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文蘋 陳亞平 顧澤鑫
摘要 通過問題調查、深入訪談對邊疆民族地區農業高校畢業生進行調查,調查發現當前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面臨著“四難”,即樹立理性就業觀難、全面提升難、精準幫扶難、發展拓展難;針對“四難”,提出了加強理想信念教育、注重能力培養、提升實踐能力等對策建議。
關鍵詞 邊疆民族地區;農業高校;就業難;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 S-01 ?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1)15-0277-03
Abstract Agricultural college graduates in frontier ethnic regions were investigated through questionnaire and indepth interviews. The investigation found that college students were facing the “four difficulties” in establishing a rational outlook on employment, comprehensive improvement, precise assistance, development and expansion in the process of employment currently. Aiming at the difficulties, we put forward some strategies and suggestions on the belief education, ability training and improvement.
Key words Frontier ethnic regions;Agricultural colleges;Employment difficulties;Strategies and suggestions
基金項目 云南農業大學學生處研究類項目(XS2016-13)。
作者簡介 蘇文蘋(1978—),女,云南臨滄人,講師,碩士,從事管理學、植物多樣性方面的研究。
*通信作者,助理研究員,碩士,從事農村基層干部教育培訓和農業信息化研究。
收稿日期 2020-12-17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就業是最大的民生”,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大學生就業形勢更加復雜和嚴峻。2020年全國共有874萬畢業生,與2019年同期相比增加了40萬人,是我國有史以來高校畢業人數最多的年份,加之疫情的突發以及就業工作模式的變化,使大學生的就業形勢更加嚴峻。國家為降低疫情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出臺了《關于做好疫情防控期間有關就業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大學生就業工作。云南農業大學作為云南邊疆民族地區唯一一所農業高校,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竭盡全力做好畢業生就業指導服務工作,但就業形勢嚴峻,就業指導工作精準幫扶困難大,畢業生就業率與往年同期相比明顯下降。為破解就業難這一難題,筆者利用云南農業大學大四學生資源,通過線上發放問卷調查、線下一對一訪談,從就業狀態、就業壓力、理想職業、對學校就業工作的評價等方面進行調查分析,最后對做好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解決大學生就業難提出相關建議。
1 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1.1 研究對象
以云南農業大學2016級大四學生為研究對象。
1.2 研究方法
1.2.1 問卷調查法。
問卷調查借助QQ、微信軟件平臺發放,由調查對象在網頁上獨立完成,共收回有效問卷615份。
1.2.2 訪談法。
與28名畢業生就就業狀況、心理壓力、理想工作以及對學校培養教育、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等內容進行一對一訪談。
2 研究結果
2.1 調查對象基本情況
參與問卷調查的大學生中有男生139名、女生476名,男女生之比為1∶3.43。從生源狀況看,以云南省內農村生源為主,其中云南省內農村生源459名,占總數的7463%;云南省內城鎮生源56名,占總數的911%;云南省外農村生源84名,占總數13.66%;云南省外城鎮生源16名,占總數2.60%。從政治面貌來看,有中共黨員34名,共青團員579名,群眾2名。從民族結構來看,有漢族468名,占總數的76.10%,在147名少數民族中人數最多的是彝族(46名),其次是白族38名,人數較少的民族是阿昌族、摩梭人、朝鮮族各1名。
