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代紅
摘 要:小學低年級學生尚不具備自主學習意識,也缺乏成熟的思維能力,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時,要注重引導學生對知識展開自主思考,通過開展多元化的創新教學方式來培養學生的自學意識,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興趣,讓學生掌握有效的思維方法,提升自主學習效率,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性,確保語文教學質量的有效提高。
關鍵詞:小學語文;低年級;自主學習;策略
小學低年級學生仍然處于形象思維占主導的年齡階段,對于語文知識中較抽象的表達方式無法透徹深入了解,在學習課文時,也無法結合具體形象對知識展開具體聯想,學生在這一時期還沒有掌握有效的自學意識和自學能力,學習效率難以得到顯著提升,學習感到吃力,學習積極性也就不高。要有效培養低年級小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師在教學時就要注重創造合理的教學情境,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主人翁意識。還要注重開展提問教學,通過提問來引導學生開展有效思考,最后還要開展小組合作,通過小組合作探究來鼓勵學生自主學習,提升學生自學效率。針對小學低年級語文如何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我們提出以下幾點策略。
一、突出學生地位,培養自學意識
要有效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師就要及時轉變教學思路,意識到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在進行教學時,要利用有效方式加強師生互動,凸顯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低年級小學生對于學習的注意力持續時間較短,教師要利用他們容易對新鮮事物感到好奇的性格特點,通過打造教學情境的方式來營造新鮮活潑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對知識展開主動思考和探究,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有效培養學生的自學意識。例如,在教學《小白兔和小灰兔》時,教師先通過多媒體展示小白兔和小灰兔的圖片,并對學生說,今天我為大家帶來了這兩位好朋友,請同學們自己發揮想象力,編一個關于小白兔和小灰兔的故事,通過這種鼓勵學生自己編故事的形式,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創造力,突出了學生的學習地位,在學生積極講述自己編的故事以后,教師說今天我們的課本里也講了一個關于小白兔和小灰兔的故事,學生對故事產生了好奇,自學意識也就得到了有效培養。
二、設置提問環節,引導獨立思考
要有效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師就要善于提問,通過提問引導學生進行有效思考,學生通過教師的引導,能夠明確思考方向,思考效率有效提升,進而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有效發展。語文課文中許多知識點需要學生自己去思考,這樣才能更加準確地把握課文內涵,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有效的思考方式和思維能力是確保學生真正掌握自學能力的前提和保證。例如,在學習《雪地里的小畫家》時,教師可以在上課前先提問,同學們都知道冬天是什么樣的景象嗎?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自己心中對于冬天的印象,接著教師出示圖片,白茫茫的雪地里,一群小朋友在堆雪人、打雪仗,遠處還有幾個小朋友也想和他們玩。教師提問小朋友,他們在干什么呢?引導小朋友說出本節課的主要內容《雪地里的小畫家》。通過這種引導學生自己一步一步思考出教學內容的提問互動方式,不僅有效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對知識展開深入思考,還能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確保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有效獲得。
三、開展小組討論,鼓勵自主探究
要有效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師就要為學生自主學習創造條件,提供機會,通過開展小組討論活動來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有效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學生在小組合作過程中,積極發揮大腦思維,對問題展開思考,并積極與小組成員展開交流,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見,傾聽組員的想法,在這種表達和傾聽、共同合作探尋答案的過程中,學生的自學能力也能得到了充分發展。例如,在學習《四個太陽》時,教師通過課件展示四季圖,接著請同學們分小組討論每個季節的特點,并請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仔細觀察四季圖,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想一想,假如你要為四季畫太陽,春夏秋冬各要畫什么顏色的太陽呢?通過小組討論環節的設計,讓學生之間開展合作交流,發揚小組合作精神,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合作能力,并有效體會了自主學習的樂趣。學生通過合作探究對課文進行整體感知,在嘗試畫太陽的過程中,動手能力也得到了更好的培養。
自主學習能力是促進學生學習效率提升的重要能力,只有具備較好的自學能力,學生才能充分發揮自身的學習主動性,對知識展開自主探究,對文章展開深入思考,進而挖掘出文章所想要表達的思想情感的內在含義,教師在小學低年級學習啟蒙階段,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意識,引導學生自主思考,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有效增強。
參考文獻:
[1]陳杏容.小學低年級語文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策略[J].活力,2019(24):262.
[2]王螢.小學低年級語文自主學習教學策略研究[J].科普童話·新課堂(上),2019(12):63.
[3]安怡.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J].兒童大世界(下半月),2019(8):25.
[4]王立莉.如何培養小學低年級學生的語文自主學習能力[J].新課程,2019(8):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