民族文化和道德傳統,使當代思想政治教育能夠滿足時代與社會發展的需要。
(三)尊師重道
韓愈在《師說》中將教師的角色概括為三個方面——傳道者、授業者、解惑者,千百年來這被奉為是教師的代名詞,作為一名儒生,韓愈無疑受到儒家學派尊師重道的影響。“師”指的是為師的德行與品行,“道”雖然看似無形,但卻承載著一切能夠被感知的思維意識,孔子為后世樹立了一個良好師生關系的典范。首先是他充分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倡導廣義上的教育平等,在遇到能夠彰顯仁義之事時,孔子也教導弟子當“仁”不讓,要將“仁”當做追求的最高目標,而非老師,因此他的學生在感受到尊重的同時也不會感覺老師高高在上。例如在面對粗鄙無禮的子路時,孔子也不曾惱怒,而是循循善誘,建議他不要過于魯莽方可保全自身。其次,是孔子關愛學生,與學生亦師亦友。著名的“七十二賢人”之一的顏回,雖身處陋巷之中,不修邊幅,更無法負擔束脩,但孔子仍然收他為徒,且贊他窮且益堅,安貧樂道。《論語》有云:“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顏回去世后,孔子為他傷痛不已,這種情感早已超出了師生情誼,成為朋友之誼。總的來說,天地君親師的儒家統治思想奠定了中國傳統社會師生關系的基礎,但是孔子從來沒有提倡過要對師長絕對盲目地服從,而是鼓勵學生要有自己的見解。尊師重教、師道尊嚴都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但孔子與學生的相處之道也啟發我們,教師不應高高在上,而應當尊重學生、信任學生,對教育者實施崇高的愛,而且是積極的無條件的愛,與教育對象真誠相見,坦誠相對,將自己置于與學生相等的位置上,而學生亦不必盲從權威,勇于提出質疑才是實現知識創新的重要法門。
(四)因材施教與言傳身教
孔子是人類教育史上首個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資質用以不同方法予以啟發教育的先師,他注意到不同學生由于家庭背景和出身不同、社會經歷及環境的差異,在性格和想法上有很大差別,因此孔子倡導因人而異的教學方法。然而,“因材施教”的理念其實并非孔子本人提出的,而是后世人們對他這一卓著教學方法的概括,出自朱熹對《論語》所做的集注:“夫子施教,各因其才……圣賢施教,各因才,小以小成,大以大成,無人棄也。”一方面,孔子能夠準確把握學生性格方面的不同,而給出不同的指導性建議。在面對“聞斯行諸”這個問題時,孔子對子路、冉有的回答截然相反,他告訴前者“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卻又告訴后者“聞斯行之!”這正是因為子路沖動,需要三思方可后行;冉有怯懦,需要更加果斷才好。另一方面,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體現在根據不同的教育對象教授不同的內容,如在回答“‘仁是什么”的問題上,孔子對顏淵說“克己復禮為仁”;對促弓說“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對樊遲則說:“愛人”。在回答其他有關何謂“孝”、何謂“敬”、何謂“君子”等問題時,孔子的答案也都因人而異。
此外,孔子的“仁愛”思想還注重教師的以身作則,這對開展當代思想政治教育不無啟發。近年來不少教育單位的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思政老師或是出于個人多年的教學習慣,或是疲于創新、擔心越界,大多固守照本宣科的話語表達風格,很大程度上忽視學生的個體差異,話語表達內容缺乏針對性。因此在開展問題學生教育和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等工作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們要秉承著關愛每一名學生的初心,充分尊重學生的差異與個性,有效發揮當代學生的特長,揚長避短,促進每個學生的全面發展,切實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同時保持良好的精神風貌,及時反省自己的教學行為,維護好、建設好、保持好教師的師德形象、文化形象和人格形象,在完成知識傳授、文化傳遞等基本教育工作的同時當好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樹立好榜樣示范者的角色,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服力。
綜上所述,儒家思想與當代思想政治教育同樣重視教育客體,具有相同的意識形態性即政治性,同樣是實現政治目的的重要手段,因此對當代思想政治教育啟發甚大,我們應當從經典中汲取營養,解讀好、傳承好儒家經典,用孔子的“仁愛”思想服務好、發展好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仁愛”思想對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一)尋求“仁愛”思想與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點
1.文化基因相同。顧名思義,當代思想政治教育可分為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兩部分,然而這不是分裂的兩個毫不相關的個體,而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只有同時開展好,通過二者的有機結合并用以指導實踐,才算開展好了思想政治教育。開展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就是通過講授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對教育對象進行文化感召,潛移默化地提升大學生的思想水平。另一方面,開展政治教育就是通過宣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有目的、有計劃地在受教育者心中建立起培養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政治觀點、信念和信仰。當代思想政治教育所傳播的馬克思主義,正是在充分吸收國際共產主義優秀理論成果的基礎上,又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精華形成的中國化后的馬克思主義,因而具有非常鮮明的中國特色。
