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美嫦
【摘要】討論式教學促進了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有效互動,課堂氣氛活躍,突出了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培養了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全面提升了學生的道德與法治素養。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討論式教學;對策
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摒棄過去“一言堂”的單一傳授模式,在課堂上經常采用討論式的教學方式。討論式教學促進了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有效互動,課堂氣氛活躍,增強了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培養了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全面提升了學生的道德與法治素養。那么,如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進行討論呢?下面,筆者就如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進行討論作一些探討和思考。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討論式”教學存在的問題
1.擺“花架子”
有的教師在接到公開課的任務后,事先布置好要討論的問題,而且事先還定好了各小組要發言的學生名單。對于哪些成績欠佳的學生,只要求他們在小組討論的時候做做樣子、說說話,好像在認真討論的樣子。這樣就使得整個公開課顯得課堂氣氛“活躍”。學生能“積極”思考,“踴躍”參加討論。而代表小組發言的學生也會“積極”發言,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熱情也“空前”高漲。殊不知,這都是上課教師導演的“一場戲”,演給聽課教師看的。“花架子”雖然搭得漂亮,卻沒有實質的內容,多數學生并沒有在“討論”中取得真正的認識,得到實際的效果。
2.討論的問題,針對性不強
課堂上的學習,之所以要討論,就是要求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去探求、去開拓、去創新,而不是去列舉現實生活中已存在的客觀事實。如,在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六課《共筑生命家園》課堂上,教師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我們生活中有哪些行為是破壞環境的?要求大家討論并回答。對于這種在生活中已存在的破壞環境的行為,上課時,只要學生直接發言,教師總結一下就行了,沒有進行小組討論的必要。而真正應該討論的是:這種破壞環境的行為將給我們的生活、生存帶來什么樣的后果?這樣才能培養學生平時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研究問題的能力。因此,討論的問題一定要有實質性。
3.討論的問題,事先就確定
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很多教師在其備課的過程中事先準備好討論的問題,并且有了“標準”的答案。這樣的問題,思想比較僵化,形式比較教條。這種由教師認為在課文的某一部分、某一專題要求學生討論的做法比較普遍,而且討論的問題基本上都是由教師提出。范圍限制了,專題確定了,學生只有在教師畫好的圈內來“討論”,從而失去了主動提出新問題、討論新問題的權利,失去了創新思維的能力。這就是我們平時所謂的并且已經變了味的“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實質上是被動的“主體”。
二、學生在課堂上的討論沒有起得實效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教師有“三怕”
1.一怕學生不理解課文,不懂得怎樣去”討論”
按照《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內容來說, 《道德與法治》原理、基本觀點、基本概念等都的理論性都較強。這對于初中生來說,確實有時難以理解。因此,有的教師就越俎代庖了,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向學生反復強調課本實質內容,然后列出一些問題讓學生討論。而學生一看教師講課的“神色”,有時不用討論就知道“答案”是什么了。這種“怕”學生不懂討論而走走過場的“討論”,必然會使學生形成懶惰的心理,對學習較好的學生來說,還會產生一種厭學的情緒。因此,想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給《道德與法治》課堂注入生機和活力,就必須要用好課堂“討論”這種教學形式,利用“討論”來拓展學生的想象空間,讓學生有主見地發表自己的看法,提出意見和建議,調動學生對“討論”的參與性和積極性。
2.二怕課堂時間不夠,影響教學進度
有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既想通過課堂“討論”這種形式,來活躍課堂教學氣氛,提高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的興趣,又怕在課堂上放開了學生的“討論”,學生一味地討論,會浪費課堂寶貴的時間,不能完成教學任務。試想,《道德與法治》課一個星期才兩節課,如果課堂上學生占用“討論”的時間多了,教師講課的時間就少了。這樣,教師也就難以完成預定的教學的目標。更何況,作為教師,備課時就已經確定了本節應講授的內容,并且還設計好討論某一個問題時所需要的時間。因此,只要學生一超時,教師就會制止,使得學生剛燃起的學習《道德與法治》的積極性遭受到挫傷。久而久之,學生就可能對這樣所謂的“討論”失去興趣。
3.三怕討論的“主題”走“題”
這里所謂的“主題”的“題”,指的是,在課堂上,教師要講授的課文內容。例如,某八年級《道德與法治》教師在講授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時,講到了市場經濟。他要求學生對市場經濟的作用展開討論:我們知道市場經濟越發達,經濟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幅度就越大。針對這個經濟問題,學生的討論十分踴躍,因為市場經濟確實給勞動者帶來廣闊的市場,人們都收入不斷增加。講到收入時,個別小組的“討論”說到了“貪官”。而這個話題一下子蔓延開來,全班學生的“討論”幾乎都圍繞著“貪官”的話題展開了。面對學生走“題”的討論,這位教師立即制止了,“討論”無法進行。因為這時時間已過了大半,教師只好按原先的教學計劃,滴水不漏地對學生講解起來。其實,這次的“討論”告訴了我們:其實,學生既關注了市場問題,也關注了社會問題。作為教師,對學生的這種發散思維應該因勢利導,使其能在課堂的討論中得到真正的收獲,給學生指出“貪官”的危害以及其對市場經濟的破壞作用。這也是從另一個側面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只不過引導的話語要簡潔、鏗鏘有力,無須用太多的時間。而不是去壓制、束縛學生,使學生覺得:你所謂的課堂“討論”,只是為教師的上課“服務”,給課堂增強“氣氛”而已,而不是學生探求知識,追求真理的學習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