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明明



摘 要:小組合作的管理方法是否能夠給班級的管理帶來活力和約束力?優等生和學困生能否在自己的小組中發揮自己的力量?小組合作能讓自己的小組更出色地完成教師的任務,從中培養學生的責任感,集體榮譽感。小組合作能讓其人格健康發展,社交能力獲得提升,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
關鍵詞:小組合作; 責任感; 榮譽感
中圖分類號:G626.5?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21)10-031-002
一、問題的提出
作為新教師,兩年以來筆者擔任數學和科學老師。作為理科教師,筆者一直在摸索對于課堂和班級的有效管理方式,如何才能讓活潑好動的小學生既能積極主動學習,又能遵守紀律呢?暑假的時候我看了一本書,名字叫做《這樣的數學作業有意思》[1],使我在教授數學和科學中獲益良多。
在傳統的教學中總是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是被動的接收者。即使有師生互動,教師提問,只有個別學生回答從而受到老師的關注。而剩下的孩子他到底在課堂學習到了多少知識?課堂效率到底怎么樣?這都是令人擔憂的問題。鑒于此,2001年,國務院頒發的《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2]中提出:鼓勵合作學習,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共同發展,促進師生教學相長。”此項決定的正式確立,明確了合作學習在新課改中的重要地位。小組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異質小組中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并以小組總體表現為獎勵依據的教學理論與策略體系。合作學習的實施改變了傳統的以教師為主體的課堂,而是以學生為主體。合作學習不僅有利于老師的教,也有利于學生的學。讓學生能夠獨立思考,并在自主探究之后進行交流,使學生的認識,語言表達和人際交往都得到提升。建立小組之后,每個人都是小組中的一員,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能影響到自己小組在班級中的表現,既能增強個人的責任感,也能增強集體榮譽感。為了研究小組合作的優勢,在307班金老師的配合下,我將307班40人,作為小組合作的實驗班級,把308班38人作為傳統教學和個人獎勵的對照班級,展開為期兩個月的觀察和紀錄。
二、對小組合作模式的安排和實施
(一)結合實際、均衡分組
合作小組的組建是確保課堂有序,高效進行的第一步。小組的組建要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在分配小組時,我首先將學生根據學習成績再綜合考慮學生的性格特點,興趣愛好,家庭環境,性別等特征進行分組。我將全班學生分為6個小組,而且每兩個小組之間留有過道,這不是傳統排座位方式兩人一桌,而是一人一桌。這樣分組用實際的隔離有效減少了學生之間說閑話的機會。各個小組之間要遵循相似性的原則,使得每個組的知識水平和能力相近,有利于在盡量保證公平的前提下展開組間競爭。如果課堂上需要小組合作學習時,根據就近原則,前后左右至少4人,每一組都有不同成績的學生,學困生盡量安排到前面的位置方便管理。記得陶行知先生曾提出過“小先生制”的主張,原本的意思是老師將知識傳授給在校的小學生,這些小學生再將他們學到的知識傳授給不識字的兒童和大人。而在實際的課堂中,我們也為每個學困生找到一對一的組內幫助“小老師”,所以在安排座位時優先考慮學困生的前后就是成績優秀的學生,在學困生學習有困難的時候,都能為他及時提供幫助。座位分配的是36人,超出的人可根據實際情況安排進入第2到4組[3],如下圖所示:
(二)“小組合作”班級課堂管理和獎懲制度
在每節課的開始,我先會在黑板的左邊角落里寫上序號一,二,三,四,五,六表示每一個小組,在每個小組下面寫正字。筆者關于題目的難度加分每題加1-3分,以此來鼓勵學生養成勤于思考,小組談論,積極回答問題的好習慣。每堂課的最后5到10分鐘,筆者會給學生安排做課堂作業本,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的學生則可以為自己的小組在“正字”上加上一筆,此時老師檢查的是上交作業的學生字跡是否端正,是否有圈關鍵字,不判斷課堂作業本的對錯。筆者發現在課堂上無論是回答問題還是寫作業的速度績優生總是遙遙領先。那么老師應該如何發揮他們的余熱呢?對于學困生的幫助,前面在分組中已經提到了每個組中都有兩名學困生,這個時候,“小老師”發揮作用了。筆者是這樣規定的,無論是回答對問題還是完成課堂作業,學困生都是雙倍計分的。所以在討論問題時,績優生更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見解講給學困生,把更多發言的機會留給學困生。當績優生提前完成課堂作業時,他們也是興沖沖的跑到學困生那里,認認真真的把學困生教會,真不愧是“小老師”呢。而學困生看到因為自己的努力讓自己的小組加上那么多分而超過其他小組時,他們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他們再也不是只會拖后腿的人了,他們找到了自信,原來自己也很能干,也能為自己的小組帶來了榮譽。
