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洪玲
摘 要:美術屬于一門藝術類課程,對高中生來說,學生的思維已經逐漸趨于完善,在美術教學中,主要是為了提升學生的審美意識,讓學生能在日常生活中發現美。另外,由于高中生的學習比較緊張,美術課程也承擔著幫助學生放松的任務。在新課改的背景下,高中美術教學不僅要達到以上的教學效果,還要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在此,分析高中美術圖形設計教學中培養創意思維的方法。
關鍵詞:高中美術;圖形設計教學;創意思維培養
當今社會越來越重視創造型人才,而創造型人才培養的基礎就是要有創意思維,有了創新思維才能充分發揮其創造能力。高中美術圖形設計教學中新型設計模式會隨著社會發展逐漸影響學生的思維以及教師的教學內容,為了幫助學生培養創意思維,教師必須與時俱進,通過有效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創意表現力及新觀念,從藝術的角度出發將創意思維能力應用于圖形設計學習中。
一、圖形的意義
從人類發展歷史上看,有了人類之后就有了圖形,在遠古時代,人類通過在墻壁上刻畫記錄生活,文字的出現也是從圖形開始,由此可見圖形的歷史淵源已久?,F代社會隨著信息科技不斷發展,如今屬于一個讀圖時代,圖形所代表的語言甚至已經具備了時代意義,如鴿子象征著和平、“SOS”代表著求救等,從本質上來看這些均是圖形。在高中生的美術教學中,圖形設計教學是一項重要的內容,圖形設計不但代表著特定的含義,還能讓學生在圖形設計過程中發揮其創意思維[1]。
從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圖形上看,在飲食方面,肯德基的經典圖形是一個老人家、麥當勞的經典圖形是一個金拱橋,這些圖形的設計都有其內涵與意義,同時在圖形設計過程中,設計人員也充分發揮著其創意思維。由此可見,培養學生的創意思維對學生未來的發展、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有重要意義。
二、高中美術圖形設計教學培養創意思維的路徑
(一)改變學生的觀察角度
圖形設計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用不同的眼光看待不同的圖形,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舉不同文字的來源作為例子,如“日”字的來源,日的本意是“太陽”,剛開始人們是通過畫“○”代表太陽,而后逐漸演變成“○”中間加一點,最后才演變為“日”字,說明圖形經過時間的變化能表現出不同的樣式。從這一角度出發,圖形設計就是將這一進程加快,在設計過程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充分發揮其想象力與創造力,并讓學生仔細觀察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針對一些常見的商標、圖形等,思索其變化來源,從中找到創意思維的靈感[2]。另外也可讓學生觀察周邊事物作為圖形設計的素材,在創意思維培養過程中,學生的觀察力是比較重要的因素,通過觀察周邊事物的現象或通過教學任務觀察選擇表現的對象均可起到培養學生創意思維的作用。
(二)利用創意思維參與實踐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學生學習的目的在于實踐,而不在于取得更好的成績,因此比較重視學生的應用能力與思維表現能力。在美術圖形設計教學中,通過實踐能幫助學生理解教學中的內容,從點、線、面開始,充分聯系學生的日常生活,找到能反映出客觀性對象與內部結構特征的代表性元素,并將其利用圖形記錄下來。在實踐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學習興趣,為培養學生正確的圖形創意思維奠定良好的基礎。同時,通過教學實踐也能培養學生潛意識創新思維的開發,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看待生活中的客觀事物,這是一個良好的開端,對學生綜合素養、后續教學水平的提升均有重要作用。
(三)通過聯想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意思維
圖形設計中,聯想設計是比較常見也是常用的設計方法,聯想教學就是讓學生從一個事物聯想到另一個新事物中,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具象思維、抽象思維均可通過引導培養出來。心理學家將聯想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相似性聯想,如看到籃球可能會聯想到所有球類,原因在于從形狀上看,籃球屬于圓形,其他大部分球類也是圓形,因此可以作為聯想[3];另一種是連帶性聯想,如“針線”“羽毛球與球拍”等,通常指代一些經常聯合出現的事物,羽毛球作為一種運動項目,沒有球拍不能開展,因而二者屬于一種連帶性聯想。從圖形設計教學中看,聯想教學能給學生展現出豐富的視覺體驗,能開拓學生的創意思維,如通過文字“新月似銀鉤”,大部分學生都會聯想到彎月,通過文字“十五的月亮”,大部分學生則會聯想到圓月,這些教學均能發揮學生的思維特點與創意思維,有利于學生理解與運用圖形設計教學內容。
綜上所述,圖形設計對學生的思維能力與思維方式考驗比較大,在高中美術教學中,圖形設計教學是一項重要內容,教師應通過不同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對圖形設計學習的熱情,同時也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意思維,幫助學生在教學實踐中激發其創造力,深入發掘圖形深層含義,做到圖形表現形式新穎獨特、創意思路清晰自然,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楊曉燕,衛若宇.現代圖形設計中創意思維的表現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0(14):110-111.
[2]孫燕俠.創意思維在包裝圖形設計中的運用[J].福建茶葉,2019,41(8):117.
[3]李智.圖形設計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