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歡燕
摘? ?要: “課程思政”,是對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深刻、有力回應。高職院校在“課程思政”教學中,做了一些有益的嘗試,但還存在問題。“互聯網+”時代,高職院校“課程思政”教學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需要從制度、教師隊伍、教學革新、媒體融合、過程評價等多維度,探究課程思政協同共建策略,形成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同頻共振、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的思想政治教育長效機制。
關鍵詞: “互聯網+”? ?高職院校? ?課程思政
“課程思政”,是對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深刻、有力回應。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指出,要加強互聯網思想政治工作載體建設,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與信息技術高度融合。作為國家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重要力量的高職院校,教師如何樹立互聯網思維,怎樣轉變話語體系,如何創新思政教育方式,提升思政教育的感染力、針對性、說服力,滿足學生成長發展的需要和期待,是高校和教育工作者要深入研究的課題。
一、“互聯網+”背景下“課程思政”的價值內涵和理論支撐
課程思政是通過深入挖掘專業課和綜合素養課的德育內涵和德育因素,構建思想政治理論課、綜合素養課、專業課三位一體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和思政課教師、專業教師、校內外專家協同聯動的育人體系[2],將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融入專業教學中,實現立體化融入、浸潤式演繹。“互聯網+”背景下的“課程思政”建設,是指把“互聯網+”視為技術手段和重要的社會環境因素,探討如何運用互聯網的傳播功能和技術手段,實現思政教育工作的最大效能。課程思政教學模式是開發高校所有課程思想政治教育價值與功能的重要舉措,是落實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理念的重要途徑。
二、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現狀評析
(一)制度層面:制度建設和評價、激勵機制滯后,教師開展“課程思政”的積極性不高。
“課程思政”建設得到了高職院校前所未有的重視,積極研究和實踐探索,但暫未在制度層面形成完善的課程體系,課程思政的總體要求、實施路徑、評價體系、激勵方式等未做明確的要求和詳細的部署,可操作性不強,教學評價的反促作用更無從談起。實踐中,知識傳授、價值引領“兩張皮”的現象還很普遍,育人效果大打折扣。
(二)理論層面:缺少理論指導,專業課教師對課程思政開展模式、尺度、方式感到茫然。
教師對課程思政的認識存在誤區。部分教師未把握課程思政的本質內涵和目的,不明晰課程與思政之間的關系,混淆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兩者之間的本質特征和側重點,對兩類課程的定位、思政的內容和方式、思政的優勢不明確。由于缺少以上理論指導,專業課、綜合素養課教師對課程思政開展模式、尺度、方式不知所措。無論是文科類課程與理工類課程還是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課程都具有特定的屬性和知識體系,課程思政具體實施形式和著力點肯定會有差異,需要從學校、學科專業層面給予明確和理論指導。
(三)教學層面:知識與價值、教育與技術簡單疊加而非深入融合,教學效果不甚理想。
重教書輕育人。由于部分教師思政意識不強,形成了“一邊課程思政轟轟烈烈,一邊按部就班著力知識傳授”的現狀,未擺脫思政教育和專業教育“兩張皮”的困境。部分教師思政教學方式生硬,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刻意植入碎片化思政主張和知識,就“思政”談“思政”,未遵循“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教育與技術簡單疊加而非深度融合。教學與新媒體技術的融合流于形式,簡單將資源搬到互聯網、自媒體平臺,教學活動形式未體現媒體優勢,表達方式未親近學生生活,缺乏創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技能,資源對學生的感染力和吸引力遠遠不夠。
三、“互聯網+”視域高校“課程思政”教學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一)“互聯網+”時代課程思政面臨的新機遇。
