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紅兵
摘要 專業氣象服務是公共氣象服務的一大分支,深化了決策氣象服務,支撐著公共氣象服務的發展。介紹了合肥作為城湖融合型城市對專業氣象服務的需求及其專業氣象服務現狀,認為加大科研技術和資金投入,提高專業氣象服務效率和準確性;加快專業氣象服務人才隊伍建設,做好專業技術人才的引進、培養;完善人才制度,建立健全獎勵制的薪資待遇,建立多層次人才培養方案,重視城湖融合型專業氣象服務定位,是合肥氣象未來發展的必經之路。
關鍵詞 專業氣象服務;思考;實踐
中圖分類號:S4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1)03–0106–02
氣象與社會各行各業緊密相連,社會各界對氣象服務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合肥市常住人口超1 000萬,是人口快速增長的新一線城市,蘊藏著巨大的專業氣象服務市場。氣象部門掌握著氣象、氣候數據資源,官網發布的氣象信息具有權威性和市場壟斷性。但同時,天氣預報和氣象信息又隨處可見,造成了專業氣象服務和公益氣象服務概念模糊、邊界不清的現象。以精細化服務為基礎的專業氣象服務正面臨著深刻的變革,傳統的專業氣象服務將面臨市場萎縮的風險,現階段需要重新思考和認識專業氣象服務。
1 專業氣象服務在保障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全面認識專業氣象服務的作用與地位,進而明確專業氣象服務的目標,不但有助于推動專業氣象服務的快速持續發展,并且可以使專業氣象服務的重要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對公共氣象服務的全面健康發展十分有利。專業氣象服務可以帶動大氣科學應用、大數據平臺、計算機軟件應用等科學研究,還事關氣象職工隊伍穩定,可以強有力地推動公益氣象和公共氣象服務,推動氣象事業的全面發展。
合肥作為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副中心、區域性特大城市,正加快與長三角城市一體化進程。合肥地理特征明顯,東連南京、上海,西接武漢、西安,巢湖作為合肥市的內湖,城湖融合型城市對專業氣象服務的要求更加迫切。創建全國性創新中心,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合肥,離不開氣象支撐。合肥提出“大湖名城”理念,探索“創新高地”產業模式,將“大湖”和生產生活生態融合發展,就是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重視城湖融合型專業氣象服務定位,是合肥氣象未來發展的必經之路。
2 合肥市專業氣象服務現狀
合肥市氣象局2002年成立,在創建初期專業氣象服務工作由省氣象臺和省局相關處室共同承擔,人員、項目、資源分散,各自為政。合肥市氣象局作為省會城市真正開展專業氣象服務的時間是在2011年8月區劃調整后,由于將巢湖市、廬江納入管轄,區域面積增大,800里巢湖成為城市內湖,專業氣象服務才慢慢步入正軌。每天制作五套電視天氣預報欄目播放,同時在報紙、電臺開展空氣環境指數、穿衣指數等的預報發布,開展96121聲訊臺和手機短信服務。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專業氣象服務仍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是氣象服務產品和形式單一,把決策、公共服務產品和專業氣象服務產品混為一類,統統打包給客戶,信息垃圾化,客戶滿意度低,專業氣象服務處于比較低級的階段,受市場沖擊比較大。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和新媒體氣象服務的應用,沒有順應新形勢拓展專業氣象服務市場。
2.1 城湖融合型城市專業服務需求
