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瑞霞
摘 要:校園足球是一項陽光體育活動,帶給學生的不僅是健康體質,更是體育精神的滲透,有利于促進學生的身體健康以及心理健康。就校園足球對初中學生身體健康的影響做一淺析。
關鍵詞:校園足球;初中學生;身體健康;影響
當前校園足球已經深入各大學校之中,而初中學校也十分重視校園足球的發展。當前,國家以及社會公眾都普遍關注初中生的身體健康現狀,將校園足球這一陽光體育引入學校中,對學生的身體健康進行促進,有利于學生形成健康的體魄以及健康的心理。
一、當前校園足球發展情況
在校園發展足球運動,使學生認識我國的足球文化,通過采取足球訓練,掌握一定的足球技能,使體育教學更為豐富多彩,快樂、陽光的校園足球能激發學生熱愛足球的情感,增強學生的體質,鍛煉學生的頑強意志及挖掘個人的一些運動天賦,同時也在這一足球運動中讓學生產生團結合作的意識以及頑強拼搏、積極進取的體育精神,對于初中生來說,校園足球的參與對其身體健康以及心理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同時,對未來足球事業的發展也會產生一定的積極意義。在我國體育事業中校園足球是其蓬勃發展的一部分,通過在傳統體育教學中增添校園足球活動這一新鮮血液,不斷為傳統體育教學注入新能量、新動力。傳統體育教學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理論技能,而實際訓練的教學目的并沒有完全達到,反而讓學生感到體育課程有點兒單調與機械,而學生主動參與訓練以及操作的能力也受到了限制。為此,將校園足球引入體育教學課程中,不僅是一種教學方式的創新,同時還調節了課程,使其更為精彩、豐富,促進初中生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激發學生主動參與運動的意識,培養良好的運動習慣,增強體質。促進健康,增強體質,培養團結合作、拼搏進取的體育精神成為校園足球活動的主要目標,因此,初中校園應廣泛開展校園足球活動,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定期組建初中生足球聯賽,不斷加強初中生的足球技能,同時,這樣做對校園足球文化進行了發展與促進,還對校園足球的后備人才進行了培養,為我國未來足球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基礎性的貢獻。
二、校園足球對初中生身體健康的影響
運用廣泛、影響巨大的足球運動可謂是世界性的體育項目,它不僅對身體中各個組織系統進行調節,還能協調發展身體的部位。進行精彩的足球比賽,不僅對人體的素質進行了鍛煉,激發精神活力,同時對肢體的協調性以及心肺呼吸功能、耐力持久性等這些機能與素質都進行了鍛煉。進入青春期的初中生正處于第二個成長發育期,同時也是迅速發育的關鍵時段,在這一關鍵時期,對初中生進行有針對性的體育訓練,對促進他們身體各部分的成長發育具有推動作用。足球運動進入校園,有益于提升學生身體的協調性,其中就包括慢跑、加速跑、往返跑、跳躍等動作,使學生的身體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運動刺激,學生耐力程度、體態的柔韌、靈敏度、身體力量等體質獲得了全面增強。引導初中生積極參與足球運動,促進學生的身體形態以及素質的改變,增加體重,能增強體質,增強耐力以及提高身體協調性等。
三、發揮校園足球對初中生身體健康的積極作用
校園足球對初中生身體健康的影響,既有身體形態以及身體機能的影響,又有心理素質的影響,為此,要圍繞這些影響,發揮校園足球對于初中生身體健康的積極作用。
1.因人而異,因材施教
為了促進學生的身體健康,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教學過程的實施時,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加強教學的針對性,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校園足球活動的開展,要讓學生接受正規而科學的培訓與教育,結合每名學生的身體素質以及體能素質,進行有針對性的目標訓練,開展差異性的運動訓練,比如說,身體素質好的學生與身體素質較差的學生各為一組,開展分組訓練,避免學生的身體受到傷害,由此也促進學生身體的均衡發展,避免由于體能差距而對訓練進程有所影響。
2.與興趣相結合,訓練寓教于樂
校園足球運動提高學生體育素質,需要采取一些引發學生興趣的訓練,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其中,教師要分清楚體育訓練與一般訓練的差異,切實根據學生的興趣設計具體的培訓項目,由此使學生的心理需求得以滿足,樂于參與到體育訓練中。
3.形成系統,建立科學模式
校園足球運動并非是體育課的一個專項,它既可以在體育課堂中滲透,又可以在體育的大課間或者是課外活動中進行訓練。教師要增加學生與足球的接觸時間以及開展針對性訓練,由此來增強學生的體質,促進身體健康。校園足球活動要實現課上與課下的相融合,既在日常教學中進行融合,同時又要創設符合本學校特色的足球文化,開展體育足球運動。拓展校園足球運動的范圍,既讓家長了解校園足球,不斷與自己的孩子參與到這一運動中,培養親子關系,培養學生的團結、堅韌的精神與品質,同時又通過廣開渠道,讓學生了解校園足球,延長校園足球場的開放時間,使學生積極參與到校園足球運動中。
總之,針對校園足球對初中學生身體健康的良好影響,學校既要充分地利用場地資源開展校園足球,又要抓好體育教學主陣地,還要拓展渠道,促使學生擁有健康身體,做陽光少年。
參考文獻:
林亦清.開展校園足球對學生體質的影響[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