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國秀
【摘? ? 要】在小學詞語教學中,教師需要根據不同年齡段學生的性格特征和實際情況因材施教,才能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課文,也能為以后的閱讀教學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核心素養; 詞語教學; 講授有法
中圖分類號:G623.2?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6-7485(2021)24-0123-02
My Views on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Vocabulary in Primary School
(Huaan County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Zhangzhou City, Fujian Province, China)ZOU Guoxiu
【Abstract】In elementary school vocabulary teaching, teachers need to teach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 according to the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and actual conditions of students of different ages in order to help them understand the text better and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future reading teaching.
【Keywords】Core literacy; Vocabulary teaching; Teaching methods
“借助圖畫學習”“上下文結合和聯系生活實際理解課文詞語的意思”都是學生在學習詞語時會運用到的方法,可見小學語文詞語教學的方法之多。掌握理解詞語的方法對引導學生理解課文起著關鍵作用。教學中,筆者應根據詞語在文本中的位置、學生年齡段的特征,選擇合適的教學詞語的方法,為今后開展閱讀教學做準備。
一、聯系現實生活經驗
知識來源于生活,引導學生利用生活經歷或者生活體驗進行教學,學生能夠更快地領悟詞語的含義。
例如,教學《寓言兩則》中“后悔”這個詞語時。通過上文的學習,學生已經知道第一次丟羊后,養羊人抱著無所謂的態度,不聽鄰居的建議,結果第二天羊又被狼叼走了一只。教師:“第二天,當養羊人發現羊又丟了一只,此時的心情如何?”學生:“后悔。”教師繼續啟發:“在你們自己的生活中,有沒有做過這樣后悔的事?”此時學生紛紛舉手,有的說:“體育課上,我故意伸出腳,把同學絆倒了,同學受傷了,我感到很后悔。”“考試前,老師說不能偷看,可在考試時,我還是偷偷翻書,被老師發現了,我很后悔。”教師趁機引導:“文中養羊人因為什么事而‘后悔?”學生:“因為不聽鄰居的話,羊又丟了一只。”教師:“‘后悔的意思是對以前沒有做的事情或做錯了的事情不斷地埋怨。”這樣的啟發式教學,能有效幫助學生理解詞語,并結合自己生活中經歷過的事學會運用詞語的方式。
二、巧妙應用肢體語言
教師巧妙地應用肢體語言,能夠讓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與學生產生共鳴,激起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興趣。 比如,教學《雷雨》一文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雷雨前烏云來勢兇猛,筆者抓住“壓”字進行教學。筆者拿出課前準備的一塊大面包放在桌上,說:“同學們細心觀察哦,這面包要發生變化了。”說完我筆者地把面包壓下去。學生哈哈大笑,驚訝地說:“面包都被老師壓扁了。”教師:“同學們,假如你就是那塊面包,被老師這樣壓下去,你什么感受?”學生:“可能被老師壓彎了腰,一定很難受!”“一定喘不過氣來!”教師:“你們也做一做‘壓的動作”。學生紛紛響應教師號召。教師:“此時,滿天的烏云就像一塊大石頭壓在你頭上,你感覺如何?”學生說:“我很難受!氣都喘不過來!”教師:“是啊!滿天的烏云壓在你頭上,可見這烏云怎么樣?”教生:“烏云很厚,很重,很兇。”如此過程,學生不僅理解“壓”的意思,同時也了解雷陣雨前烏云來勢兇猛的自然現象。
三、聯系上下文理解
