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婷 常晨然
摘要:作為國家和社會的未來和希望,大學生具備健康積極的心理,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也是大學生得以肩負時代使命的基本要求。在這樣的情況下,深入分析大學生心理健康存在的問題,探尋問題存在的原因以及解決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對策和方案,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解決對策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存在的問題
(一)學習適應能力弱。對比高中時期,大學課程進度快、學習內容難度大、學科間聯系多元化、學習目標由原來的升學轉變成為職業生涯而未雨綢繆,這些特點就要求大學生們必須有自覺而高效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長期緊張的高中學習生活使得部分大學生無法很好地快速適應大學的學習生活,缺乏自覺性,在學習上產生緊張、焦慮心理。
(二)情感觀不成熟。在大學階段,戀愛已成為較為廣泛的現象,但是不少青年人尚未形成完善的戀愛觀。部分大學生甚至因處理不好感情問題而沒有辦法走出來,甚至在失戀后產生極端心理。此外,由于大學生沒有獨立的經濟來源,因戀愛花銷造成月光族的也比比皆是,為此走上了不良校園貸的深淵。還有一些大學生因從眾心理而渴望與異性的交往,進而產生孤獨、自卑等不良心理問題。
(三)人際交往困難。進入大學之后,面對復雜化的人際群體,很多大學生對師生、同伴和異性之間的人際關系不知道該怎樣去正確處理,由于地域、文化背景、家庭環境、價值理念等各方面的差異,在社交上產生問題時,就很容易產生失落感。因此,一些消極情緒隨之而生,使得部分大學生對人際關系產生懷疑,甚至自我封閉。
(四)就業壓力大。當前我國大學畢業生的數量在逐年遞增,整體就業形勢是比較嚴峻的,部分大學生因逐漸增大的就業壓力而產生的心理問題隨之日益凸顯。就業難度的日趨增大,使得他們從天之驕子的安逸生活轉變為壯志難酬的待業狀態,自尊心和優越感嚴重受挫。就業的壓力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大學生的挫敗感,使他們對未來的前途感到渺茫,產生了焦慮和悲觀的心理。如何處理好就業難題,以及用正確的心態面對挫折,都是大學生必須面臨的考驗。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大學生自身的影響。由于大學生所處的特殊階段,相比較成年人的社會閱歷,青年人與社會接觸不足,其心智發展變化很快,在這個年齡段心理問題出現的頻率較高。部分大學生在周圍環境發生改變或遇到挫折時缺乏理性思考,不知道該如何通過理性的途徑和方法擺脫現狀,因此,逐漸喪失信心,懷疑自我,抵觸、消極、逃避等心理隨之而生。此外,部分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自身存在著性格和心理缺陷,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教育和引導,這也是影響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學校教育的影響。學校是大學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完善個人品格的重要場所,學校教育質量的高低、校風的優良與否等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大部分高校雖然開展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由于落實不到位,沒有真正起到應有的作用。此外,很多學校雖然設立了心理健康咨詢處,但是各方面的配備還都不完善,部分心理咨詢工作者并不是專業出身,缺乏專業知識和實踐,這就造成大學生有心理問題而無處尋訪、無法解決,不能及時進行專業的心理咨詢,錯過了心理問題治療的最佳時期,導致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學生中沒有得到針對性和專業性的疏導。
(三)社會環境的影響。當今社會處在飛速發展的狀態,社會多元化日趨顯現出來,人們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對大學生而言往往會成為一種極大的精神壓力。大學生是社會先進性的主體,他們是社會中最活躍最敏感的人群,社會上的任何變動都會對他們產生影響,一些不良的社會風氣,諸如極端主義、以權謀私、貪污腐化、追求名利、追求金錢、貪圖享樂等已經成為社會的普遍現象,社會中各種不好的行為時有發生,這些社會現象會使人們產生心理沖突,也在不斷地改變著大學生的思想觀念,給他們的身心發展造成了不良的后果。
(四)家庭教育的影響。家庭教育是最為持久深遠的且潛移默化的,人的心理發展萌芽期往往在家庭的氛圍下逐步形成。有些家庭過度寵愛孩子或是對子女管教十分嚴格,這種過于嚴厲過于溺愛的教育方式,都會對子女成長產生不良的影響。也有些家庭的不和諧現象時有發生,父母的不和或離異嚴重造成了孩子成長環境的扭曲,使他們感受不到關愛,無法與自己的父母敞開心扉,進行有效的溝通,孤僻、冷漠、怪異、不善交流的性格和心理隨之而生,容易形成有缺陷的性格特征,缺乏溫暖與愛的家庭環境造成了孩子的心理陰影和創傷。此外,大學生的心理也會受到家庭經濟狀況的影響,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由于家庭生活拮據,生活視野過于局限,往往表現出一種自卑的心理和過重的心理負擔,對自己信心不足,產生心理不適感。
