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

摘要21世紀,信息化技術的高速發展,在“互聯網+教育”的核心觀點啟發下,教學理念與時俱進、教學模式推陳出新,“混合式”學習模式在高等教育中廣泛運用。本文結合混合式學習的內涵以及教學要素,設計出“互聯網+”背景下體育保健學課程的混合式學習模式,并運用在教學實踐中。結果證明,學生對于新的教學模式是認可的,上課的積極性更高,興趣更濃厚,師生互動交流更充分,各班級的教學效果都明顯優于之前的傳統教學。
關鍵詞互聯網+;“混合式”學習;體育保健學;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424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2021.34.043
The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Mixed Learning Mode of Physical Health Cours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Plus”
ZHANG Min
(Wuhan 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s,Wuhan,Hubei 430345)
AbstractIn the 21st century,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inspired by the core viewpoint of “Internet and Education”,the teaching concept keeps pace with the times,the teaching mode is new,and the “hybrid”learning mode is widely used in higher education. Combining the connotation of mixed learning with the educational elements,this paper designs the mixed learning mode of physical health care cours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plus”and applies them in teaching practi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students are recognized for the new teaching model,the enthusiasm of the class is higher,the interest is stronger,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s more adequate,the teaching effect of each class is obviously better than the previous traditional teaching.
KeywordsInternet plus;“hybrid”learning;physical health science;teaching design
1體育保健學課程“混合式”學習模式的教學設計
體育保健學的主要教學內容為體質健康、運動損傷急救康復、運動營養、體療康復等,涉及教育學、心理學、運動醫學、康復醫學等學科,是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綜合應用科學,目前其范圍又擴大到運動營養學、運動生物力學、信息科學、基因科學等更多領域。本文研究依據混合式學習的內涵及教學過程要素,結合體育保健學的自身特點,重構體育保健學課程的教學內容體系,創設在線學習與面授學習的混合式學習環境,設計整合“互聯網+”資源的混合式學習模式,通過混合式學習,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信息獲取能力和自學能力。
1.1構建體育保健學課程教學內容體系
體育保健學課程是保健康復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屬于專業必修課,4學分,理論課48學時,實踐課16學時,共64 學時。本人根據專業特色、實習及用人單位的反饋意見,經過近十年的教學實踐、研究,重新確立了這門課程的教學體系。設定為40個必修課時和24個選修課時的專題教學,每個專題均由線上和線下混合進行。如圖1所示,運動損傷的處理與急救章節,設置為4個必修課時和2個選修課時。”損傷部位的解剖和生理知識”是本章學習的基礎,在大一已經學過,是復習內容,所以設定為選修。必修1~4是新授內容,可以布置學生在線上預習,在課堂答疑并案例分析、分組實操練習。“心肺復蘇”是重難點學習內容,要掌握基本操作流程,有很多外延內容,所以也設定為選修。只有融會貫通損傷的知識后,才能理解急救的操作流程,更好的掌握急救方法。
1.2體育保健學課程的學習環境
“混合式”學習是一種體驗式學習,其學習環境需要積高質量數字資源和網絡資源的支持。體育保健學是一門應用為主的課程,理論學習和實踐操作并重,整合后的數字資源包括課程的學習、交流和考核三部分。學生通過課程的學習平臺,自主選取學習資源,完成自主學習,也可以通過線上互動進行合作學習。在設計體育保健學課堂教學內容時,將理論和實踐知識用多媒體技術呈現,還包括特色案例的討論分析。創造問題或設計情境,進行小組討論、協作學習,競爭學習。對實操學習的處理上,安排較多實操體驗的內容,如學生模擬“小腿痙攣后的行走障礙”來練習損傷的標準化檢查評估等,幫助學生實現對專業知識的意義建構。
值得注意的是,在針對體育保健學各個章節進行教學設計時,采用多種教學形式進行學習。“混合式”學習模式并不是簡單的線上自主學習與老師課堂講授的結合,而是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的實際教學需要以及學生的及時反饋,交叉運用,合理分配線上學習和線下課堂講授的比例(如圖1所示)。
2體育保健學課程混合式學習的教學實施
2.1課前自主學習
