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瑞
摘 要:通過文獻分析、閱讀典籍等多種方法,文章對自然以及自然教育的概念進行了界定,并根據當前小學教育中存在的學生缺乏與大自然的聯系、教育者教育理念落后、學生學習壓力大等諸多問題,提出將自然教育思想運用在小學教育中的建議,即通過遵循“教育適應自然”原則、采取多種教學方法、擴充自然教育內容、培養自然化教師的策略來促進學生的天性發展,使其成為真正的“自然人”。
關鍵詞:自然教育思想;小學教育;應用
中圖分類號:G5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24X(2021)27-0090-02
自然教育一直是教育界廣泛關注的問題,它是當代小學教育的內容之一,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然天性,促進學生自由發展。教育者們要樹立正確的自然教育觀,深入挖掘學生的本質屬性,并使其充分展現出來,讓學生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自然人”。
一、相關概念
(一)自然
通過對文獻、書籍分析可知,中、西方二者都從事物和人這兩個維度出發對“自然”概念進行了界定。因此,所謂“自然”,一方面,它指天然的事物,蘊含著一種生命力;另一方面,它指人的天性,強調生長的內部動力。
(二)自然教育
結合中、西方自然教育思想的發展史,我們可歸納得出自然教育的概念。廣義上,自然教育是:“依據人的自然本性全面論述教育的過程,以揭示人的發展和教育活動的本質,為人的發展和教育創造有利條件。”[1]狹義上,所謂的自然教育,即遵循人類的本性,使人的身心能夠得到自然發展的教育,即學生的外部身體和內在心靈能夠服從自然的相應原則,不受外界的束縛,從而按照自身的天性自由地發展。
二、小學教育現存的問題
(一)學生缺乏與大自然的聯系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網絡也越來越發達。通過互聯網,學生接觸到的多是虛擬的事物。他們可以通過電腦查閱相關資料,拓展自己的知識;也可以通過游戲App進行娛樂,適當放松。在信息化、大數據時代,相關科技為學生的學習、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時,也導致學生與大自然的親密度逐漸降低。知識的窄化學習,使學生遠離了日常生活以及大自然。學生對大自然的感知,僅僅停留在電腦顯示出的冷冰冰的圖片和視頻上,缺乏了自身的直接感受,無法通過觸覺、嗅覺、聽覺等感官去感知大自然的美好。
(二)教育者教育理念落后
隨著素質教育的提出,教育理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學校教育更注重學生的發展。但依舊有部分家長甚至是教師、學校為了提升學生學習成績、提高學校的升學率,執行著應試教育的要求,秉持著知識為中心的教學理念,采用“灌輸式”“填鴨式”的教學方式。部分家長、教師的教育價值取向尚未更新,依舊是保守的、封閉的,只重視學生的知識接受程度,而忽視學生的實踐運用能力,將成績作為衡量學生學習效果的唯一標準。總之,“對知識的追逐破壞了兒童自身的精神生態,從而使兒童失去自身的生長動力”[2]。
(三)學生學習壓力大
對于學生學習負擔重這一問題,教育部出臺了相關文件,要求學校進行減負。然而在學校減負的同時,家長們采取了相應的措施給孩子增負。在校外補課機構多樣化的背景下,家長對孩子的期待也越來越高,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贏在起跑線上。家長們“急于得到生長的結果,以致忽視了生長的過程”,他們根據自己的意愿和選擇,不顧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及其興趣,讓孩子參加各類補習班、輔導班,學習各種技能。學生一方面要完成學校的家庭作業,另一方面還要完成校外的學習任務,學習量成倍增加,學習壓力日益增大。
三、自然教育思想在小學教育中的應用
(一)遵循“教育適應自然”原則
第一,以學生為中心。教育者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樹立自然教育觀,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遵循“教育適應自然”的原則。教育者必須明確,教育不是遵循刻板的、機械的規則,而是遵循自然賦予的解放天性的原則。教育者要充分關注學生的所感所悟,以學生為中心,秉持一切基于學生、為了學生的理念,深入研究學生的自然秉性。
第二,自由與紀律相結合。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自由,使其天性能夠自然、不受拘束地發展。但需要注意的是,充分的自由,不代表可以為所欲為,而是指在遵循內在法則的基礎上所獲得的自由,即“紀律必須通過自由獲得”。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真實發展適度給予自由。對于小學低年段的學生來說,他們的自律、自控能力還有待提升,教師需要先向學生傳達相關的紀律要求,在此基礎上再給予學生一定的自由。而對于高年段的學生來說,隨著年齡的增長以及規則意識的逐步生成,他們的自我管理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給學生充足的自由,促進他們個性的發展、創新能力的提高。
第三,正視學生真實水平。學生作為動態發展的、具有極大潛能的個體,他們人生中的每一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特點。因此,教育者要根據其年齡特征、身心發展規律因材施教。“加速教育必然導致兒童認知結構建構的缺失”,因此,教育者必須明確,兒童始終是兒童,不能將其定義為“小大人”,以成人的標準來要求兒童,以成人的眼光來看待兒童,更不能以“為你好”的借口對兒童進行綁架。教育需要順應自然,遵從學生的發展規律,尊重學生的自然天性,不能揠苗助長。
(二)采取多種教學方法
第一,直觀教學。小學生的思維正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發展。具體形象的事物更能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欲望,使學生對該知識的掌握更加牢固。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出示相應的實物,調動學生的感官,使其充分、全面地了解該事物。
第二,游戲教學。小學生天生愛玩游戲。教師開展開放性大 、靈活性強的游戲,給學生提供參與課堂活動的機會,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獲得某種滿足感,促進其天性自然發展。
第三,循序漸進。教學必須循序漸進,系統進行,教師要不過分拔高學生的水平,也不低估學生的能力。兒童有其生長的規律與原則,因此教育要圍繞兒童的“內在自然”展開,不可任意為之。一方面,教師教學應遵守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具體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的規則。另一方面,教師教學要系統連貫,層層遞進。具體體現在教師教學要遵守時間和學科安排,不能隨意打亂計劃,更不得隨意地嫁接、拼湊、組合、顛倒、取締相應的教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