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靖宏
摘要:根據建構主義和具身認知等現代心理學和教育學理論,學習本質上是一種認知活動,而這種認知是需要良好的環境氛圍的,要有情感等方面的積極體驗。所以,教育界近些年來一直在強調創設快樂課堂,要讓學生以輕松愉快的狀態完成學習。但是,只是一味去迎合學生的情感特點是不行的,很多時候學生需要去進行更加深入的思考,這不是單純的快樂所能支撐的。本文以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為切入點,從營造良好情感氛圍,創設豐富情感情境和組織開展情感實踐三個方面,對情感教育領域涉及到的主要問題展開討論。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情感教育
隨著教育領域的持續改革,情感教育開始進入很多教育工作者的視線。大家發現,很多學科都是有人文價值的,都可以對學生進行情感和價值觀方面的滲透。通過情感教育,能夠引發學生與教學需要相適應的各種情感反映,使得學生在情感氛圍下進行更加深入的思考與理解。比如語文學科,引發學生的情感,能夠促進學生對古人的理解,取得更好的文言文或古詩詞教學效果。對于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來說,情感教育同樣有著很大的價值,可以幫助學生在情感上認同各種理論性的內容,提升教學效率和效果。
一、營造良好情感氛圍
這里所說的良好情感氛圍,并不只是快樂輕松的情感氛圍。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有些話題并沒有那么輕松愉快,屬于非常嚴肅的話題。對于這類話題內容,教師固然不能讓學生在情感上產生抵觸和反感,但單純追求快樂氛圍,是對原有內容情感基調的扭曲和破壞,同樣不能取得應有的情感教育效果。所以,教師應該從教學內容和初中生的特點出發去進行情感氛圍的營造,要關注氛圍與內容主題本身是否合拍,學生是否容易理解從而進入到這種情境氛圍中去。
例如,在學習“青春的情緒”的時候,教師首先就要認識到,青春期的初中生在情緒上是不穩定的,他們不可能總是感到快樂,一定會遇到各種成長的煩惱,其情感是非常豐富的。學習的時候不僅要討論那些正面的情感,也要注意到郁悶、憤怒、傷心、失望等負面情感,要在一定程度上引發學生相應的情感反映,再帶領學生認識和分析,這樣學生才能學會正確面對各種情感,實現情感教育的目的。不過,教師要注意控制學生情感反映的程度,不能真的讓學生沉浸到負面情感中無法自拔。
二、創設豐富情感情境
有的時候,初中生的情感并不那么容易被激發出來。因為他們的思維和情感都還在發展成長的階段,各方面的積累還不夠充分,不能用成人的標準去要求他們。比如一件一般人會覺得氣憤和悲傷的事情,初中生卻沒有感到太大的情感波動。這并不證明這名初中生就是麻木的,很可能是因為他還不能從更加全面的角度去看待這件事情,認識到其嚴重后果,無法與他人在有一定理解的基礎上實現情感共鳴。針對這種情況,就需要教師去創設豐富的情感情境,通過情境去啟發學生的情感反映。
例如,在學習“集體生活成就我”的時候,學生對于集體生活的情感應該是積極正面的,這樣他們才會認為集體生活是在“成就我”,發自內心地去理解和認同本節課的學習內容。顯然,并不是所有初中生都會有這種想法,有的學生根本就沒有深入思考和體會過自己在集體生活中的感受和收獲。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臨時組織一個小組游戲競賽活動,讓學生帶著對集體生活感受的思考去參與活動,活動結束之后,學生的情感就會變得更加清晰,從而有效促進他們對本課知識的理解。
三、組織開展情感實踐
這里說的情感實踐,指的是學生要去注意觀察和分析自己的情感,要學著主動調整情感。比如在與父母發生矛盾,產生沮喪情緒的時候,要問自己這種情緒是怎樣產生的,其根源到底是什么,是父母對自己的不理解,還是對自己無力自主解決問題感到沮喪,然后想一想可以采取什么措施去緩解和調整,是不是要在狀態調整好之后進行更多的溝通嘗試。通過學校和家庭生活中的大量實踐滲透,學生對情感的認識會越來越深刻,對自己也會有更加全面的了解,能夠正確處理更多的事務。
在這方面,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寫日記,每天的日記就是對自己當天情緒狀態的總結,分析原因和解決辦法,鼓勵自己第二天嘗試去進行改變。教師平時要保護學生的隱私,可以鼓勵學生分享自己的實踐成果,但是不能強制學生將日記的內容直接提供出來。如果學生遇到疑難問題不知如何解決,不能很好地完成情緒上的調整,教師要做一名合格的傾聽者,要去引導和啟發學生,將問題解決的主動權始終交在學生的手里,這最后會成為學生寶貴的經驗教訓,情感教育也將因此而取得實質性的成果。
總而言之,情感教育應該成為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重要內容。只要大家能夠對此有正確的認識,能夠抓住初中生的特點去積極開展情感教育,情感教育將成為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質量整體提升的重要切入點,成為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動力。
參考文獻:
[1]王宏.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情感教育思考[J].新課程(下),2019(12):315.
[2]宋蘭清.淺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情感教育[J].中華少年,2019(36):167-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