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池州貴池地區羅城民歌與皖北花鼓燈稱為安徽地區的“北舞南歌”,有著悠久的演變與文化發展歷史。古代池州羅城民歌的形成與傳播,通常圍繞著地域的勞動生產、生活情境,進行民歌調式、歌詞與演唱方式的創編。特別是自建國以來,羅城民歌先后三次入選為全國文代會的演出項目,受到毛澤東、周恩來等國家領導人的接見與認可,在國內外得到較為迅速的傳播與發展,但近年來羅城民歌作品的演出發展,卻又開始呈現出不斷衰落的趨勢。本文從貴池羅城民歌的傳播、傳承著手,探討其在新時期面臨的創編、演藝發展困境,提出羅城民歌的傳承與傳播實踐的發展路徑。
關鍵詞:多元文化? 貴池羅城民歌? 傳承? 發展
中圖分類號:J605?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1)14-0015-03
羅城民歌是民族歌曲、傳統文化相融合的藝術表現形式,是發源于安徽西南田野民間的歌唱類別,且在2007年已經入選為安徽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根據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對貴池羅城民歌的歷史淵源、曲式結構、歌詞內容、演唱方式等作出全方位的探究分析,梳理山歌、小調、勞動號子等民歌形式在傳承、傳播與發展中面臨的困境,據此制定更為科學合理的羅城民歌傳承、文化保護的有效實施方案,使支離繁碎的羅城民歌重新煥發勃勃生機。
一、貴池羅城民歌的歷史淵源及發展演變流程
羅城民歌最早源于唐代李白的《秋浦歌》:“秋浦多白猿,超騰若飛雪。牽引條上兒,飲弄水中月。淥水凈素月,月明白鷺飛。郎聽采菱女,一道夜歌歸。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從這一詩句敘述中可以得出,羅城民歌在古代可能為采菱、采蓮勞動時所演唱的地域性小調民歌,采菱女的歌聲使秋日的寒川都為之震動。隨后明代嘉靖年間所作的《池州府志·風土篇》中,也記載有:“祀社畢飲、執手踏歌”的內容,因而可以確定,在明代池州羅城民歌的主要表現形式為“踏歌”,也就是伴著舞蹈以舞而歌。而明清以后,羅城民歌開始在安徽周邊的廣大地區傳播,在民歌體裁、歌唱內容、演唱表達方式等方面,也作出一系列的豐富完善與創新。
在建國后的20世紀50—60年代,第一代羅城民歌傳承人姜秀珍,對傳統羅城民歌體裁、歌曲歌詞內容等進行改革創新,創編出更貼合于時代的羅城民歌作品,包括《當兵就要當紅軍》《山歌唱到北京城》《敬酒歌》《幸福生活唱著過》《歡迎客人池州來》《多多山花搖春播》等,歌詞主要涉及到人民翻身解放、當家做主的喜悅,還有對新時代幸福生活的向往與憧憬。如2000年以后,在安徽省、池州市等地方政府支持下,羅城民歌演唱演出活動再度活躍,姜秀珍、姜夢玉和姜建設老中青三代民歌藝人在地方演出活動,在“挑擔茶葉上北京”全國公益活動中,積極演唱與推廣羅城民歌,2010年羅城民歌還登上了世界音樂教育大會的舞臺,傳承人姜夢玉演唱的《池州牌坊九十九》震驚四座,獲得了大會民歌作品二等獎,因而羅城民歌未來的發展道路越來越廣闊。
二、貴池羅城民歌傳承與創新需遵循的基本原則
(一)權威與普及性原則
羅城民歌是在中國傳統文化基礎上,結合時代的生活要素、生產勞動場景而創編出的具有規范化曲式結構、規整節拍的民歌類別?;诖颂攸c,對于羅城民歌作品的演唱與傳承,應該遵循傳統羅城民歌經典曲目的創作規律,盡可能圍繞著洗菜苔調、采茶調、花鼓調、扇子調等山野小調,總結其中涉及到的歌曲調式、調性、歌詞等權威內容,引導傳承者學習與演唱貼近普通民眾生活的男女愛情、勞動場景等民歌曲目,走民間羅城民歌口頭傳承的道路,以在更廣空間范圍內實現羅城民歌的普及。
(二)適切與發展性原則
貴池羅城民歌在社會發展中的“變”與“不變”,應跟隨歷史化進程作出相應的演進,而不是在市場經濟商業化的浪潮中,盲目進行民歌體裁、歌曲內容、演唱方式的改革創新。如當下貴池羅城民歌演唱、民歌文化等的傳承,要充分考慮地域民歌本身所具有的調式、調性、演唱題材等的特征,還有民歌傳承人存在的歌唱認知,再與新時代文化發展形態進行結合,創編出適合于口頭、書面傳承的羅城民歌作品,展現出羅城民歌獨有的藝術風格、文化生命力。
