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信息技術全面普及的背景下,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出現了信息技術的身影。微課程的出現滿足了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需求,教師可以將微課程作為教學輔助工具,為生物教學的改革與創新提供助力。對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微課程的含義與特征,并重點圍繞微課程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提出了幾點建議,旨在通過“微課堂”的構建增強生物教學實效性。
關鍵詞:高中生物;微課程;教育信息化
中圖分類號:G43?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1)32-0036-02
引 言
在創新教育理念指導下,廣大教育工作者一直致力于創新教學方法的研究。微課程作為一種新興的輔助教學手段,在眾多的創新教學模式中具有代表性意義。將微課程運用于課堂教學中,可以在課堂導入環節引領學生盡快進入最佳學習狀態,在課堂教學中幫助教師攻克教學重點與難點,在課后學習中提高學生的總結與拓展能力,達到促進師生溝通、加深學生理解與記憶的目的,從而促進高中生物教學質量的提升[1]。
一、微課程的含義與特征
所謂微課程,是建立在建構主義理論基礎上的以線上教學、移動教學為目的開發的一系列課程,包含微課程的開發、設計、實施及評價等多個環節[2]。微課程的設計應結合具體的課程教學目標和計劃,一般情況下,微課程的時間應當控制在10分鐘內。因此,教師選取的微課程要短小精悍,在微課程中集中說明課堂教學的主題或突出主要知識難點,以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
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微課程的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三點。(1)時間短。微課程中的“微”是指微小,從字面意思上可以將其理解為一種小課程。微課程在5~10分鐘內展示一段精短的視頻資料,讓看起來復雜、臃腫的學習內容變得更加直觀、生動。由此可見,微課程中濃縮的是教學內容的精華,具有短小精悍的特征。(2)時間地點不受限。微課程以信息技術為支撐,信息技術的特點決定了微課程可以借助移動終端設備實現隨時隨地的學習與溝通,可以讓高中生物教學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給學生提供隨時隨地學習的平臺。(3)可重復利用。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受到時間與場地的限制,只能在課堂上將所有的知識點講解一遍。如果學生有疑問,教師可以單獨講解,但是教師的時間與精力畢竟有限,且很多學生不會主動與教師交流自己的疑問,這就導致學生在生物學習中對知識一知半解。微課程作為一種以視頻形式為主的教學模式,具有可以反復播放的特點,使學生可以在課下根據自己的知識理解情況反復觀看,直到理解為止,為學生的生物學習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微課程的特點決定了其具備高度的教學應用價值,需要教師探索出微課程教學的有效實施路徑,從而發揮微課程應有的教育意義。
二、微課程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課前——利用微課程預習
課前預習一直以來都是教師十分關注的教學環節,但在以往的課前預習教學指導中,教師因為缺乏先進的教育技術支持,同時受到自身專業教學能力的影響,往往只是簡單地給學生布置需要預習的內容及在預習中需要解決的問題。學生并未掌握科學的預習方法,因此常常會陷入盲目的學習狀態中。學生雖然在課前預習中耗費了大量的時間,但沒有抓住預習的重點,導致課前預習效果較差。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可以利用微課程指導學生進行課前預習[3]。在微課程的預習內容設計中,教師要結合教學重點及學情,合理設計預習方案,讓學生在課前預習中觀看微課程,初步理解生物概念及相關知識點,從而為課堂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奠定基礎。
例如,在教學“細胞的生命歷程”一課中,教師的微課程設計應結合本單元的主題,即從什么是細胞入手,進一步介紹細胞的生命歷程。若是讓學生簡單地通過書本閱讀來預習,那么,學生能理解的內容極其有限,并且很難清晰地梳理出細胞從增值、分化、衰老、凋亡至癌病的過程。據此,教師可以制作一個8~10分鐘的微視頻,利用多媒體技術演示細胞的增殖、分化,介紹細胞為何會衰老、凋亡,細胞的癌變原因與特點等。教師將制作好的微視頻通過信息共享平臺推送給學生,并在微課程中穿插一些趣味性的內容。一方面,這種課前預習方式對學生來說是新穎的,學生可以親眼看見細胞的生命歷程;另一方面,這種直觀生動的課前預習方式會在很大程度上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印象。
教師可以通過微課程布置預習任務,預習任務的設計應緊緊圍繞本節課的教學主題,引導學生在完成預習任務的過程中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并發現自身的知識漏洞。同時,學生將發現自身在預習過程中遇到的無法自主解答的問題帶到課堂上,和同學討論,從而明確學習方向,更加積極主動地探索生物知識。以教學“細胞的生命歷程”一課為例,首先教師可以在微課程中展示細胞的狀態圖,讓學生通過觀察細胞狀態圖辨認細胞狀態,然后給學生布置繪制細胞在不同時期的狀態圖的任務。在繪制細胞不同時期的狀態圖中,學生會主動分析不同時期細胞狀態存在的差異,從而培養自學意識,鍛煉問題解決能力,同時對接下來的生物知識學習充滿期待。
