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思喜 張日新
摘 要:國家實驗室是我國高等教育組織“高水平基礎研究、戰略高技術研究和重要共性技術研究”的高水平國家級科研平臺,是提升我國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環節。國家實驗室建設和發展必須遵循客觀規律,才能適應新時代創新驅動發展需求。因此,本文結合相關政策文件、政府優秀制度匯編和期刊文獻,系統梳理了我國高等教育國家實驗室的發展歷程、模式和機制,為新時代深化國家實驗室建設提供有益借鑒。
關鍵詞:高等教育; 國家實驗室; 發展模式; 國家創新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0?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21)10-065-002
國家實驗室是我國高等教育組織“高水平基礎研究、戰略高技術研究和重要共性技術研究”的高水平國家級科研平臺,是提升我國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環節[1]。作為基礎研究的核心力量和承擔國家重大戰略任務的重要科研基地,國家實驗室以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為導向,主要圍繞經濟社會發展所涉及的核心技術問題和重大科學前沿問題開展原創性科學研究,承擔國家重大科研任務,是提升國家原始創新能力、掌握國家核心技術的重要載體和國之重器。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考察時強調“真正的大國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2]。國家實驗室建設和發展必須遵循客觀規律,才能適應新時代創新驅動發展需求,更好地為國家富強和社會經濟發展提供科技保障[3]。當前學術界對國家實驗室建設和發展規律的研究比較缺乏。因此,本文結合相關政策文件、政府優秀制度匯編和期刊文獻,梳理了我國高等教育國家實驗室的發展歷程、模式和機制,為新時代深化國家實驗室建設提供有益借鑒和啟示。
一、我國高等教育國家實驗室發展歷程
我國高等教育國家實驗室建設歷經不同的發展階段,始終圍繞“國家科技發展戰略目標”,與時俱進地調整國家實驗室定位和功能,大力推進我國科學技術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1.首批國家實驗室建設啟動階段。我國高等教育國家實驗室建設始于20世紀70年代后期,在當時國家科技與經濟條件相對落后的情況下,我國投入大量的專項資金籌建大科學裝置,以爭取我國關鍵科技領域能達到或領先國際先進水平,這與我國當時國家科技發展戰略目標是相一致的。大科學裝置是指“通過較大規模投入和工程建設來完成,建成后通過長期的穩定運行和持續的科學技術活動,實現重要科學技術目標的大型設施,是國家為解決重大科技前沿、國家戰略需求中的戰略性、基礎性和前瞻性科技問題,謀求重大突破而投資建設的大型研究設施,是國家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1]。為了深入建設和充分發揮大科學裝置科技基礎設施的核心功能,促進我國關鍵科技領域的重大突破,實現我國相關科技領域達到國家先進水平,我國開始在大科學裝置的基礎上建立首批國家實驗室。最具有代表性的有我國先后依托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等單位開展同步輻射國家實驗室、正負電子對撞機國家實驗室、蘭州重離子加速器國家實驗室等3個國家實驗室建設工作,集中開展重大科技攻關研究。因此,這一階段國家實驗室發展的主要特征是“以追趕世界先進科技水平為目標,以大科學裝置為依托成功建立首批國家實驗室”。
2.大批試點國家實驗室建設階段。進入21世紀,科技創新成為主旋律,正在深刻改變和影響世界發展格局和國家地位,科技創新能力成為全球綜合國力競爭的決定性因素[4]。這一時期,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成為我國科技發展戰略目標。為了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建設國家創新體系,提高國家創新能力,我國啟動大批試點國家實驗室建設。2000年,科技部根據科學交叉融合發展趨勢,在中科院沈陽金屬研究所原有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和1個中科院重點實驗室的基礎上,啟動籌建沈陽材料科學國家實驗室,組織開展跨學科、跨領域的重大科學研究,并于2004年通過專家驗收。此后,科技部于2003年和2006年啟動2個批次共15個國家實驗室的籌建計劃,除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于2016年正式獲批成立外,其余14個試點的國家實驗室尚未通過科技主管部門評估組建,還處于籌建狀態。這一階段國家實驗室發展的主要特征是“以提升國家科技創新能力為目標,大批試點國家實驗室獲得批準籌建”。
