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冰玉
(西安職業技術學院,陜西 西安 710077)
《方劑學》是高職院校藥品生產技術專業的一門基礎專業課程,是闡述方劑學基本理論和技能的綜合性學科。通過傳統教學發現,學生認為該課程是一門純理論的枯燥學科,學習興趣不濃厚,中藥基礎薄弱,學習過程中缺乏自主分析、辨證論治的能力,比較抵觸死記硬背的方式。因此,針對高職學生的特點和課程的性質,結合傳統中醫藥基礎知識,總結出以下幾點教學策略。
本課程選用的是人民衛生出版社的《中藥方劑學》,該教材屬于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十三五”規劃教材[1]。這本教材相對于傳統方劑學教科書,增加了單味中藥部分。根據教材內容,分為上篇、下篇兩部分,上篇是中藥學,包括中藥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按照功效分類的370種常用中藥的介紹,具體有藥物的來源介紹,特別是特殊科屬的植物和道地性藥材的了解,還有中國藥典里介紹的藥物功效以及主治病癥,藥物的使用注意事項、配伍禁忌、現代應用和藥理研究現狀等方面。下篇是方劑學部分,包括方劑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和152首方劑,如方劑的“君臣佐使”配伍原則,藥物的“七情”配伍,方劑的不同劑型特點等基礎知識,在介紹具體方劑時,從方劑來源、方劑組成、使用方法、方劑的功效、主治病癥、病癥產生的原因、方解、適用人群到注意事項,一一詳細介紹,最后以湯頭歌結束,言簡意賅,高度總結該方劑的特點。整本書無論是中藥還是方劑,都以功效進行分類,選取這本教材,目的就是幫助一些基礎薄弱的學生,能順利地從中藥過渡到方劑,由組成到功效的理解過程。
為了幫助學生增強學習的目的性和自覺性,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趣味性,依托學校在線教學平臺和第三方教學平臺,通過微課、ppt、習題等內容介紹相關章節單味中藥,具體包括藥性藥味的分析,總結功效,橫向對比相關中藥,加深印象。功效記憶時,采用聯想、串故事等形式促進藥效的記憶。例如,防風能治一切風癥,那么引導學生一切的風有哪些呢?風寒、風熱、風濕、驚風等都可以,延伸到功效里對應的就是祛風解表,勝濕止痛,止痙。對于其中的如何達到祛濕止痛,又給學生舉日常生活中曬衣服的例子,有風時比沒風時衣服更容易晾干,那么對于人體,能祛風的藥將濕邪帶走,緩解風濕痹痛,記憶時,防風聯想屏風,古代人屋內放個屏風為了擋風,那么方劑學中有個玉屏風散也是起祛風固表止汗的作用,其中,防風起主要作用。除此之外,防風飲片的外形有點像掃把,鑒定學上俗稱“掃把頭”,引導學生聯想“蚯蚓頭”“朱砂點”“菊花心”“車輪紋”等特殊形態特點的其他中藥的鑒別。
《方劑學》新課講授時,通過前面單味中藥的熱身,將同學們分組,每組學生根據藥物組成中每一味藥的功效,分析出完整方劑的大致功效,結合功效,進一步分析君臣佐使的配伍關系。對于藥物組成的記憶,始終是學生學習的一個難點,針對這個問題,教師需要總結出一些規律和口訣幫助記憶。例如,麻黃湯,通過口訣“干媽貴姓”對應出組成,即甘(干)、麻(媽)黃、桂(貴)枝和杏(姓)仁。
學生初步掌握了方劑的知識點,但是對于這樣一門純理論課程,學生識記興趣不濃厚,記憶存在困難,結合現在臨床常用的基礎方和經典方,插入中成藥的講解,特別是現代應用、主治病癥及注意事項,幫助學生分析這些相似功效之間的用藥區別和主治的側重點。具體授課方式可以結合校企合作的藥店實訓一起進行,讓學生通過不同藥品擺放在不同的貨架上,先記住課程目錄,再通過藥店實踐,幫助患者推薦藥品,分析特征癥狀和差異癥狀,比較課程相同章節中不同方劑的功效差異。學生實習結束分享實習經歷,特別是對于臨床指導用藥方面進行討論,理論加實踐,扎實基礎知識的學習,突出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習質量。