本課程的課前自主學習其主要形式是自主在線學習。此過程,教師需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現狀,才能合理設定學習任務的難度,從而使學生順利完成自主學習。教師的職責除了答疑,指導、監督學生的自主學習,還包括學習進度的調控、教學內容的及時補充和完善。學生在此過程中,可利用網絡資源完成知識性學習,借助平臺管理系統完成自測,也可及時與教師就學習問題互動,共享學習資料。
2.2課堂授課
教師根據學生線上自主學習的情況,靈活安排授課內容,不用再照本宣科重復學習,而是多做案例分析,設定情景、針對案例的問題進行的分組討論學習;學習工具除了PPT,還有MOOC、微課等;課堂教學的目標是幫助學生完整了解本課程的知識體系,解答課前自主學習中出現較多的類似問題,強化實踐操作技能。
2.3課后分組協作學習
通過互聯網搜索近期相關的熱點案例,設置為課后作業,要求學生分組完成。學生通過小組分工協作,利用線上、線下資源完成任務,鍛煉學生的探究思維能力;通過網上的在線測評,評定學生的學習的效果,同時教師根據測評結果及時調整、反思教學內容、教學設計和教學行為。課后,老師可以繼續線上與學生互動,梳理知識點,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復習習慣,提高學習效率,提升本課程的整體教學效果。[1]
3體育保健學課程混合式學習的學習評價
混合式學習的學習評價,是通過各種考察,包括線上的學習任務,課堂的提問,課后的作業,來評價教學效果。根據學習評價的結果來優化課程設計,改進教學,促進學生學習。[2]在構建體育保健學混合式學習的學習評價時,設定了過程評價、表現評價和結果評價的組合模式,針對學生線上線下學習情況的量化考評,完善量化指標的全面性、科學性。[3]本課程的學習評價內容包括:學習能力、知識掌握和技能應用。評價內容量化為更多具體的項目,結合了線上和線下學習的各自特點,使評價指標兼具動態性和過程性。體育保健學課程的評價體系設定了兩個大類,兩級指標,并配以權重。一級大類分為診斷評價、形成評價80%和結果評價20%(期末考試)。二級大類中形成評價再分為學習過程評價30%、掌握知識評價30%和實踐應用評價20%。一級指標中,學習過程評價包括學習計劃10%、學習活動10%和學習反思10%,掌握知識評價分為課后作業20%和課堂測驗10%,實踐應用評價分為實操考核10%和實驗報告10%。二級指標中,學習計劃包括線上平臺預習2%、實操視頻觀看2%、線上平臺答疑討論6%,學習活動主要是案例分組討論,包括教師評價3%、組內互評4%、自評3%。本研究中評價指標選取的價值取向是:性量并重方法多樣化、重視互動主體多元化、尊重差異指標多元化。
4體育保健學課程混合式學習的學習成效
學校自2016年開始了混合式教學的探索與實踐,其中體育保健學課程是首批課改項目。第一批完成混合式學習的2015級社會體育專業學生在本門課程的表現如下:(1)線上的簽到率100%,在線學習時間完成率99%,討論互動率99%,課后作業提交率100%。(2)本門課程的課堂到課率98%,課程考試通過率100%,優秀率37%,都明顯高于專業理論的平均數據。(3)本課程的學生評價進入課程排名前10%,督導評教優秀。可以看到學生對于新的教學模式是認可的,上課的積極性更高,興趣更濃厚,師生互動交流更充分。本課程改用“混合式”學習教學后,各班級的教學效果都明顯優于之前的傳統教學。
2015級和2016級社會體育專業學生在大三進行專業實習,跟蹤調查后發現,這批學生在對保健康復的實操能力和基本技能運用上,明顯好于往屆學生。反映在,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的增強,遇到具體的損傷康復問題時,能及時整合所有相關資源與實踐結合,處理問題及時,得到了實習單位的一致好評!回校后撰寫的實習報告針對性強,尤其令人欣慰的是,學生在實習工作中還有意識地使用混合式學習來設計新的技能學習方案。由此可見,體育保健學混合式學習對社會體育專業學生的學習能力提升和理論知識的掌握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在體育保健學課程采用“混合式”教學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主要是學習平臺的系統不穩定,兼容性不強,功能不夠完善,影響教學效果。學習平臺需要及時維護,不斷優化升級,解決問題。[4]
5小結
隨著“5G”技術的成熟和普及,“互聯網+”背景下教育的信息化技術突飛猛進,線上教育資源極大豐富且獲取便捷,為這一新的教學模式“混合式學習”提供了有力的物質保障,使其成為高等教育的重要教學形式之一。
本課題在“互聯網+”背景下,開展的體育保健學“混合式學習”的探究,實現了線下與線上的教、學混合,個性化自主學習與小組協作學習的混合,課堂互動與適時虛擬交互的混合,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本論文的教學設計涵蓋了,課前的自主學習、課堂的集中授課、課后的協作學習等,使學生經歷了“探究-理解- 實踐”的遞進學習過程。教學實踐的結果顯示:混合式學習可以幫助學生激發學習興趣、拓展學習視野、培養團隊協作精神和創新思維能力,提高學生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
在后續的研究中,應建立特定的混合式學習模式,增加特色的混合式學習設計,完善教學考評體系,加強實際與虛擬、線上與線下的融合,以促進我國體育專業教育與時俱進、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胡春,王頌,呂亮.高校同步網絡混合教學模式學生參與度研究[J].北京郵電大學報,2019(11):2-5.
[2]史艷莉,程清洲,羅建,等.基于工作坊的康復護理實踐教學模式的應用探討[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4(7):659-661.
[3]褚夫強,高文紅,王鑫,等.基于網絡平臺研究生優質課程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數字印刷,2020(12):2-5.
[4]周德慧.混合式學習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現代交際,2020(06):2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