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玉霞
摘 要:跳繩是我國民間傳統的體育項目,也是學校體育教學中的重要教學任務。開展跳繩運動對于學生的身體機能、心理素質、團隊協作能力等都有非常重要的價值。但是由于部分學生身體協調性差,跳繩技巧與興趣不足,加之跳繩教學的模式與評價機制存在一定的問題,導致跳繩訓練的有效性受到了影響。為此,教師應該積極探索問題所在,并且加以改進。
關鍵詞:小學體育;跳繩運動;花樣跳繩;跳繩技巧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25-016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5.084
跳繩運動對于小學生身體機能的提升和心理健康的發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小學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重視開展跳繩運動。但是由于部分小學生體質較弱,身體素質不高,跳繩興趣不足,缺乏跳繩技巧,跳繩評價機制不完善等等問題,跳繩運動總是無法高效實施。為此,本文將從跳繩運動對小學生身心發展的意義入手,對小學體育教學中如何更好地開展跳繩教學進行詳細的論述。
一、跳繩運動對小學生身心發展的意義
跳繩運動對于學生的身心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一方面,其對于學生身體機能的提升大有裨益,另一方面,其有助于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
(一)跳繩運動能夠幫助小學生實現身體機能的有效提升
跳繩這項運動,是有賴于運動者充分調動身體才可以完成的運動,具體而言,運動者在進行跳繩運動的過程中,應當在上肢甩繩的同時,下肢同步進行跳躍,這樣方才可以完成整套動作。在從事跳繩運動時,運動者在全身不斷跳躍的過程當中,腿部力量將得到鍛煉和加強,這樣將有助于運動者肌肉群的發育,并且增強學生的身體協調能力。同時,跳繩運動亦能夠達到健腦的效果,在跳繩過程當中,運動者的上下肢共同協作,因此這將使其反應能力得到增強,并達到促進學生腦細胞活力的目的。當運動者堅持不懈從事此項運動后,將有效地調節心率水平,讓自身的血紅蛋白攜氧能力得到增強,進而強化心血管機能。除此之外,通過堅持進行跳繩運動,將讓運動者實現對自身脂肪的充分燃燒,進而達到健身塑形的目的。從前述內容可知,當小學生在體育教師的帶領之下從事跳繩運動之后,其身體機能將比先前有較大幅度的提高。
(二)通過跳繩運動,幫助小學生實現心理健康
通過組織學生從事跳繩運動,將使學生從繁重的課業壓力當中解放出來,進而達到對小學生負面情緒宣泄的效果。(1)通過帶領學生從事跳繩運動,將使學生在從事這一運動的過程中逐漸提升自信心。對于部分學生而言,其平日里較少從事體育運動,更喜歡宅在家里,因而對跳繩這項運動也不夠了解,不會正確地甩繩,腿也不知道如何配合,在真正跳繩時,經常出現腳絆在繩子上,或者是甩出的繩子抽到自己的情況。久而久之,其便會對跳繩運動產生畏懼感。有鑒于此,體育教師通過傳授學生正確的跳繩技法,將會使學生在從事這項運動的過程當中感受到快樂,由此將達到對其信心強化的目的。(2)盡管社會各界一直倡導給小學減負,但實際情況卻是,部分學校中很多小學生依然背負著較大的課業壓力,即便是在課后,也會在家長的安排下進入各種學習班和補課班,由此將讓其情緒長期處于焦慮狀態之中,通過帶領學生從事跳繩運動,將讓其在繁重課業當中所生成的負面情緒得到有效的發泄,更為有益其身心健康。(3)跳繩運動不但可以由單人完成,亦可以由兩人乃至多人完成,而在兩人或者多人進行跳繩運動時,唯有參與者協同配合、動作整齊一致方才可以完成,因此,通過組織小學生從事多人跳繩運動,能夠讓學生在參加這些運動的過程當中培養協作精神,認識到團隊合作的意義和重要性所在。
二、小學體育教學中如何更好地開展跳繩教學
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為了優化跳繩教學的效率,提高學生跳繩的技能水平,教師應該對學生進行系統的跳繩運動技巧指導,實現對跳繩教學機制的持續優化,針對學生的差異設計個性化教學,注重對學生加以激勵,以游戲與比賽等形式激發學生跳繩興趣,增加跳繩運動時間,強化訓練量。
(一)對學生進行系統的跳繩運動技巧指導
小學體育教師應當向學生講解正確的跳繩技巧,使學生領會動作要領:(1)向學生講解手腕部力量的重要性。唯有學生具備了足夠的手腕部力量,才可以確保自身所進行的跳繩動作是連貫、協調的。因此,體育教師應當組織學生進行手腕部力量練習。(2)向學生講解跳繩當中的身體起跳高度,通常為3-5cm之間,過高或者過低均會對跳繩速度產生影響。(3)向學生講解落地要點。體育教師應當講授如何完成落地時的膝關節前屈動作,以此來降低身體落地時帶來的沖擊。特別是對于身體協調性欠佳的學生而言,教師應當著重指導學生練習這一技巧,這樣將避免出現不適感。(4)向學生講解起跳要點,要求學生必須繃直雙腿,不得彎曲。(5)向學生講解調息的方式,要求學生要學會在跳繩過程當中控制好自身的呼吸頻率,保持身體處于放松狀態,如若身體過于緊張和僵硬,則極易導致被繩子絆倒。
(二)實現對跳繩教學機制的持續優化
小學體育教師必須堅持在教學當中注重對教學方法的創新和優化,唯有這樣,才能夠讓體育課程真正達到對學生身體素質持續提升的目的。因此,小學體育教師必須結合學生的身心特點設計跳繩運動,并在課上安排形式多樣的練習方式,諸如雙人跳繩、團體跳繩、花樣跳繩等,這樣不但可以優化學生的學習體驗,還能使學生保持新奇感。在課上教學之余,小學體育教師亦應為學生布置課后跳繩任務,如可以要求學生在每天晚上在自家小區的廣場上進行跳繩練習,以此來幫助學生逐漸樹立終身體育鍛煉的觀念。
(三)針對學生的差異設計個性化教學
學生的身體機能不同,身體素質和技能技巧也存在著差異,有的學生跳幾下就氣喘吁吁,有的學生一分鐘跳繩可以跳一百多次,因此統一的跳繩教學是不可取的。教師應該針對學生的差異,設計個性化的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比如,針對體質較差不達標的學生,教師在訓練的時候可以適當降低教學目標,要求學生每一次跳繩都比上一次好,強化學生的自信心,激發他們積極的情緒。而針對跳繩成績比較好的學生,教師則需要為其制定較高的目標,使其能夠再次突破自我,勇攀高峰。教師可以將不同等級的學生進行分組,分別為 A、B、C 三組,通過這樣的方式去設置不同的要求,符合學生需求的同時,也能夠使每一個學生得到合適范圍內的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