3.國家實驗室統一布局階段。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提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科教興國戰略。這一時期我國進一步明確國家實驗室建設的定位,即“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引領未來發展的戰略制高點”[5]。因此,十八大后,圍繞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需求,我國對新一輪國家實驗室建設進行統一布局,充分發揮其國家科技創新基地建設中的引領作用。截至2018年,我國共建立和籌建19個國家實驗室,主要分布在原子科技(8個)、生命科技(3個)、海洋科技(2個),化學與材料科技(2個)、信息技術(1個)、航天科技(1)個、軌道交通(1個)、新能源開發(1個)等重要領域。在新時代發展階段,國家實驗室建設的主體特征是“對國家實驗室建設進行統一布局,充分發揮國家實驗室在國家創新驅動發展中的引領作用”。
二、我國高等教育國家實驗室發展模式
1.突破型國家實驗室。突破型國家實驗室的建設目標是實現國家戰略、體現“國家意志”,以解決“卡脖子”的大事。因此,突破型國家實驗室立足明確國家目標和緊迫戰略需求的重大領域,以國家戰略為導向,圍繞國家戰略目標服務,帶有明顯的國家戰略意圖,專門從事戰略性科學研究,集中力量攻堅克難。例如由中國科學院負責的蘭州重離子加速器國家實驗室,依托蘭州重離子研究裝置(HIRFL),開展重離子物理前沿和應用研究,取得了一批重大研究成果,大幅提升了我國高精度磁鐵、大功率電源、超高真空系統等相關領域自主研發能力,帶動了全國200多個企業高、精、尖技術和工藝的發展①。
2.引領型國家實驗室。引領型國家實驗室的研究方向是深耕基礎科研、緊盯原始創新、面向未來領跑。引領型國家實驗室立足引領未來發展的戰略制高點,以重大科技任務攻關和國家大型科技基礎設施為主線,突出強調原始創新,在重要科技領域實現彎道超車、后發制人、跨越發展,實現本項領域的基礎科研從跟跑向并行、領跑的戰略性轉變。例如北京交通大學負責的軌道交通控制與安全國家重點實驗室,致力于軌道交通控制與安全科學技術方面具有創新性的應用基礎理論和基礎性工作研究,為我國軌道交通控制與安全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進行前瞻性理論技術儲備,從而建成軌道交通領域從事應用基礎理論和基礎性工作研究的國際一流的學科基地②。
3.平臺型國家實驗室。平臺型國家實驗室的運作方向是“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建立戰略集中、戰術靈活的新型組織。平臺型國家實驗室需突破現有科技體制障礙和框架,依托最具優勢的創新組織單元對全國創新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從而建立“目標導向、績效管理、協同攻關、開放共享”的新型運行機制,構建符合大國科技的集團大軍和作戰小分隊,成為國家攻堅克難、引領發展的戰略科技力量[6]。例如青島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打造出“一個科研創新領域的共享平臺,然后通過自身的功能實驗室,以及聯合實驗室、開放工作室和海外研究中心,構建出了一個整合多方創新資源的協同創新網絡”[7]。
三、我國高等教育國家實驗室發展機制
(一)決策機制
1.自上而下“定牌子”。國家實驗室的頂層設計、甄選確定等應由科技部或專門成立的國家實驗室建設領導小組統一實施,自上而下整合關聯度高、學科互補的科研資源,組織跨學科、跨領域研究團隊,并給予持續穩定的科研經費支持,以國家主導的形式統籌推進國家實驗室建設。
2.各地資源“打包”集成。各省市區可根據關于國家實驗室的研究領域與課題,自下而上地上報優勢學科、科研人員水平、科研裝備水平等科研資源,實現“自上而下組建、自下而上申報”相統一。
3.實行“一室一策”。實施靈活的國家實驗室管理政策,對國家實驗室的研究目標予以明確規定,而對國家實驗室具體運行方式給予充分的“政策自主權”,國家實驗室可根據自身情況采取靈活多樣的科研組織形式,激發實驗室創新活力。
4.“因時制宜”確定研究領域。國家實驗室的研究課題不局限單個學科、單個領域,而是隨著國家戰略目標的變化,靈活調整自身的研究領域,但始終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可以參照歐美等做法,以地名和科學家人名而非研究領域來命名國家實驗室,方便轉換調整研究方向。比如德國的赫姆霍茲國家重點實驗室,原來以核裂變為研究方向,但在德國因國家戰略調整“棄核”后,就轉型開展環境與健康領域的研究。