2.2 就業狀況
從就業情況、就業壓力、就業渠道、就業目標4個方面進行研究[1]。
①就業情況。截至2020年5月,615名調查對象中有109人已簽約;123人與用人單位達成協議,未簽約;21人正準備升學;326人未就業,2人自主創業,34人選擇其他。
②就業壓力。15.93%的調查對象感覺處于無壓、快樂狀態;10.57%的調查對象處于低壓輕松狀態;6440%的調查對象處于中壓焦慮狀態;9.11%的調查對象處于高壓失明狀態。
③就業渠道。從獲取就業信息的途徑來看,疫情期間大部分學生是從就業網站、校園招聘網站以及網絡自媒體中獲取,還有部分同學是通過學校老師、親朋好友介紹。
④就業目標。疫情帶來的就業壓力是否會考慮轉變原本的就業目標;4.94%的學生表示完全不考慮,按照原定目標進行;63.58%的學生表示有可能會考慮,但現在還沒有想過;3024%的學生表示正在考慮,1.24%的學生表示選擇其他。
疫情防控期間,由于春招形式的改變、畢業設計、畢業時間的延期以及畢業生的求職狀態,使就業率與往年同期相比明顯下降,從畢業生的心理狀態來看,就業難導致了部分畢業生處于高壓焦慮狀態。
2.3 就業意向分析
從理想的就業單位性質、工資待遇、就業地點以及求職時主要考慮的因素4個方面進行分析。
①就業單位性質。62.76%學生的首選是政府機關、事業單位;24.88%學生的選擇是國營企業、合資企業;12.36%的選擇是外資企業、民營企業。
②工資待遇。72.68%的學生期望月收入為3 000~5 000元;24.23%的學生期望月收入為5 000~8 000元;3.09%的學生期望月收入在8 000元以上,沒人選擇期望月收入在3 000元以下。
③就業地點。4846%的學生選擇在中小城市;21.30%的學生選擇小城鎮及鄉鎮;15.12%的學生選擇中西部大中城市;12.04%的學生選擇北京、上海、深圳和東部沿海地區;3.09%的學生選擇其他。結合國家在疫情下大力開展的就業渠道,畢業生選擇較多的是特崗教師計劃,三支一扶和大學生村官。
④求職時考慮的主要因素。首先是自己感興趣、比較穩定的工作;其次是與自己專業對口、有較好的發展前景,而對于壓力大、高工資和福利待遇好的選擇人數較少。
以上結果表明,“進入體制”“鐵飯碗”仍是畢業生的首選;在就業區域上,主要偏向于自己較熟悉的中小城市、鄉鎮,而對于經濟發展較好的大城市和沿海地區選擇的人數較少;同時,由于疫情的影響,就業信息主要是通網絡的獲取,對于創業所持的觀點,大部分畢業生仍堅持傳統就業,一定程度上說明畢業生在就業觀念上仍較為保守,缺乏創新創業意識。
3 邊疆民族地區農業高校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通過以上對畢業生的就業觀念、就業狀況、就業意向、就業影響因素的分析發現,當前邊疆農業高校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面臨著“四難”,即樹立理性就業觀難,全面提升難,精準幫扶難,發展拓展難。
3.1 樹立理性就業觀難
畢業生就業觀是畢業生對求職就業的根本看法和總體態度,是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具體體現,是個體接觸、參與求職就業相關實踐經驗的觀念化[2]。隨著時代的發展,邊疆地區農業高校大學生的思想較以前開放,就業競爭意識、創業意識明顯增強,就業觀念呈多元化發展,但由于邊疆地區農業高校大部分學生來自經濟貧困、基礎教育相對滯后的民族聚集區,長期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思想上較為傳統保守,表現為“寧守一畝三分地,也不愿走出去”的現象;也有部分學生好高騖遠,未能正確評價自己,認為自己經過大學四年的學習,應從事高薪且輕松的工作,看不上低薪勞累的工作,但薪資高、福利待遇好的工作又無法勝任;還有少部分學生盲目自信,不能正視自我,“寧要城市一張床,不要農村一套房”。
3.2 就業能力弱,全面提升難
大學生就業能力是指大學生個體在校期間通過學習和實踐獲得的就業機會所應具備的專業就業能力、就業人格取向、社會應對能力和就業發展能力等外化出來的人格特質的總和[3]。此次調研中,有6488%的調查對象坦承就業困難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專業能力不足,未能達到招聘單位要求。邊疆農業高校大學生就業能力弱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方面:一是自我培養內驅動力不足。由于大學學習、生活相對于高中具有更多的探索性、自主性,學習時間寬松,自主選擇空間大,學習渠道多樣,部分學生自律性差,沉迷于網絡,不注重自我能力的培養和提升。二是“教”“需”脫節。學校雖已開設就業能力培養相關課程,但與學生需求、市場需求匹配度較低。部分課程內容重理論灌輸、輕能力訓練,重學科建設、輕市場需求,重知識傳承、輕求職就業,從而導致“教”“需”脫節。
3.3 職業規劃意識淡薄,精準幫扶難