提升了教育主客體互動性交往的便捷程度,擴大了優質教育資源的輻射范圍。突破了時空限制的開放空間,為信息的傳播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使時時可學、處處能學真正成為可能。校校之間、院系之間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有利于發揮示范院校的輻射帶動作用,擴大優質資源的受益面。
豐富了思政教育的話語內容和教學形式,提升了學生的接受度。網絡話語簡潔生動、充滿活力,使原本理論性很強的“政治話語”“學術話語”人本化、生活化,把理論性、思想性和趣味性結合起來;多媒體圖文并茂的畫面,身臨其境的感受,使枯燥、單調的思政理論表現形式變得豐富多彩,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
優化學習行為分析。用互聯網大數據對學生的學習軌跡、過程進行全數據采集,主動掌握學生學習行為特點和規律,實現“前置式”教學反思;網絡匿名性、虛擬性的特點,使學生更容易流露真實想法。
(二)“互聯網+”時代課程思政面臨的新挑戰。
“互聯網+”時代,各類思想觀念交鋒,一些西方思想的傳入,使主流價值觀念遭遇挑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考驗。
新媒體融合考驗教師的媒介素養、教學藝術。豐富了思政教育的話語內容和教學形式,但關鍵在于教師將這些貫徹到“教書”“育人”的全過程中,教師要具備較高的專業素養、思政素養、教學素養、媒介素養,才能有效打通“課程思政”的“最后一公里”。
四、“互聯網+”背景下高職院校課程思政“五位一體”共建策略
(一)創新系統化交互設計,凸顯課程思政的立體化融入。
課程思政教學是一項系統工程,推動這項工作需要從全局考慮,統籌規劃,從學校、院系層面明確教學組織、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教學評估等環節的育人要求,在落小、落細、落實上下功夫。
構建“思政共同體”。學校黨委高度重視并擔起主體責任,給予課程思政建設應有的財力、物力、人力保障,確保資源配置優質化,形成縱向上下聯動引導、橫向互利共享合作機制;確立“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目標,多維度交互設計,合力提升課程思政教學實效。
(二)構建“立交橋”式教師培養體系,打通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最后一公里”。
培養一支理想信念堅定、專業功底扎實、教學素養全面、師資結構合理的教師隊伍是課程思政建設的有力保障。學校要找準教師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尋求深化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著力點,結合課程思政的目標、要求,建立科學的教師培養體系,給予適時、有針對性的培養、引導,使之成長為“好老師”。
“請進來,送出去”提升教師的綜合素質。一方面,邀請全國知名專家學者來校做講座,為老師們傳經送寶。另一方面,選派骨干教師前往課程思政優秀示范院校交流訪學。給優秀骨干教師創造充足的發展空間,給青年教師適度的危機感,鞭策其快速成長,不斷創造學校發展的動力。
分層級、分專題、滾動式舉辦課程思政教學專項培訓。理論層面,聘請校外權威專家進行課程思政相關理論培訓,肅清對課程思政定位、模式、尺度、方式的認識壁壘,提高教師挖掘思政元素和主流價值引領的能力;實踐層面,遴選本校優秀骨干教師公開課供老師們觀摩,鞭策后進奮起直追,激勵先進走向卓越。學校層面開展課程思政總體要求、理論基礎、實施路徑等“共性”培訓,院系、專業教研室開展課程思政“個性”培訓。
加大教師媒介素養培養力度。“互聯網+”技術加快了教育改革步伐,教師媒介素養的成長卻相形見絀,技術手段未達成教學質的轉化,加強教師媒介素養培訓已十分必要。
(三)推動教學形式和內容革新,確保課程思政的育人實效。
教書育人,潤物無聲。根據課程的知識特點及蘊含的思政教育資源,編制課程思政“實施意見”,為試點課程的教學模式、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策略和方法、教學資源分配等提供理論支撐和操作建議。縱向上,聚焦高中與大學德育知識的銜接,分層實施,循序漸進,滿足學生成長發展的需要,避免內容簡單重復;橫向上,著力大學期間第一課堂、第二課堂、在線課堂的知識貫通,三方相互補充、相互促進。
集體備課,打造示范精品課。組建由專家學者、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組成的教學團隊,由專家搭建課程框架,學科帶頭人擬定教學提綱和教案,骨干教師擔綱授課。針對專業特征擬定適宜的教學方案,一專業一方案,根據專業特征、就業領域職業道德要求,將學科知識與時政熱點、政治素材無縫對接,通過真實案例關聯思政元素,厚植學生的家國情懷。
(四)搭載新媒體技術,實現課程思政最大效能。
