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慧思 方莉
關鍵詞:精準扶貧;主體性思想;體現;啟示
中圖分類號:A8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1)02 — 0058 — 03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動員全黨全國全社會的力量,以更大的決心、更強的力度推進脫貧攻堅,確保最后的勝利。今年是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脫貧攻堅形勢嚴峻,越是緊要關頭,越是要團結一致共渡難關。人民群眾作為主體,始終是歷史的創造者,精準扶貧要注重激發貧困群眾的主體性思想,充分發揮貧困群眾在脫貧攻堅過程中的內生動力,鼓勵群眾主動地參與就業創業活動,爭取實現自主脫貧,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馬克思在《手稿》中多次提到了“主體”一詞。例如,馬克思在《異化勞動和私有財產》一節中寫道“他首先是作為工人,其次是作為的主體,才能夠生存。這種奴隸狀態的頂點就是,他只有作為工人才能維持自己作為肉體的主體,并且只有作為肉體的主體才能是工人。”〔1〕,指出主體是“肉體的主體”,是自己勞動對象的主體。他認為,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勞動者為了自身的生存,人必須先成為一個勞動者,勞動是人成為自身肉體的主體的先決條件,馬克思認為人作為主體是相對于客體而言的,主體性思想體現于人作為自身主體的勞動過程中。
首先,自覺能動性與自主性是人的主體能動性的重要內容。馬克思說:“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種的那個尺度和需要來建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并且懂得處處都把內在的尺度運用于對象。”〔2〕這說明人在生產實踐活動會不自覺發揮自主性與自覺能動性,因為人具有自主性,人才可以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根據自然的客觀規律適應自然、改造自然,使自然在符合客觀規律發展條件下服務于人類本身。同時,人的自主性與自覺能動性還表現在人作為主體,在處理與其他社會關系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智慧與主動性地位。
其次,人的主體性是具體的、歷史性的。馬克思在《異化勞動和私有財產》提到“私有財產的主體本質,私有財產作為為地存在著的活動,作為主體、作為人,就是勞動”、“工業的主體本質也同時含著地產的主體本質”〔3〕。馬克思將人視為主體而存在,并提出主體的本質是勞動,用勞動來指代主體,而勞動又是在特定的、具體的社會經濟背景下進行的,并且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勞動的具體形式與方法會有所差異。馬克思將“勞動”視為“主體”,指明了人作為主體在歷史實踐活動中所展現的主體性,也在具體的歷史實踐活動產生不同的變化。人作為主體而存在是由歷史實踐活動決定的,其主體性是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伴隨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積淀而成的并且不斷增強的。
最后,人的主體性具有個性與社會性兩種特征。在社會實踐過程中,人的主體性主要體現為主體的自身的個性和社會性這兩種特征。每個人既具有自身的需求所展現的個性特點,人也是社會群體中的個體,人的主體性具有社會性特征。“人是特殊的個體,并且正是人的特殊性使人成為個體,成為現實的、單個的社會存在物,同樣,人也是總體,是觀念的總體,是被思考和被感知的社會的自為的主體存在。”〔4〕馬克思提到人是社會獨立的個體,是作為個體的社會存在物,同時,人作為類存在物,其個體生活與生活是具體與抽象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具有社會性。人的主體性集中體現于人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所展現出的個性與社會性特征中。
人的主體性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實踐活動是人形成主體性思想的核心媒介,人通過思維勞動與實踐勞動在社會實踐活動過程中,有意識、有計劃地有選擇運用客觀規律能動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人作為主體在與客體進行實踐活動過程中所展現的自覺能動性、自主性、個性與社會性就是人的主體性思想的表現。
馬克思在《手稿》中首次提出異化勞動的概念,他認為人是類存在物,自由自覺的勞動是人的類本質,而在財產私有制的社會中,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社會分工與產業機械化,勞動發生了異化。馬克思以資本主義私有制的社會現實狀況為基礎,分析了勞動者在財產私有制的社會中喪失主體性的四種情況,即勞動者與勞動產品的異化、勞動行為本身的異化、人的類本質的異化和人與人的關系的異化。馬克思《手稿》中的“異化”的概念是指,人的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及其產品變化成一種不受自己控制的力量,相反,變成一種統治人的一種社會現象。勞動者在私有制背景下的資本主義社會中逐漸喪失主體性,其勞動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創造性在勞動異化過程中被剝奪和否定,他們在經濟領域喪失主體地位,會直接導致他們喪失政治主體性、文化主體性。
馬克思在《手稿》中明確強調“人始終是主體”,以及主體的本質與特征,對主體的概念給與了相對詳細的規定。人的主體性指人作為主體在本質上的規定性,凸顯于人作為主體與客體對象進行社會實踐活動過程中所表現出的能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人的主體性并非自古有之,它是伴隨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斷形成的。人通過自主自覺能動地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不斷滿足自己的物質需求與精神需求,實現自身自由全面的發展,人的主體性在這個實現自己價值的過程中不斷增強。人作為主體在社會實踐活動中,能夠自覺能動地運用規律去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并自由地發展自己、完善自己。面對客觀存在的客體對象,人在歷史中的主體地位是不可代替的。
毛澤東在《矛盾論》中指出:“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需要通過內因而起作用。”〔5〕解決貧困群眾的貧困問題,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主體力量還得依靠人民群眾。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必須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特別是貧困群眾的主體性作用,激發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增強群眾的主體性地位。
馬克思在《手稿》中強調“人始終是主體”。扶貧組織與貧困群眾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主體,其主體性思想在精準扶貧與脫貧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相對落后的物質條件與心理貧困是導致貧困主要原因,其中,貧困群眾的心理貧困是導致貧困的根本原因。只有解決貧困主體的心理貧困,才能實現脫貧攻堅。精準扶貧重在解決貧困主體的心理貧困問題,只有讓貧困主體意識到扶貧組織的幫扶措施只是為他們實現脫貧起輔助作用,必須依靠他們自己才能脫貧,認識到脫貧受益人最終是他們自己,才能從根源上解決貧困問題。解決貧困的根源不在于“扶貧”而在于貧困主體充分發揮主體性,自覺、自主地為實現自身脫貧發揮出智慧,貧困群眾的積極地配合當地政府的就業創業扶持政策,自主地參與扶貧就業創業培訓從而提高自身的職業能力素養,客服心理障礙,改善自身生活條件。