(二)課中——利用微課程講解
微課程在生物課教學中的應用是重中之重,對生物教學質量的提升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由于生物課程本身具有微觀化的特點,因此學生很難在腦海中想象出生物的微觀世界,教師也難以用語言準確描述生物微觀世界,更無法在生物課堂通過實物展示的方式讓學生觀察到微觀生物,致使生物教學難度較高[4]。面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在微課程中利用影像技術展示生物微觀世界,幫助學生突破生物學習難點。
例如,在教學“細胞的物質輸入和輸出”一課中,首先教師可以先講解相關知識點,讓學生對細胞的物質輸入與輸出形成大致的了解。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利用影像技術播放以“細胞是身體運輸員”為主題的動畫模擬視頻,引導學生通過觀看動畫模擬視頻對“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知識點有更具體的認識。其次,教師可以在微課程中插入實際的模型視頻,使學生對生物膜的“流動”與“鑲嵌”形成正確的認識。在利用微課程開展生物教學活動時,教師要注意不可將所有的知識點通過視頻展示的形式一味地灌輸給學生,而是要巧妙地運用“留白”的藝術,鼓勵學生通過觀看微課程發現問題,使其在生物學習中主動提出疑問。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為重要,但以往的生物教學中,教師將關注點集中在如何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層面上,而忽視了對學生發現問題能力的培養。微課程下的生物教學中,教師應善于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引導學生主動發現問題并積極探索討論。最后,教師可以列舉實際的案例,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或者組織趣味的游戲活動,如角色演繹活動等,讓學生自由分配角色,表演細胞的物質輸入及輸出過程。這樣可以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讓學生感受到生物學習的樂趣,并將生物知識運用到實際問題的解決中,從而提升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
(三)課后——利用微課程總結
與小學、初中相比,高中生在這一學習階段的學習壓力較大,很多學生只顧在“題海”中埋頭學習,卻忽視了對學習內容的梳理及學習方法的總結,從而導致學生雖然耗費了大量的時間與精力,但學習能力無法得到明顯的提升。因此,為了培養學生的知識總結能力,促進學生生物學習能力的提升,教師應善于運用微課程開展課后教學指導活動,幫助學生改正以往自主學習中的不良習慣,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5]。
在利用微課程開展課后總結及輔導教學工作時,教師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一方面,教師在課堂上安裝錄像設備,將課堂教學全過程記錄下來,并將其制作成一段微課程視頻,課后將教學視頻資料上傳至班級的微信群或QQ群中,供學生課后復習與總結所用。每位學生都可以根據自身在課堂學習中的知識理解情況有選擇性地回放教學視頻,回顧課堂教學內容的重難點。另一方面,教師可以設計由易到難的多個問題,先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進行解答,然后引導學生相互討論,進一步補充與完善思維導圖,連接新舊知識點,發現生物知識點之間存在的關聯性,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
結? ? 語
綜上所述,微課程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對生物教學質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但是,微課程在課堂教學中運用的目的是輔助教師開展教學活動,而不能代替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所起到的作用。因此,教師應嚴格控制微課程的使用時間與使用頻率,做到合理使用,杜絕濫用微課程教學現象的發生。同時,高中生物教師應注重自身信息技術專業能力的提升,只有提升自身的信息技術素養,才能輕松自如地利用微課程,最大限度地發揮微課程的教學價值,豐富高中生物教學方法,從而構建多元化的生物課堂,助力高中生物課堂教學改革,提高高中生物教學的效率。
[參考文獻]
[1]張靜.高中生物教學微課程的設計與應用探究[J].中小學電教(下半月),2018(09):34-35.
[2]姜曌.淺談微課程在高中生物重難點教學中的設計與應用[J].新課程(中學),2017(07):102-103.
[3]朱永慶.微課程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設計與應用研究[J].新課程(下),2016(08):74-75.
[4]喬偉俊.微課程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設計與應用研究[J].數理化解題研究,2015(15):98-99.
[5]王曉靈,高愛軍.《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探究實驗課教學設計[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8(08):123-124.
作者簡介:侯蘭(1990.1—),女,江蘇灌南人,中學二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