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紅
摘 要:校本課程開發是我國新研究出來的教學課程改革途徑,現如今校本課程已經成為學校課程體系改革后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同時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組成決定學校教學基礎的“三級課程”。很多學校都在研究如何推進校本課程的開發與應用,以小學語文課程教學為出發點,討論校本課程對現如今的課程教育帶來的影響。
關鍵詞:小學語文;校本課程;開發;應用
一、小學語文校本課程開發與應用的重要性
語文一直都是我國最基礎的課程,也是我們學習了解母語魅力的重要途徑,小學語文課程相對來說比較簡單,但是如何將簡單的知識編排合理就是一大難題。全國小語會理事長崔巒同志曾說過:“教科書編得再好,仍然會存在一些先天性的不足。比如教材內容跟不上時代發展,會存在一些滯后性,課程的教學資源也很有限?!边@說明了我國小學語文課本的編制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傳統小學語文課程的教學方式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也不能滿足社會的要求。小學語文的學習需要與社會實際相結合,多去社會環境中實踐,不應只活在教科書展示的方寸之地。新課標的制定使教育教學的方式、方法更加多樣化,也為教育工作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新課標中明確提出小學語文課程資源應加入更多的社會現實,多多進行社會實踐,就比如說“霜葉紅于二月花”對學生來說他們沒有留意過二月花和霜葉就很難體會到這句詩的意境。而且新課標在小學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中曾提到“努力創造開放、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小學語文教師應重視課程改革的政策,提升利用課程資源的意識和能力。
二、推進小學語文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利用的措施
1.教師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語文教師應該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應用”這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對語文課程改革的相關要求之一。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講解課本知識時要適時引入與之相關的外界知識,比如,名山大川、名勝古跡、風土人情、國際大事等都可以稱為小學語文的教學資源,至于如何發揮教學資源的作用就要看教師能否將這些資源順利引入小學語文的教學之中了。比如,部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小蝌蚪找媽媽》一文,在教授的過程中第一步可以設置懸念,在上課之前找出蝌蚪的圖片,問他們這只動物你們覺得像什么?在學生展開討論時其實也是對他們百科知識的考查,可以刺激他們對自然界的了解,然后讓他們閱讀課文,最后再問他們小蝌蚪的媽媽是誰呢?這時可以看出學生有沒有認真閱讀,然后放出青蛙的圖片,讓他們了解自然生物的神奇之處,并不是所有的動物小時候和長大后都是相像的。還有一個重要的主題就是親情的偉大,教師可以讓學生想象如果你們和母親走散了,你們可以找到自己的母親嗎?這一系列的知識灌入僅僅依靠教師講解肯定是不夠的,還要借助網絡上的圖片,蝌蚪長成青蛙的全過程以及其他類似的完全變態發育生物都需要借助科技的手段才能轉化成教學資源。
2.創新開發小學語文校本資源
社會在不斷發展進步,資源的選擇也應具有創新性。首先教師教學素質的高低會直接影響課程質量的高低,教師的教學方式可能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學生的一生,那么為何不將教師本身看成是一種難得的教學資源呢?小學語文教師相當于一座移動的唐詩三百首的詩庫,在給學生講解時可以隨時輸出自己的知識資源。比如,教師在講春天時脫口而出“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钡仍娋?,不僅在學生心中建立博學的形象,還能更順利地進行小學語文的教學工作。因此學校在推進校本課程的同時也要注重對教師能力的培養。
3.以教材為基礎,多范圍拓展
改革教育的基礎就是教科書,教科書是由國家教育專家探討出來適合學生學習的內容,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時要以課本知識為基礎。當然,學生的學習空間不能只局限在教科書中,比如,在學習《尋找春天》這篇文章時,學生或許會一時被里面的文字吸引,但是只有讓他們真實地感受到春天的美好,他們才會更深刻地理解課文的意思,更有效地理解實踐對學習的影響。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主選擇實踐活動,教師可以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帶領學生到當地的工廠或者名勝古跡,然后讓學生寫一寫觀后感或類似日記一樣的作文來表達他們對當地特色的看法,讓他們將日常生活和鄉土人情結合起來。
三、總結
語文是與我們母語息息相關的學科,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在使用它,或許學生對這一點的認知不夠明確,那不妨去看看外面錯落有致的方塊字、看看夕陽隱于山后、看明月高懸夜空,所有的景色都可以用語文知識描述,這便是語文的魅力。小學語文是打基礎的關鍵時期,教師應重視教學資源的開發,讓語文學習無處不在。
參考文獻:
[1]王穎超.基于信息化教學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校本課程實踐探究[J].教育界,2020(46):59-60.
[2]吳聰娣.小學語文校本課程建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廈門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0,23(4):8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