巢湖位于合肥市內東南部,水域面積800 km2。為保護生態環境,目前已全面退漁禁捕10 a,巢湖沿岸1 km內嚴禁建設生活服務型設施,全面截污,進行生態修復。依托巢湖自然生態、人文歷史、休閑度假環境,打造好巢湖這張亮麗的名片。巢湖是合肥市城市防洪的重點區域,2017和2020年由于超長梅雨和超強降水,造成了局部洪澇,巢湖的安危嚴重威脅合肥市的安全。4—10月是巢湖藍藻泛濫成災期,嚴重影響巢湖沿岸周邊城市的生態安全。同時,巢湖是安徽省內湖航運的主要場所,巢湖的水質、水位和風浪大小直接牽連著合肥市的高質量發展。如何為巢湖生態安全、防洪和航運提供高質量的專業氣象服務,是考量合肥省會氣象服務的一把重要尺子。做好城湖融合型城市專業氣象服務,發揮氣象趨利避害功能,服務大湖名城建設,是打好藍天保衛戰,實現山清水綠的重要環節[1]。
2.2 合肥市已開展的專業氣象服務
合肥目前開展的專業氣象服務,仍然是傳統的手機短信、APP和每晚五套電視天氣預報欄目等,雖然掛牌了體育氣象臺,但沒有具體開展工作,手段單一,內容陳舊,已經不能滿足社會發展和人們的需求。
2.3 專業氣象服務存在問題分析
合肥市專業氣象服務面臨的問題較多,缺乏策劃人才、科研人才和營銷人才,軟、硬件投入都嚴重不足,最大的問題是認識的局限性,重視不夠。從事專業氣象服務崗位的人員比較邊緣化,天氣預報隨處可得,造成了專業氣象服務的定位難度。人們獲取天氣信息的渠道多樣,且很多都是免費的,這就使得對專業氣象服務提出更高的要求。
2.3.1 專業氣象服務產品“專業化”不足 專業氣象服務是以客戶需求為導向,從更高層面去解決客戶的需要,讓客戶從心底認可專業氣象服務的價值,做出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專業氣象服務產品。目前,專業氣象服務產品同質化嚴重,農業氣象情報內容單一,多年一成不變,總是隨著季節的變化重復往年的內容。短信預警服務只是簡單地發布災害種類和等級,沒有針對客戶需求做精細化的服務產品。服務工作中缺乏反饋機制,不能適應新形勢下的發展需求,產品呆板,缺乏新穎、創新的融媒體應用服務產品[2]。
2.3.2 專業氣象服務人員能力“專業化”不足 目前,合肥市從事專業氣象服務工作的人員有6人,其中高工1人,工程師3人,平均年齡41歲,人員專業化不足,且多年沒有參加培訓和外出學習,思維和工作方法落后、觀念陳舊,缺乏創新精神。沒有建立與業績相關的績效考核機制,業務人員以完成任務為目的,無論辦公環境、新技術應用、人員配備,都沒有優先考慮專業氣象服務人員,造成人員干勁不足,缺乏活力,市場機緣一步步丟失,個人能力也慢慢弱化。
2.3.3 “專業化”氣象服務能力建設不足 氣象服務能力建設不足,最根本的是投入不足。做好專業氣象服務需要有視野、有格局、有人才、有品牌、有堅強的領導,需要慢慢培育。專業氣象服務的發展勢必會帶動巨大的力量,形成良性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必將有力地推動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要為專業氣象服務營造良好的環境和氛圍,完善專業氣象服務工作創新獎勵機制,在創新方面要和市場接軌,要有和市場企業競爭的勇氣,不斷激發業務人員的積極性[3]。
3 完善專業氣象服務工作對策
專業氣象服務是氣象部門采取科學、高效的服務方式,及時、主動、準確地將氣象服務產品傳遞給社會相關單位,為部門、行業、企業工作決策提供科學依據,降低由于氣象災害帶來損失的一項具體工作,是全社會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的重要環節。完善專業氣象服務機制建設,做好專業氣象服務工作,降低氣象災害風險,是新時期彰顯氣象工作勇于擔當的重要內容。
3.1 加強專業氣象服務重視程度 合肥作為城湖融合型省會城市更應重視專業氣象服務,創建專業氣象服務隊伍,打造專業氣象服務平臺,重視專業氣象服務營銷,做好專業氣象服務產品。專業氣象服務產品最接近廣大人民群眾,是防災減災的第一道防線。專業氣象服務也是一個朝陽產業,具有明顯的低投入、高產出的特點,可以反哺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專業氣象服務是氣象事業未來發展的一個大方向。
3.2 加強專業氣象服務需求分析