打造云媒體平臺,構建思政教育新格局。精心打造學校官網、在線學習平臺、微信公眾號等優秀自主新媒體平臺,用生活化、常識化的教學話語建設學生喜聞樂見的網絡文化陣營。
用活網絡大數據,把握思想學習新動向。網絡的虛擬性使學生更愿意流露真實想法、表達訴求,有利于教育工作者把握學生的思想狀況和情感傾向。云媒體平臺后臺統計功能,便于對學生學習行為數據進行采集、分析、研判,把握學生的思想、學習、生活動態,為不斷優化思想引導、資源建設、教學施策提供有力支撐,有效提升教育的針對性、說服力。
發揮雙主體作用,構建合力育人新機制。我們要充分激發學生在網絡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參與意識,引導學生會、學生社團、班委骨干建立充滿正能量的自媒體平臺,發揮“朋輩教育”與大學生“自我教育”的作用。培育學生骨干,加入課程教學團隊,參與網絡教學資源的設計、建設,使資源內容更適應學生的需求,使話語風格更符合學生口味,使講授更接近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彰顯專業教學的溫度和情懷。
(五)優化評價“指揮棒”,提升課程思政的價值適應性。
以學生為課堂教學評價的價值主體,構建科學可行的評價指標體系。科學的評價考核既要有對教學過程的評價,又要有對教學效果的評價;既要有對教師“教學行為”的評價,更要有對學生“學習行為”的評價。從教師視角入手,能力上考量教師的專業素養、思政素養、媒體素養、教學素養;意識上考量教師“育人”意識和“服務育人”的意識,綜合考察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職責和使命的同步實現程度。從學生視角入手,重點考察教師對學生思想情感、身心健康、價值觀的引導情況,教學滿足學生成長需要和期待的情況,引導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學會學習的情況。
用好考核“指揮棒”。一,融合互聯網技術,優化考評路徑。傳統線下的調查問卷、考評打分等評價考核方式存在大量的“人情分”“面子分”,網絡測評,匿名評分,數據更趨真實、客觀,據此進行管理機制優化、教學革新將更有效。二,強化評價結果運用。在一定范圍內公開評價結果有利于促進教師成長:對評價結果不好的教師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促使其進行教學反思、革新;對評價結果優秀的課堂教學,有利于更多人了解知悉,發揮示范引領作用;有利于暴露教學管理中的問題,進一步健全教學質量監控體系,提高整體教學質量。教學評價結果還應適度運用于評先評優、課程建設項目申請等“質量工程”上。
“課程思政”是對課程內容教育性資源的開發、改造和提升,高職院校有獨特的德育功能和使命,我們需要緊跟時代步伐,以人的全面發展為價值目標,從制度設計、隊伍建設、教學革新、媒體融合、過程評價等多維度構建“課程思政”協同共建策略,形成傳統優勢與新媒體技術高度融合、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有效結合的思想政治教育長效機制。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
[2]楊涵.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論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的切入點[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8(2).
[3]何紅娟.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發展的內在邏輯及建構策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5).
[4]朱夢潔.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D].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2019.
[5]高德毅、宗愛東.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M].中國高等教育,2017(1).
[6]劉偉,陳錫喜.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體系建設論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8(2).
[7]何云峰,吉列麗,張青青.提升本科人才培養能力:“課程思政”的新時代價值與實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18).
基金項目:湖南廣播電視大學校級重點課題《“互聯網+”背景下高職院校課程思政“五位一體”共建策略研究》(XDK 2020-A-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