(三)創新性原則
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時期,羅城民歌作為一種反映時代民眾風貌的藝術表現形式,也經歷了一系列歌詞內容、演唱形式的改革創新,形成了數個經典化的歌唱曲目,慢趕牛調、洗菜苔調、秧號子調即為其中的代表性作品?!奥s牛調”“洗菜苔調”等調式,并非是某一個羅城民歌歌曲,而是羅城民歌的一種演唱方式,包含了多種多樣的流傳曲目。如以慢趕牛調為主,創造出來的《道路越走越光明》《朵朵山花搖清波》等羅城山歌,加入了“學習報告掀高潮,領會精神最重要。不忘初心意義深,牢記使命得民心”的歌詞,但整體節拍、節奏非常規整,歌曲旋律變化符合級進性規律,演唱形式包括獨唱、對唱及一唱眾和等,可以對鄉村地區的新時代風貌作出充分呈現。
三、貴池羅城民歌的傳承與發展面臨的主要困境
(一)羅城民歌區域性傳承人的斷代風險
當前羅城民歌在歌曲作品創作、演唱過程中,通常是從皖南池州、貴池地區選取普通民歌愛好者,作為地區性的大眾化傳承人,由民歌藝術家向其傳授不同民歌的歌唱技巧。如現階段羅城民歌存在第一代傳承人姜秀珍,第二代傳承人為姜夢玉和劉正榮,還有第三代傳承人錢華、吳丹和徐秀蓮,此外還有第四代、第五代傳承人。但隨著老一代羅城民歌藝術家的去世或隱退,還有互聯網文化、西方流行音樂文化的快速發展,新一代民歌傳承人在人數、歌唱表演能力方面,已經遠遠落后于同時代的其他民歌類型,民歌傳承人基礎不扎實、后繼無人等問題,是羅城民歌傳承與發展面臨的最嚴峻問題,甚至存在著傳承斷代的風險。
(二)羅城民歌曲調、歌詞等傳承文本的遺失
傳統羅城民歌的曲調、歌詞和演唱方式,是一種可供借鑒的、寶貴的文化資源,而對過去羅城民歌文化資料、曲譜、藝術理論等素材的整合,能夠為現今羅城民歌創編、歌唱的更好發展提供支持。但當下池州市貴池地區的羅城村委會、羅城民歌研究會、圖書館、文化館中,只存在很少一部分有關羅城民歌的檔案資源,簡要的對羅城民歌發展歷史作出概括、描述,而更多是羅城民歌歌譜、文藝理論都在漫長的時代發展進程中遺失掉。如池州學院高級講師徐陽,在有關羅城民歌歷史文化、音樂理論的研究中發現,現存羅城民歌作品的數量只有100多首,而且部分曲譜會重復填詞進行演唱,還有大多數曲譜已經失傳或存在著遺失風險。
(三)羅城民歌的歌唱主題、配樂逐漸單一化
在社會多元文化、城市化進程加快發展的環境下,貴池地區羅城民歌的創作與演唱也逐漸脫離以土地、農田勞作為主的鄉土情境,越來越多的農村居民涌向城市,留守在田間勞作的年輕主體越來越少,由此使得羅城民歌的歌唱主題、配樂逐漸走向單一化。
首先,多數羅城民歌本來就以不同曲目的演唱為主,伴奏樂器也通常以大小鈸、云鑼、手鑼、腰鼓等打擊樂器為主,鑼鼓演奏的節奏、表演形式較為單一,不能滿足現代受眾多樣化的視聽需求。其次,現階段新創編的羅城民歌歌唱主題已經摒棄了對田間勞作的歌頌,而是轉向“不忘初心”等時事政治理念的傳達,這一現象使得部分藝人更傾向于演唱傳統經典曲調。
(四)羅城民歌作品曲調、演藝形式的簡單化
羅城民歌分為山歌、小調和勞動號子等體裁,在歌曲演唱形式上也包括獨唱、對唱、合唱、一唱眾和的多種方式,按照這一發展趨勢應創造出更加多樣化的民歌表達形式。但由于新時代流行音樂文化、娛樂文化的大眾化傳播,羅城民歌作品的傳承、創編逐漸摒棄了原有復雜的曲調調式、旋律,而以“洗菜苔”“慢趕牛”兩種曲調作為羅城民歌演唱的主調。
特別在某些地方性演出場合,羅城民歌藝人通常根據“洗菜苔”“慢趕?!钡那{,填上與現實情境相匹配的歌詞。羅城民歌作品曲調、演藝形式的簡單化發展,使得其它不常被演唱的曲調逐漸在民歌藝人的歌唱曲目中刪除或消失,長此以往將影響到羅城民歌創編、演唱的多元化發展。
四、多元文化背景下貴池羅城民歌的傳承與發展策略研究
(一)建構以大眾為主、學生為輔的傳承教育體系
貴池羅城民歌的傳承與發展,要通過地方民歌教育師資隊伍培養、教學培訓班建設,在社會民眾、學校學生中開展專業化民歌傳承教育,以保證羅城民歌文化、民歌理論及演唱技巧的傳承效果。在羅城民歌傳承教育培養目標的指導下,先由羅城民歌傳承人根據民歌演唱的普及情況,選擇基本的羅城民歌聲樂理論,包括曲譜、調式、調性、歌詞內容的組織,以普通民眾為主、中小學生為輔,進行羅城民歌的通識教育。