3.2.1 探索個性化服務 隨著5G技術應用,智能手機普及,使專業氣象服務產品的推送更加便捷。專業氣象服務要堅持以人為本,按需求進行分類。目前,氣象預報服務產品名目繁多,如曬衣指數、啤酒指數、森林火險等級、實時氣象要素等等,如此豐富多樣的產品內容,如何精準推送給個人用戶,使用戶感覺既不冗余繁瑣,又恰好是自己需要的,是相關人員要認真解決的問題。要通過大數據分析,根據個人用戶的閱讀喜好,推介不同的服務產品置頂、排序,即個性化服務,讓用戶第一眼就能看到所需要的內容。個人用戶每人每年收幾元就是一個十分龐大的數額,可以用免費+注冊的收費的方式贏利。
3.2.2 重點營銷企業大客戶 深入分析研究一些對氣象服務產品深度依賴的行業和部門,加大公關力度,根據用戶需求,訂制與行業緊密相關的服務產品,進行精準服務。如城管局下屬的灑水車、垃圾運輸車(全市約有3 000輛),它們都有固定的運營時間和固定的行走路線,若提前1 h推送降水落點預報,為客戶合理安排工作,提供優質服務,將會大大節省成本,避免浪費。還有巢湖航運的船舶運輸,若能提前1~2 h告之大風等級,將會大大降低風災給巢湖航運造成的損失。目前,亟需打造一支專業氣象服務營銷隊伍,針對不同客戶開展有的放矢的精準服務。
3.2.3 制訂氣象專業服務產品的地方標準 目前,各地發布的一系列氣象預報指數,要盡早制訂安徽氣象地方標準,對照專業氣象服務產品內容積極申報,進一步完善氣象地方標準體系,服務全省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充分發揮標準在氣象事業發展中保質量、促發展作用。事業發展,標準先行,在需求引領標準制定的同時,標準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市場需求的發展。氣象標準化體系要堅持以需求為導向,服務大局,立足民生,面向行業,以高標準護航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通過完善氣象標準化制度建設,探索標準應用實施的有效模式,在專業氣象服務的實踐中檢驗氣象地方標準。
3.3 加強專業氣象服務能力建設
要有膽識和勇氣與微信、支付寶等知名企業聯合開發,構建有效的專業氣象服務營銷盈利新模式。以開放的服務理念,用“互聯網+天氣+”思路,創新專業氣象服務發展新模式,實現資源共享、市場共育、價值共創,有效利用氣象數據資源,深度挖掘綜合服務模式。專業氣象服務幾乎和氣象部門所有科室都有交集,需要氣象臺制作專業氣象服務產品,需要業務科的規范指導,需要裝備保障中心的設備支持,需要法規科的法律援助和規范執法,需要氣象局內各部門之間的團結協作。
3.4 制作高端智庫型專業氣象服務產品
專業氣象服務首先要從服務決策、影響決策,甚至參與制定重大決策入手,積極參與國家級、省級重點工程項目建設。如“合肥通風廊道”規劃與建設、巢湖水環境治理與保護等民生工程,承擔一批項目建設的氣象服務咨詢,為各類大型項目開工建設、運營保障提供優質氣象服務。高端智庫型專業氣象服務不僅僅是事前服務,而是事中、事后全程咨詢服務,它貫穿全過程,從項目開始前的氣候可行性論證,到中期的專業氣象服務,后期的氣象風險評估,打造一個完整的智庫型咨詢服務鏈,圍繞合肥市“十四五”規劃,提前謀劃,積極參與,主動作為,貢獻省會城市的氣象智慧。
4 結論
應提高認識,重視專業氣象服務工作,為合肥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加大科研技術和資金投入,提高專業氣象服務效率和準確性;加快專業氣象服務人才隊伍建設,做好專業技術人才的引進、培養;完善人才制度,建立健全獎勵制的薪資待遇,建立多層次人才培養方案。如此,方能促進合肥市專業氣象服務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董煜,郭秋陽.淺談現行體制下提高專業氣象服務能力的思考[J].基層建設,2019(21):223.
[2] 李露.做好氣象防災減災服務工作的思考[J].南方農業,2018(17):155,157.
[3] 韓志群.關于開展精細化專業氣象服務的思考[J].農業與技術,2014(4):201.
責任編輯:黃艷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