要真正理解文本中詞語的意思,不能把詞語孤立起來,要詞不離句,句不離段。對此,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在學習詞語時把詞語放到具體的文本中,只有在詳細的語境中結合文本進行閱讀,才能更容易理解詞語。例如在《鋪滿金色巴掌的小路》一課中有許多難懂的詞語,為了讓學生更快地理解課文,筆者抓住難懂的詞進行教學。第七自然段中“熨帖”一詞比較生僻,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比較難理解。在教學這個詞語時,教師在課件出示“落葉緊緊地貼在濕漉漉的水泥道上”,指導學生朗讀句子并提出問題:“你們讀這句話時,從哪些詞語讀懂了什么?”有的學生說:“我從‘緊緊、粘這兩個詞感受到落葉和水泥道貼合得很緊密,就像用膠水粘過一樣。”教師:“課文第七自然段中用了哪個詞來形容?”學生:“熨帖。”為使學生更透徹地理解,筆者再次引導學生抓住“平展”一詞進行補充,讓每個學生拿出一張紙,粘上膠水,貼在硬紙板上,然后讓學生試著把紙張撕起來。這時筆者問學生:“容易撕起來嗎?”學生:“不容易,粘得很緊。”筆者抓住時機引導:“梧桐樹葉就像這沾了膠水的紙張一樣緊緊地貼著水泥道,這就是‘熨帖。”對于生僻的詞語教學,我們可以這樣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進行理解,這樣不僅教給學生理解詞語的方法,同時也為語文園地的“交流平臺”創設做好鋪墊。
四、創設語境引導學生理解
例如在《小馬過河》一課中有“為難”一詞,筆者創設語言環境進行了這樣的教學設計:1.請回答來到河邊,小馬看到眼前是一番什么樣的景象?學生帶著這個問題自讀課文第三自然段。讀完,教師組織學生交流,課件出示“一條小河嘩啦啦地流著,擋住了小馬的去路”。教師:“遇到這樣的情況,小馬他是怎么想的?”學生1:“水流這么大,要是我趟過去會不會被淹死呢?”學生2:“要是媽媽在身邊該多好,我可以問問她。可這兒離家又遠,現在我該怎么辦呢?”這時,筆者抓住時機進行引導:“小馬想過河,可又怕被淹死,想回家問媽媽,可離家又很遠,小馬這種矛盾的心理描寫,文中用了哪個詞來形容?”學生:“為難。”教師:“面對眼前的小河,小馬左思右想,不知道怎么辦才好,這就是‘為難”;2.指明三個學生戴好小馬、老牛和松鼠的頭飾,分別扮演不同角色,讀文章的對話,教師應抓住關鍵句“不知道怎么辦才好”進行朗讀指導,引導他們讀出小馬矛盾的心理,再一次體會“為難”的意思;3.引導學生想一想小馬“嘆氣”的原因。以此方法一步步引導學生在語言環境中理解詞語的意思。
五、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感悟
低年級學生已經積累了一些生活經驗,教學時教師可以創設課堂情境,讓他們在情境中感悟詞義,在體驗中理解詞語。譬如,在學習“七嘴八舌”一詞時。教師創設了這樣的情境幫助學生理解。筆者請一個學生到黑板上寫了一個字,然后提出問題:“小朋友們,你們覺得小宇的字寫得怎樣?”筆者故意不指名提問,而是讓學生各抒己見,評價小宇的書寫情況。有的說寫得很工整,有的說寫得太大了,有的說寫得比老師還好,有的說寫得不太好……這時筆者抓住時機進行小結:“剛才同學們議論紛紛,各自說出自己的意見,這就是‘七嘴八舌的意思。”
六、動作表演感悟
低年級學生模仿能力強,教學課文時,讓學生在必要的時候進行動作表演,可以加深他們對重點語句的理解。例:在《小蝌蚪找媽媽》一課中,要求教學單詞“迎”和“追”,學生正確使用“迎、追”這兩個動詞時還是有一定難度。為此,筆者這樣教學:選四個學生,分別佩戴小蝌蚪、鯉魚、烏龜、青蛙的頭飾,站到講臺桌前,“小蝌蚪”與“鯉魚”面對面。教師讀:“小蝌蚪看見鯉魚媽媽在教小鯉魚捕食,就迎上去。”學生表演:“小蝌蚪”走向“鯉魚”。這時筆者告訴學生“小蝌蚪”向“鯉魚”面對面地走過去,這就是“迎”。接著筆者再讀:“小蝌蚪看見烏龜在水里游著。”這時學生表演:“烏龜”在前面,“小蝌蚪”的在后面,小蝌蚪向著“烏龜”跑上去。教師趁機說道:“這樣一前一后就是‘追。”既能幫助學生理解詞語的意思,也能讓他們學會在具體的語境中使用新詞。
七、借助圖畫觀察
(一)借助簡筆畫
如教學《坐井觀天》中的“井沿”時,因為現在孩子大部分住在樓房里,沒有太多的農村生活經歷,很少見過井的樣子。為了幫助學生弄清楚“井沿”的具體位置,筆者在黑板上勾畫了一口井,并結合文中“小鳥落在井沿上,青蛙坐在井里”這句話,讓學生先找到青蛙的位置,這樣學生就很容易找到小鳥的位置并貼上青蛙和小鳥的圖。筆者抓住時機,告訴學生小鳥所在的位置就是“井沿”,井沿就是井的邊沿。接著筆者繼續啟發學生:“碗的邊沿叫什么?”學生:“碗沿。”趁熱打鐵,筆者再次引導:“你們還知道什么沿呢?”學生興致盎然地說:“河沿、床沿、桌沿……”通過舉一反三,學生不僅理解“井沿”的意思,也拓展了課外知識。
(二)借助繪圖
在講解“斷斷續續”這個詞語時,為了讓學生更容易理解,筆者請一個學生到黑板上畫了“? ? ? ? ? ” “------”這樣兩條線,問:這兩條線有什么不同?教師:“直線中間沒有斷開;虛線是一節一節的,中間有斷開。”教師:“斷斷續續就像這虛線一樣,不連續的,時斷時續地接連下去。”這樣的詞語教學簡潔明了,學生印象深刻。 因此,教師的“教法”應體現“教無定法”,作為一名有智慧的語文老師,要綜合所任教學段學生各方面的特點和素質,為學生傳授理解詞語的方法,因材施教。
參考文獻:
[1]王華.探究小學語文詞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策略[J].科技資訊,2019.
(責編? 楊?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