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華安
摘要:體育課是我國小學階段的一門重要課程,以傳授基本知識、方法和技能為目標,培養學生的思維、語言、綜合素質。但要真正實現體育教學的目的與目標,還需要以高效的小學體育教學為基礎和支撐。為此,本文應結合教學實踐經驗,運用現代教育理論,從巧妙融合游戲活動、加強師生互動教學、通過小組合作教學、建立科學評價機制四個維度,分析提高小學體育教學實效的基本策略和具體方法。
關鍵詞:提高;小學體育;教學效果;策略
受到應試教育等傳統觀念的影響,小學體育教師往往把提高學生學習成績作為教學的核心和重點,一味地把知識傳授給學生,而忽視了學生興趣的激發、情感的優化,導致體育教學低效、低效,阻礙了學生的全面發展。所以,小學體育教師應徹底擺脫傳統教學觀念的束縛,走出傳統教學的誤區,在科學的理念指導下,探索各種創新、有效的教學方法和策略,建構一套全新的教學結構體系,激發學生學習潛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小學體育高效教學。
一、巧妙融合游戲活動
小學生性格活潑好動,但在學習過程中易受各種外界因素的影響,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嚴重影響學習效果。一項符合學生個性愛好的游戲活動,可以有效地引起學生的注意和好奇心。為此,小學體育教師應根據體育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興趣、需要設計游戲活動,并將其巧妙地融入體育教學過程中,有效地豐富和拓展了體育教學的內容,促使學生學習體育知識、動作、技能,體會到學習的樂趣,激發學生的體育興趣。
舉例來說,大多數體育教師在教學中都會實施“自由學習法”,所謂的“自由式學習法”就是在教師指導學生做好熱身,引導他們進行自由活動。但這一教學模式易使學生迷失體育學習方向、喪失體育學習的興趣。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筆者在課程中設置游戲活動,通過趣味體育游戲調動學生的體育興趣。上課時,筆者首先要帶領學生做好熱身準備,防止學生在運動中受傷;其次,筆者組織同學進行游戲活動,在游戲過程中,筆者還會參與,帶領同學們進行游戲。如此以來,筆者通過把游戲活動巧妙結合起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加強師生互動教學
傳統教學中,師生之間缺乏溝通,往往以教師“單邊教”、“灌輸”為主,不能真正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下降,甚至對體育學習產生抵觸、抵制心理。對此,小學體育教師應從教學觀念的轉變和創新入手,不再強調教師的“師道尊嚴”,而是在充分尊重學生的同時,通過各種方式,加強與學生的互動與交流,突出和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在教學中發揮自己的能動性,積極地參與到體育學習活動當中。
如,在“短跑”教學中,本節課的內容主要是訓練學生的爆發力,為了突出學生的主體性,筆者在教學中主動與學生互動,讓學生感受平等的學習氛圍。課后,我會先對所涉及的動作做詳細的說明,然后再帶領同學進行練習。以蹲式起跑為例,筆者會與學生們一同站在起跑線上,根據口令一同出發,讓學生們形成競爭意識,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基于此,加強師生互動教學,突出學生的主體性。
三、通過小組合作教學
合作性教學是新課程改革的重點,因為它的運用與實施能有效地改變學生之間的關系狀態,擴大學生的課堂參與面,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學習與互助。為此,小學體育教師應在教學方法和方法上創新,合理、巧妙地運用小組合作教學。第一,教師要依據科學的分組標準和依據,將全班學生分成4-6人的學習小組,判斷組內有優、中、差的學生;其次,教師要布置任務、鼓勵學生,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與交流,通過合作完成任務,達到優勢互補、互幫互助,最終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比如,在教授“跳遠”的過程中,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筆者進行了小組合作學習。將學生分成5組,根據所學內容,來為學生們設置訓練任務,有針對性地訓練學生,讓學生們通過小組合作和訓練,來掌握跳遠的基本技能。
四、建立科學評價機制
評價是教師對學生學習行為和學習情況的直接反饋,是提高教師教學質量的有效依據。針對這一問題,小學體育教師應重視教學評價,注重改變以往單一的成績評價模式,建立科學、多元的評價機制。不僅要保證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即讓學生、家長都參與評價,還要保證評價方法的多元化,即定性、定量相結合,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最終結果進行評價,促使學生公正、客觀地認識到自身的優點與不足,變得更加自信,從而促進有效教學的達成和實現。
總之,無論教育教學如何變化,提高教學效果,都是教師最基本的目標和任務,是廣大教師不懈追求的價值追求。因此,廣大小學體育教師應順應課程改革發展變化的趨勢,把握全新的教學要求,結合體育專業特點和學生學習情況,展開思考探索,以促進巧妙融合游戲活動、加強師生互動教學、通過小組合作教學、建立科學評價機制等創新策略的運用,把握新的教學要求,提升體育教學實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趙正軍.新形式下小學體育課堂教學改革與實踐[J].當代體育科技,2019,9(29):2-3.
[2]趙川.小學體育課堂教學有效性提高策略研究[J].青少年體育,2019(03):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