之后,挑選出羅城民歌理論學習、歌唱表達的優秀學生,開展更加專業化的聲樂理論、視唱練耳培訓,引入“洗菜苔”“慢趕?!钡惹{歌曲,同時適當增加《當兵就要當紅軍》《山歌唱到北京城》《敬酒歌》《多多山花搖春播》《秧號子》《九華秧歌》等高難度曲目,使參與學習者可以全方位、多維度的了解羅城民歌文化,學習羅城民歌的曲調、歌詞及演唱技巧,盡可能達到羅城民歌普及與傳承的教育效果。
(二)營造羅城民歌多元化的曲目演唱、演出情境
在多元文化不斷融合與傳播的背景下,羅城民歌歌曲的傳承、傳播與發展,要根據民歌傳承人演唱狀況、地域受眾群體的欣賞需求,增加多種民歌曲目培訓、社會演出實踐的教育發展情境,引導廣大傳承者參與到民歌演唱學習、舞臺表演等互動形式之中,解決羅城民歌所面臨的生態困境。如羅城民歌可以在傳統師徒“口頭講授”傳承的基礎上,由第四代、第五代傳承人為主導,引入網絡課堂民歌講解、在線交流等模式,老師帶領學習者進行經典曲目演唱、探索創新。而對于羅城民歌戶外演出活動的組織,地方政府要同羅城民歌研究會、文化館、博物館一道,積極拓展池州、安徽區域的演出項目,為傳承人提供民歌表演實踐的機會,帶動民歌創編與演唱工作的發展。
(三)創新傳統羅城民歌的曲調、歌詞及演唱方式
為保證貴池羅城民歌的傳承與創新發展,需要在原有羅城民歌曲調、歌詞、演唱方式等基礎上,增加更多符合時代思想觀念的新內容,對民歌演繹傳承人進行培養。第一,由老的民歌傳承人引領,重點搜集羅城村散落的民歌曲調、民歌歌詞,將其記錄與整理為手抄本,深挖傳統羅城民歌的調式、歌詞及演唱技巧。第二,結合新時代普通大眾的日常生活、工作內容,創編出一系列具有愛黨、愛國、愛家的民歌作品,依照“洗菜苔”“慢趕?!钡日{式,精心設計民歌的曲調、歌詞,同時加入大眾喜聞樂見的流行元素,使本土羅城民歌文化、情感內涵的表達重新煥發生機。
(四)拓展羅城民歌傳承的文化產業、宣傳渠道
羅城民歌作為池州傳統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若要獲得更廣范圍的傳承與發展,必須加大羅城民歌文化產業的打造,注重網絡線上、線下環境的民歌宣傳。而在羅城民歌文化村的打造方面,可以借助區域的旅游資源、人文景觀,開展以鄉村旅游為主體的羅城民歌演出,由民歌傳承人、社會消費受眾共同參與,演唱羅城民歌曲調、弘揚羅城民歌文化,從而使其更好地傳承下去。
五、結語
貴池羅城民歌是在千百年生產生活的過程中,不斷發展演變而來的抒情式歌唱體裁,且在建國以后的一段時期內迅速發展壯大,成為國內外知名的民歌類型之一。因此,在原有傳統羅城民歌“口傳身授”的基礎上,對羅城民歌作品、演唱技巧等進行傳承與創新,可以迎合新時代民歌傳承社會傳播的需求,加快羅城民歌在創編方面的探究、創新,保證羅城民歌繼承人重要責任的擔負與傳承。
參考文獻:
[1]楊奇楠.貴州民歌《情姐下河洗衣裳》的演唱特點[J].藝術研究,2019(05):129-131.
[2]王韻,朱晶.池州羅城民歌傳承人演唱特點分析[J].池州學院學報,2019(02):1-5.
[3]郭莉.池州羅城民歌音樂特征及演唱特色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12):84-87.
[4]蔣晨.淺論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的困境——以羅城仫佬族音樂為例[J].戲劇之家,2019(03):76.
[5]俞嵐.江浙文化語境下民歌音樂特質剖析及其傳承與發揚[J].北方音樂,2020(19):43-45.
[6]李紅竹.茶文化與民歌音樂的結合分析[J].福建茶葉,2018(10):390.
基金項目:本文為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項目名稱:貴池羅田民歌保護與傳承的創新研究,項目編號:AHSKQ2016D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