大學生職業規劃是指大學生在大學四年期間對自己的學習生活及將來的職業目標進行持續、系統的全面規劃過程。此次調查中,48.78%的調查對象存在職業規劃定位不準,具體表現為意志不堅定、自信心不足、迷茫、焦慮等現象。學校為引導幫助大學生增強職業生涯規劃意識,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職業生涯規劃、創新創業等課程,雖已取得一定成效,但成效不顯著;在對職業規劃、創新創業等相關課程的評價中,只有6.02%的學生認為是非常有用,受益匪淺;46.83%的學生認為一般,有些作用;28.78%的學生認為有一點作用,但作用不大;1837%的學生認為是沒作用。其原因在于:一是大學生自我認知不夠精準,未能正確認識評價自己;二是課程內容重理論講授,輕實踐訓練;三是學校精準幫扶難。目前大學生職業規劃的教育者大多是從學生管理工作中選拔出來的輔導員、就業指導教師、團委書記、班主任,但由于這些教師所承擔的事情繁多,專業化程度不高,只能掌握學生的整體狀況,較難掌握個性差異,從而出現精準幫扶難。
3.4 實踐能力較弱,發展拓展難
實踐能力是大學生為獲得生存與發展所必須具備的順利解決各種問題的能力[4]。實踐能力包括專業實踐能力、生活實踐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目前各用人單位在招聘時十分看重實踐經驗,實踐能力也成為現代社會的就業準則。邊疆地區農業高校也十分重視大學生實踐能力的鍛煉和培養,要求學生每年都必須修完一定量的社會實踐學分和專業課的實踐學分。但是,在此次調研中也發現,這個要求多流于形式,48.46%的學生坦承為完成社會實踐分數,往往會選擇一些容易得分的實踐活動進行,并未評價過自已的素質能力,因此實踐能力培養環節的成效不顯著。
4 對策與建議
針對當前邊疆農業高校大學生在就業中出現的“四難”,提出以下建議。
①加強理想信念教育,樹立理性就業觀。
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決定事業成敗,廣大青年一定要堅定理想信念,沒有理想信念,就會導致精神上缺“鈣”[5-8]。習總書記的話深刻闡明了理想信念在大學生人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針對當前邊疆地區農業高校大學生就業觀念保守、好高騖遠、盲目自信,應從思想觀念、價值觀念上積極引導幫助大學生樹立理性的就業觀。一是充分發揮個體的主導性作用。大學生要合理定位,調整自我認知,提高自身心理素質,提升擇業技能,調整心態,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制定科學的職業規劃。二是充分發揮高校的指導性作用,從思想觀、價值觀方面對大學生進行引導。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為重點,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并教育引導大學生將職業生涯規劃與國家需求、愛國精神等結合起來,將敬業精神、團隊精神、集體觀念、誠信誠實、職業道德等融入就業指導過程中,通過思想引領、引導畢業生樹立正確的成才觀、擇業觀和價值觀。
②建立就業能力培養管理體系,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
針對當前邊疆地區農業高校大學生就業能力弱,建議建立政府、學校、社會和個人四位一體的能力提升培養管理體系。政府層面,應充分發揮政治、經濟、社會職能,完善大學生就業管理政策法規、社會實習管理制度,建立就業誠信監督機制,主導并推動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工作。高校層面,作為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中承擔主要職責的高校,應在充分調研掌握本校大學生綜合能力和素質的前提條件下,明確就業能力培養目標,將就業能力的培養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滲透到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并引導大學生將提升就業能力作為整個學業生涯的目標。社會層面,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工作需要整合社會資源完善職業教育,在全社會樹立聯合培養的觀念,搭建校企合作就業實踐平臺,加強校企之間、學校與科研院所之間的合作,積極探索機制靈活、渠道互通的人才培養體制,構建就業能力評價反饋機制,優化良性循環的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的外部環境。大學生層面,大學生要自覺接受就業能力教育,提高就業內在動力,積極參與就業競爭。
③正視自我,提高職業生涯規劃教學效果。