(二)組織機制
1.科研形式從“封閉個體”走向“科學聯盟”。國家實驗室不是地域上封閉的單個實驗室的傳統概念,而是一個泛概念,圍繞國家戰略整合分布在各地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大科學工程、科學中心等基礎研究基地的優勢科技資源,組成科學聯盟,能夠聚焦某個科研目標,調動全國與之相關的科研資源進行集中科研攻關。
2.組織機構從“二級單位”走向“獨立主體”。目前,大部分國家實驗室依托大學或科研院所為主體進行建設,有成為高校或研究所的一個“二級單位”的傾向。國家實驗室下一步改革方向是向“獨立主體”轉變,能夠獨立自主制定運行管理政策,擁有獨立的人、財、物自主管理權,以便實現對國家實驗室人員、設備、項目、經費、用房等全方面的統一自主管理。
3.人員構成從“定崗專責”走向“流動招募”。國家實驗室不應采取事業單位“一個蘿卜一個坑”全員定崗制的人員組織形式,其人員可以由兩部分構成,一部分是固定人員,包括管理人員、科技支撐人員,屬于全職人員;另一部分是流動人員,主要為各個不同項目的研究人員,通過“雙聘制”形式從高校和科研院所招募,數量、薪酬根據實際情況來確定,以“固流結合”靈活的人員組織形式保障對國家科研項目的智力支撐。
(三)考核機制
改變以論文、專利等作為實驗室研究評價標準的做法,探索建立以“對國家目標的貢獻度”為主體的國家實驗室考核評價體系,成立專門的專家評定委員會,設立國家實驗室所取得的成果與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經濟社會發展相聯系的緊密程度,對建設創新型國家、提升國家科技競爭力貢獻程度等多項分指標,對國家實驗室進行綜合評估[8]。不斷創新科研管理手段,尊重科學研究規律,營造鼓勵自由探索,寬容失敗的科研氛圍[9]。對科研人員的考核評估要從科研角度出發,實行中長周期標準,堅持定性和定量相結合,以定性評價為主,不以成果論成敗進行單一評價,真正實現科學領域的自由式探索。
基金項目:本項目研究得到廣東省教育科學規劃項目(2020WQYB002)、2020年度華南農業大學教改項目“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育人模式——以市場營銷專業為例”的資助
參考文獻:
[1]蘇熹.以國家科技發展戰略目標為主導——中國國家實驗室建設和發展歷程述略[J]當代中國史研究,2020,27(06):87-101
[2]夢和.大國重器必須掌握在自己手里[J]老年教育(長者家園),2018,(06),26-27
[3]呂永敏.國家實驗室管理體制及運行機制研究[J]企業改革與管理,2021,(01):3-5
[4]卞松保,柳卸林.國家實驗室的模式、分類和比較———基于美國、德國和中國的創新發展實踐研究[J]管理學報,2011,8(04):567
[5]駱嚴.武漢國家實驗室籌建與國內外經驗借鑒[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21,40(02):155-158+190
[6]習近平.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而奮斗[J]理論學習,2016,(07):1
[7]王喆,陳偉偉.破除體制機制陳規舊章 提速國家實驗室建設進程——基于北京、合肥、上海、青島四地的調研[J]科技管理研究,2020,40(13):171-177
[8]王國軍.淺談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戰略實施[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8,21(12):109-111
[9]黃廷政,蒙紹新,劉靜,劉洋,張娜.美國國家實驗室開放共享的實踐經驗及啟示[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20,39(12):145-150+187
注釋①中國科學院蘭州分院官網——國家實驗室介紹[EB/OL].http://www.lzb.cas.cn/,2017-03-24
②北京交通大學交通運輸學院官網——軌道交通控制與安全國家重點實驗室介紹[EB/OL]http://trans.bjtu.edu.cn/cms/item/1825.html,2020-11-24
③中國科學院蘭州分院官網——國家實驗室介紹[EB/OL]. http://www.lzb.cas.cn/,2017-03-24
④北京交通大學交通運輸學院官網——軌道交通控制與安全國家重點實驗室介紹[EB/OL].http://trans.bjtu.edu.cn/cms/item/1825.html,2020-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