2.價值理念相通。從培養目標上來看,儒家經典《論語》和當代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勸人向善,培養建設國家和社會的棟梁之材,足見二者雖然倡導的具體內容和踐行的具體方式不同,但在培養目標和價值理念上是一脈相通的。孔子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強調通過道德表率實現德治,自此之后所有的封建君主均以德行作為衡量自己修身治國是否成功的重要尺度。中國古代社會講究“以孝治天下”,統治者通過倡導“孝”,將其從孔子原來倡導的以家庭為單位體現的“道”抬高到上層建筑的高度并作為治理國家的準則。在當今法治社會,雖然我國有法可依,但法律只是規定人不能做什么、衡量一個人是否犯錯的尺牘,而道德才是體現一個人能夠做什么、是否良善的標尺,因此“德治”對于個人的約束力和說服力遠遠高于“法治”。這既是儒家“仁愛”思想最大的優越之處,也是限制當時“仁愛”發展的最大障礙,但是今天的人們已經認識到,“德治”和“法治”應當結合起來,統一發揮作用,既要依法治國,也要以德治國,“德治”就是連接儒家“仁愛”思想與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價值理念橋梁,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當十分清楚這一點。
(二)“教”“化”并行,實現理論性與大眾化的統一
自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起,儒家的“仁愛”思想成為我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從皇家到百姓,從貴胄到布衣,從中央到地方,從官方到民間,形成了一套全方位覆蓋的教化體系。作為最高學府的太學,主要承擔傳授儒家經典,為統治者培養人才的任務;各州府也設有各級學校并配有學官,民間鄉賢還開辦私塾、書院、鄉學等,作為地方教化百姓的場所,上到國家法令,下到村規鄉約,均可作為傳播儒家思想、教化民眾的秩序禮法。儒家的“仁愛”思想教導人們要樹立正確的國家觀念,個人應當服從國家,人人皆要遵守“三綱五常”,自覺承擔起個人的社會責任,從而達到“克己復禮以成仁”的目的。這與當代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倡導的個人服從集體,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的價值觀十分契合,我們要實現“中國夢”,也要積極倡導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
除了枯燥的“教”,還有許多民間故事、戲曲、剪紙等藝術也成為傳播儒家“仁愛”思想的媒介,如經典的二十四孝故事、蘇武牧羊等經典劇目,都成為“化”民的重要方式。長此以往,官“教”民“化”相結合的方式使得儒家“仁愛”思想無所不至,民眾不僅僅是被動接受上層建筑的意志,還會通過自我修養,即“慎獨”的方式臻于至善,上到耄耋老人,下到黃發垂髫,其成長過程中無不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論語》中“仁愛”思想的廣博之處,就在于它不僅對上層統治者如何治國理政提出要求,也不止關注到了“士”應當如何才能成為“君子”,還給每一個普通的個體提供了成“仁”的方法論,用最平直的語言和最貼近百姓日常生活的小故事,教會人們如何守禮,怎樣成“仁”。在這樣的教化系統下,儒家的“仁愛”思想既鞏固了統治者的集權和地位,又引導民眾忠君向善,實現了中國封建社會長達兩千多年的穩定。
官方教化與民間教化互相結合,互為補充,是儒家教化的一大特色,這給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是政府教育應當積極發揮在青年一代中的主導作用,充分調動社會各界、調動多種教育資源參與到思想政治教育當中來,給當代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多可供參考的內容和可供選擇的空間。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層層遞進的,過去主要通過學校教學、電視廣播、各級黨組織三條途徑開展,理論上可以保證無死角、全覆蓋,但是我們更應該將三者結合起來,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作用于當代思想政治教育,營造一種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使受教育者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三)堅定文化自信,積極繼承發揚“仁愛”思想
伴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文化軟實力已經從國家綜合國力的普通組成部分上升為當今世界各國綜合國力競爭的關鍵因素,在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增強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堅定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人民的熱切愿望,更是我們國家的發展需要。文化自信的形成還離不開古代先賢的文化自覺,這些先賢中有講求“仁義禮智信”的孔子,有“微言大義”的董仲舒,有倡導“文以載道”的韓愈,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有“本色當行”的關漢卿,有“化作春泥更護花”的龔自珍……倘若沒有這些先人自發自覺地創作和傳承,中華文化又如何綿延不斷、傳承至今呢?中華文化自覺就是國人對自己文化的自我反省、自我審視。中華文化自產生以來,就伴隨著從未停止過的文化自覺。中國人民的社會實踐孕育了中國藝術的精神品格,中國人民的藝術創造體現了中國文化的生命力量,形成了一個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國文化生產場,構建了一套具有歷史意蘊和文化價值的話語世界。《論語》中的“仁愛”作為奠定中華民族精神文明的內在核心,需要得到充分的重視和發揚。