自我認知是對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觀察和自我評價[9]。大學生只有在充分認識自我的前提條件下,才能精準做好職業生涯規劃。針對當前農業高校大學生在職業生涯規劃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以下建議:一是增強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意識。作為職業生涯規劃的主體——大學生,應充分認識到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性,充分發揮主動性和能動性,正確認識自己、評價自己,主動學習相關知識、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做好職業生涯規劃設計,并在不斷的學習實踐中調整職業規劃方案。二是完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作為大學生職業規劃教育的主陣地——學校,要始終將職業規劃教育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首先應建立以就業指導中心為核心,其他管理部門通力配合健全職業規劃機構;其次是制定科學、合理、針對性強的職業規劃教育實施方案。應根據學校的教育優勢、專業特色和學生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職業生涯規劃,做到精準幫扶;三是應建立反饋、評價機制,不斷提高大學生職業規劃教學效果。
④加強專業課程建設,提升實踐能力。
隨著高校畢業生數量的逐年增長,就業市場競爭形勢日漸激烈,實踐能力高低已成為用人單位選賢納士的重要衡量標準之一,因此培養、提高大學生實踐能力已成為當前世界教育發展趨勢,破解就業難的重要途徑之一[10]。如何提高大學生實踐能力,首先高校應加大對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工作的重視,樹立“能力本位”的理念,從社會、企業、大學生自身對培養實踐能力的需求出發,及時調整改革現行課程和教學內容,通過加大專業課實踐環節力度、豐富的校園文化生活和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大學生獨立思考、勇于探索創新的科學精神,從而達到提升實踐能力、積累社會經驗、提高綜合素質和能力的目標。其次,作為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主要實施者——教師,教師素質能力直接影響著大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因此應加大對教師隊伍的培養和培訓,提高其實踐經驗和專業操作能力。最后,作為實踐能力關鍵和核心——大學生,應跟上時代、 經濟發展需要,樹立“能力為主”的人才觀,在加強專業基礎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更加重視通識的學習,并通過主動積極參加各種課外活動和實習,鍛煉和培養專業實踐能力和綜合實踐能力,不斷提高知識轉化能力,從而達到提升實踐能力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韋穎.云南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意向實證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5.
[2] 鐘秋明.我國當代高校畢業生就業觀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15.
[3] 郭欣.中國當代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7.
[4] 劉群弟.我國大學生實踐能力欠缺的成因及對策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2008.
[5] 袁東東.大數據背景下大學生就業指導對策研究[J].中國大學生就業,2020(5):59-64.
[6] 尹磊.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對大學生的影響及對策[J].北京青年研究,2020,29(1):108-112.
[7] 劉欣怡.“新失業群體”精神生活發展困境研究[J].北京青年研究,2020,29(2):33-40.
[8] 譚小雄,鄧喜英.高校輔導員“五步”育人引導大學生“拔節孕穗期”健康成長[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0,33(4):80-82.
[9] 丁菲凡.衛生類高職學生社會化評價量表信度與效度檢測[J].智庫時代,2020(2):129-130.
[10] 李芳.我國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現狀、問題與對策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