三、解決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對策
(一)加強自我教育,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自覺性。大學生要學會做情緒的主人,消極情緒的產生并不可怕,關鍵是要有正確的心態面對并及時消化情緒。自我教育是最為有效且及時解決心理健康問題的對策。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參加實踐鍛煉,在實踐中感受社會氛圍,提前體驗未來可能會面臨的挫折和困難,增強自己適應外部環境的能力。通過實踐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和缺陷,發現自身的優缺點,揚長避短,樹立自信心,在遇到具體問題時能快速找出應對措施,使自己更好地去適應社會。在社會實踐過程中,逐漸適應社會、了解社會、接受社會,認識到社會的復雜多變性,促使自己心理素質變強。
(二)強化學校教育,增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一個學校的校園文化是其靈魂所在,校園文化氛圍對于大學生的心理發展至關重要。學校要盡可能地設置一些有利于培養大學生心理品質的渠道,開展一系列活動,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營造一個文雅、積極的校園文化環境,要盡可能地發揮學校的心理育人功能,通過宣講、網絡、海報等多種渠道宣傳如何改善心理健康問題的相關知識。另外,完善各項基礎設施建設也是校園文化建設必不可少的重要舉措,教學樓、圖書館等大學生生活學習的環境要完善,同時要發揮學生組織的作用,為大學生創造一個積極、溫馨的生活和學習環境。
另外,高校要完善心理咨詢機構,增加對專業心理咨詢室的資金投入、人力投入等,為其提供強有力的多方面保障。要為心理咨詢機構提供專業的咨詢師,開展多形式的心理健康調查,定期發放有關心理健康的調查問卷到每名學生,發現問題即時處理。要在基層班級里設置心理委員,及時上報班級成員的心理健康狀況,與心理咨詢師形成聯動,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
(三)優化社會環境,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圍。首先,媒體發揮正面導向作用。伴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網絡媒體的傳播速度飛快提高,有著很強的感染力,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社會輿論的方向,這使得它變成了一把雙刃劍,既可以帶來便利,也可能危害社會和大學生。所以,媒體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合理引導社會輿論,為大學生傳播正能量和真善美。
其次,社會各界給予更多關注。一方面,社會各界可以在資金上對大學生教育給予相應的傾斜,鼓勵、支持貧困大學生的學業發展。另一方面,社會各界應盡量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以緩解學生的心理壓力。
(四)重視家庭教育,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導力
家庭是培育大學生健康身心的重要場所。首先,父母雙方自身要具備健康積極的心態,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子女,促進她們健康心理的養成。其次,家長要及時更新教育理念,改變重智輕德的教育理念,要注重子女的全面發展,把智育和德育并重發展,促進子女健全人格的養成。最后,家長要注意及時與子女進行平等的溝通交流,對消極情緒展開合理的引導。
國家的快速進步需要的是全方面發展的人才,大學生是否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對當今社會發展意義重大,雖然當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還有很多不足之處,但是只要我們堅持突破、不斷改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將會逐步完善,進一步推動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李笑燃.大學心理健康教程[M].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
[2]張金明.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探析及教育對策[D],東北師范大學,2014.
[3]羅曉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與對策[J].教育研究,2018(1).
(作者簡介:常婷,天津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9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常晨然,焦作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職務: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