在《手稿》中,馬克思提出“人是特殊的個體,并且正是人的特殊性使人成為個體,成為現實的、單個的社會存在物,同樣,人也是總體,是觀念的總體,是被思考和被感知的社會的自為的主體存在”〔6〕。人的主體性具有個性與社會性,人作為自己的主體本能性地為自己謀幸福,個人幸福離不開社會的發展與繁榮,個人主體性思想是立足于社會發展而形成的,貧困主體在融入扶貧組織的過程中追求幸福生活。貧困群眾積極地參與扶貧組織的幫扶活動,有利于政府更好地了解貧困戶的真正的訴求,進而因地制宜、因戶施策。貧困主體自覺、自主地監督組織的識貧、扶貧政策實施過程,促進扶貧相對的公平,有利于增強貧困地區政府在當地居民中的公信力與決策威望,推動扶貧政策的實施。貧困主體在參與脫貧攻堅活動中充分發揮了自主性與創造性,同時也表達了自己的訴求,增強了自己在政治領域的主體地位。
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人在自由自覺勞動時,也會使自身得到自由、全面的發展。貧困主體自由創造、享受文化,激發貧困主體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增強自身在社會主義文化領域中的主體性地位。文化對人的主體性有著重要的影響,人的主體性通過參與創造文化活動過程而展現,人在文化的影響下不斷激發創造性,突破自己的極限,在實踐活動中增強自身主體性。新時代中國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需要和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解決發展不平衡與不充分已經成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檢驗標準。鄉村文化對于激發貧困群眾的生產積極性和創造性是至關重要的,繁榮美好的鄉村文化能夠為貧困群眾帶來獲得感、幸福感與安全感,貧困群眾積極參與鄉村文化活動能夠激發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增強他們主動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實現他們自己在文化生活中的主體性地位。
馬克思在《手稿》中提到,“人是類、群體、和個體存在的有機結合。質言之,人是在一定社會關系中進行自由自覺地勞動的、具有各自獨特個性的社會存在物”〔7〕,在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貧困戶作為自己的主體自主、自由、能動地參與識貧、脫貧、退出機制實施的全過程,是貧困戶實現自主脫貧的重要體現,也是強化貧困群眾在各領域主體性地位的必要舉措。
馬克思指出“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8〕人作為自身與客觀對象的主體,其主體性展現出的積極性、自覺性、能動性與創造性將促進主體以一種全面方式發展自己和實現自身的價值。貧困問題是自古以來就存在的,新時代的中國對貧困治理問題堅持客觀的態度和實事求是的原則,我們有信信心、有能力打贏脫貧攻堅戰。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戰必須以激發貧困主體自身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脫貧致富的智慧與毅力為根本基點,融合所有貧困主體的有生力量,激發貧困群眾內在潛力,將每一位貧困主體力量融入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互為補充的大扶貧格局中。
人作為主體在實踐活動中,具有區別于動物的主觀能動性是能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馬克思提出“人不僅像在意識中那樣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而且能動地、現實地使自己二重化,從而在他所創造的世界中直觀自身。”〔9〕貧困群眾作為自己和自然物的主體,他們能夠充分運用自己的智慧,自覺、能動地激發自身脫貧致富的毅力,在脫貧攻堅戰中實現脫貧致富。貧困地區的領導主體要注重調動貧困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注重激發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的脫貧致富的內在動力,注重培育貧困群眾發展生產和務工經商的基本技能,注重提高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自我發展能力,重視從思想上拔窮根,引導他們形成艱苦奮斗、自強自立、苦干實干的精神狀態,堅決實現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目標。
2020年是脫貧攻堅全面收官之年,新型冠狀肺炎疫情給脫貧攻堅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據習近平同志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的講話,截至2019年底,全國還有52個貧困縣未摘帽、2707個貧困村未脫貧,全國貧困人口還有551萬人。我國的脫貧工作依舊不容樂觀,作為中國人民主體,特別是處于貧困地區的貧困人民和組織,更應該眾志成城、凝聚成一股力量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奮戰到底。人的主體性的個性與社會性表明貧困主體的貧困不只是單個人的貧困,而是涉及一個家庭、全社會和整個國家的貧困。這就決定了人民群眾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主體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中強調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與馬克思的《手稿》中關于主體性思想一脈相承。實踐表明,只有發揮人民群眾作為主體在精準扶貧中的主體性力量,激發貧困地區貧困主體的斗志、創造性與積極性,才能真正做到精準扶貧中扶貧扶志、扶智相結合,激發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的脫貧致富的內在動力,引導貧困群眾增強自身主體性,積極主動地用自己的辛勤勞動實現脫貧致富,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參 考 文 獻〕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8.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7.
〔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78、180、181.
〔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8.
〔5〕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02.
〔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8.
〔7〕聶錦芳.“巴黎手稿”研究〔N〕.社會科學報,2003-1-3(03).
〔8〕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9.
〔9〕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6.
〔10〕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5-196.
〔責任編輯:侯慶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