如今網絡發達,自媒體盛行,青年大學生的思想被各種各樣的網絡信息不斷沖擊和影響,他們思維活躍,喜歡嘗試新鮮事物,對刻板枯燥、一成不變的教學話語和教學內容比較排斥。一些網絡文學由于準入門檻低、創作者們的文化水平參差不齊,不少作品中經常出現語法錯誤和粗鄙言辭,加之網絡文學作品數量龐大,時尚性和娛樂性使得這些言語表達受到很多人的歡迎,甚至主流媒體上也開始使用一些網絡用語,但在這種去崇高化、深刻化的審美影響下,一些青少年拒絕了解和接受深刻典雅的中國古典文學。
高校思政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思想政治教育課的老師在課堂上展開教學活動之前必須把握新時代大學生的特點,不斷對思政課教學內容和方法進行創新。因此創新教育方法,增強思政課話語表達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既是滿足新時代大學生成長成才發展的內在需求,也是在新的歷史方位中提升當代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質量的應然之需。近年來,不少高校的教師隊伍逐漸呈現出年輕化的趨勢,這些青年教師在為高校發展注入活力的同時,也存在對經典了解不充分、解讀不到位的情況,在教學方法方面也略顯生疏,因此對《論語》的認識方式和運用方法顯得尤為重要。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當首先擺正思想認識,充分認識《論語》的價值和作用,發揚其中有利于展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因素,才能對教育對象產生正確的引導。思想政治教育不似一般的政治宣講那樣死板、生硬,踐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是構建起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師生關系。思想政治教育不僅注重引導受教育對象的觀念和行為,更應當致力于幫助大學生培養起健全的人格,轉變、更新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觀念勢在必行。
三、結語
華夏兒女的文化自信底氣,來源于中華民族五千年來浩如煙海的優秀古籍,這些文字蘊含著古代先賢的精神成果,給我們以深刻的啟迪。古語云:“半部《論語》治天下。”孔子提出的“仁愛”思想發源于百家爭鳴時的春秋戰國,凝結著縱橫捭闔的智慧,蘊藏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教育使人懂得人倫規范,是控制人們思想觀念、維護統治的重要手段,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們可以群策群力,通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當代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借鑒,豐富和發展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體系。由于經典的不可再生和不可復制性,因此使經典煥發活力的關鍵自然是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進而著力發揚《論語》中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觀相契合的部分,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突破和發展。高校教師除了要做好“教書”的本職工作外,還應當注意發揮自己“育人”的職能,思想政治教育老師作為高校德育工作當中的主力軍,更要切實服務好學生。學好《論語》,領會好“仁愛”思想,開展好當代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工作,是貫徹“文化自信”口號,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必由之路,有助于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昌盛,助力人才強國戰略的實現。
參考文獻:
[1] 王曄華,楊勝松.孔子“因材施教”思想對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5).
[2] 陳立思.比較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3] 舒斯林.儒學基本常識[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4] 左文東,馬瑩,陳彪.試論儒家思想對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5,31(2).
[5] 趙夢茹.淺談儒家的德育思想[J].現代交際,2017(1).
[6] 呂劭瑋. 《論語》中學習思想對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D].河北經貿大學,2019.
[7] 邱飛燕.儒家德育思想對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J].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21(3).
[8] 蒲創國.儒家教化對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J].陜西教育(高教),2020(5).
作 者: 陳偉華,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思政教研室教師。
編 輯: 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