學生學習單純靠教師的講授和引導是遠遠不夠的,要想將知識轉化成自己的,就要多動手、多動腦、勤思考、勤總結。教師鼓勵學生每一節課、每一章課學完善于總結,善于記錄,常用的方法即繪制思維導圖,學生通過繪制思維導圖,生生交流,組間評比,鞏固知識[2],變被動為主動,對課程的學習興趣明顯增加。在繪制思維導圖時,可以從單類中藥繪制分析,例如,清熱藥有五大類,包括清熱解毒、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清熱燥濕和清虛熱。具體每一類又包括很多藥,這些藥又是一些方劑的主要成分,如銀翹解毒片、黃連解毒湯等,用圖形將它們串聯起來。也可以從某類方劑著手分析,例如,補益劑里的六味地黃丸屬于補陰的方子,那么導圖里其他的補氣、補血、氣血雙補、補陽和陰陽雙補等藥物也可羅列,另外,六味地黃丸里主要發揮藥效的地黃又延伸出其他的加減方,例如知柏地黃丸、杞菊地黃丸、麥味地黃丸等,也可以用簡單圖形聯系起來就將補益類中藥和方劑歸納總結了。再如,補虛劑里補氣的四君子湯,補血的四物湯,這兩個方子組成氣血雙補的八珍湯,當有心悸怔忡、自汗盜汗、四肢不溫癥狀時,可加減為十全大補湯。通過一系列的圖、表、連線,學生就能將所學的知識聯系起來,生動有趣,方便記憶。教師通過組織學生上臺展示,生生互評,教師點評,組間評比,增強學生精益求精的學習興趣和能力。
方劑學不僅要教會本課程的知識,還要培養學生掌握中醫藥體系,將其他課程知識體系融會貫通,特別是在中醫藥基礎里的陰陽理論、五行學說、經絡、藏象、辨證論治、病因病機等指導下進行方劑的配伍[3];中藥炮制技術中不同中藥選用不同的輔料或者火候,炮制方法不同,針對的病癥不同,病情的輕重緩急也不一樣;中藥調劑技術中藥物的七情配伍、十八反、十九畏、特殊患者的配伍禁忌、服藥時間、不同程度毒性中藥的使用劑量范圍等知識也都對方劑的學習起引導的作用;藥物制劑技術中的不同劑型的制備特點將方劑的實際應用進一步升華,起到良好的提高療效的作用。因此,方劑學教學過程中的融會貫通,促進學生中醫基礎知識體系和中藥基本理論的鞏固,對今后學生從事相關行業崗位打下堅實的基礎。
我們培養的藥品生產技術學生實習就業的兩大方向是中藥藥廠和藥店,如果是在藥店實習就業,需要精通各類中、西藥的功效主治,這就要求他們考取專業執業職稱證書。例如國家執業藥師證,講授《方劑學》的教師須親身經歷國家執業藥師資格考試,能領會考試的大綱和側重點,總結出中藥執業藥師資格考試四科中的中藥二與課程相關性非常大,證書大綱要求大家掌握常見中藥的功效、主治、使用注意事項和有毒中藥的用量限制,方劑的組成、功效、主治病癥和使用注意事項,甚至在中藥綜合科目考試中,以中西藥聯用的形式考察一些中成藥的組成和功效,出題靈活,大多數題型以辨證論治形式需要幫患者選擇合適的藥物,案例來源于生活,題目貼近臨床。通過教師深入分析考試特點,將課本大量零散知識形成體系,有側重地幫助學生總結、歸納、講授、練習、復習,為學生今后對于相關證書的考取,奠定扎實的理論基礎。
通過以上教學方法的探究和實際應用,分析了不同年級藥品生產技術專業學生對于《方劑學》課程的掌握情況,結果如下圖。

16級學生在進行《方劑學》學習時,教師講授時運用的傳統教學方式,以講授為主,因此學生通過一學期的學習,只是對基礎知識有所了解,臨床運用依然模糊,平均成績為68.34,其中不及格率達到14%。
對于17級學生的學習,教師完全將以上論述方法運用進課堂,只是部分同學思想轉換較慢,跟教師的新方法需要長時間的磨合,以至于學習效果雖然有很大提升,平均成績達到82.48,但依然有1名同學不及格。
通過對17級同學新方式的嘗試,效果良好,教師繼續完善,不斷改進,在18級、19級的教學中,已經能靈活讓全體同學接受,并且效果明顯,平均成績分別為89.76和88.54,兩個年級均無人不及格。同時,學生學習興趣濃厚,上課氛圍明顯活躍,后期學生專升本和相關資格證書準備的過程中,都反映出基礎牢固,能學以致用。
方劑學是中醫學中理、法、方、藥四環節之一,是其中“法”的具體體現,“藥”的具體運用。也是辨證論治中“治”的具體體現。它是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中醫臨床各科之間的橋梁[4]。通過改進教學方法和策略,引導學生學習組方原理和配伍規律,培養學生分析、運用方劑以及臨證組方的能力,效果良好,并為學生學習中醫臨床課程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