每堂課結束以后,我會統計黑板上“正字”多的前三名,第一名是在小組評比表中學習這一項加3分,第二名是加2分,第三名是加1分。如果哪個小組在課堂上不遵守紀律被累計批評三次,那么該組就會在小組評比表中扣分。而在課后,筆者會將學生的作業認真批改并做好登記。有錯誤的為0分,全對的并有圈關鍵字而且字跡整潔,有計算過程等記錄為1--3分。每次作業的最高分為3分,誰得到了3分就可以為自己小組在小組評比表中作業這一項上加上1分,以此來鼓勵學生在做作業的過程中養成書寫整潔端正,有思考和計算過程并愿意檢查的好習慣。在小組評比表的作業一項,也可以加入學生單元考試,期中和期末考試成績的加分,這類特殊的作業加分是平時作業的三倍。那些在每次考試中進步明顯的學生也要重重獎勵。尤其是學困生如果在考試中進步明顯不僅在語言上要對他們進行夸張的表揚,在小組評比表上也要多多加分,同時也給幫助他們的小老師的加分。當然,出現作業不交,不訂正,就會在小組評比表的作業這一項扣分。課堂紀律不好,被老師批評,教師可以根據情節嚴重在評比表的學習這一項扣分。筆者做的小組評比表如下圖所示:
根據半個學期的課堂管理實踐,該表張貼在黑板上,方便學生隨時查看,一張表大約一個月的時間就會被填寫完畢,學生常常會圍在黑板前面計算自己組的總分。一方面談論自己組的扣分原因,是因為哪一個小朋友表現不好而被批評,而后會相互提醒,盡量不要犯這種錯誤給自己的小組“拖后腿”;另一方面,學生會討論思考領先小組的優勢在哪里、是因為什么原因而加分;自己小組跟別人的差距在哪里從而在這一方面多加油努力。一張表格被填寫完畢以后,筆者就會給得分最高的一組分發獎狀和獎品。當這一組的學生在每一個人的努力下,整齊一致的站在黑板前,舉著獎狀和獎品。這一組的小朋友是多么的自豪,座位上的學生紛紛投去了羨慕的眼光。獎狀的設計如下:
9月新的學期,筆者跟307班的孩子們講解了以上“小組”的管理和獎勵措施就開展了課堂小組管理小實驗。而308班的管理和獎勵更注重在個人的表現優秀。在平時的課堂上,兩個班級的教學內容和過程是基本一致的。但是在提問題的時候,307班我會給一些需要2人或者4人小組合作的題目,注重培養學生小組合作的能力,不僅注重師生互動更注重生生互動。而308班我會讓學生去獨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見解。遇到難題,老師會給以一定的提示或者直接進行講解,側重的是師生互動,較少會給學生之間討論和互動的時間。
三、對比分析下的小組合作模式的優勢
(一)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凝聚力和集體榮譽感
每個小組成員在組隊之后,老師會有意識的培養成員內部之間的積極的依存關系。首先要讓每個成員認識到只有當每個成員都表現出色時,自己才能成功。一方面,如果小組中有一個優績生不管不顧地沖在最前頭,不與小組其他成員建立聯系,很明顯他一個人的成功不能帶動其他成員的進步,這個小組就是失敗的。另一方面,如果學困生不思進取,整個小組會因為他的不寫作業,上課不認真聽講違犯紀律而被扣分,因此落后于其他小組。每個人都是小組的一份子,都在為自己小組的優秀表現貢獻著力量。所以小組合作有利提高學生的責任感,凝聚力和集體榮譽感。
(二)在互學互助中發展進步
心理學家維果茨基將兒童的最近發展區界定為“兒童獨自解決問題的水平和在成人的指導下或同伴合作解決問題水平之間的差距。”[4]他認為教學最重要的就是不斷創造最近發展區。而最近發展區的創造不僅僅依賴于教師的教學,也需要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實現學生之間的互學互助。學生之間的合作之所以可以促進學生的發展進步是因為學生在自己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跟其他學生交流,討論。當小組中的成員意見不一致時,往往會引發激烈的辯論,大家都會在傾聽別人觀點的基礎上企圖證明自己是正確的。所以,由于意見相左而引發的認知沖突,會進一步引發學生的思考,思考自己的想法觀點是否存在錯誤,是否能夠講解得更簡單易懂從而讓別人接受。學生也會整合他人的觀點,從而改進自己的觀點。所以,在小組合作的模式中,學生面對教師布置的任務,積極思考,討論交流,在這樣的過程中取長補短,自己的認識也提升了,在解決問題的同時成績也慢慢提高了。
(三)生生互動促進學生心理的健康成長和社交能力的獲得
在小組合作的活動中,學生之間會慢慢建立相互依賴和合作的關系,這是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的基本表現之一。人的心理和人格都是在人和人的相互交往中發展起來的,同伴之間的交流往往更能讓孩子接受和模仿。如果同伴之間是坦誠相待,熱心互助的可以促進學生社交能力的發展和提高。相反的,如果小學階段的同伴關系是不良的,這對他成年以后不良人格的形成或者社交能力的缺乏有著密切聯系。
參考文獻:
[1]劉善娜.這樣的數學作業有意思——小學數學探究性作業設計與實施,教育科學出版社
[2]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2001年
[3]陳向明.小組合作學習的組織與建設[J]教育教學研究,2003(2)
[4]王坦.合作學習的理念與實施[M]中國人事出版社,200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