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春燕
【摘? ?要】? 隨著教育的不斷發展和改革的深入,素質教育對小學美術泥塑課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不僅要使學生能夠學習到更多有用的美術知識,并且要提高小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使學生能夠在動手的同時發揮創造性思維,提高學生的美術學習能力。本文以小學低年段學生為例,提出了一系列小學美術泥塑課中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 小學美術;泥塑課;合作學習;教學策略
美術是小學生學習的重要學科,泥塑教學是美術教學的重要內容,對于學生的美術學習十分重要。泥塑教學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想象力,并且能夠使學生在緊張的學習之余,得到心理上的放松。為了使小學美術泥塑課能夠滿足學生發展的需要,美術教師需要重視合作學習的重要作用,為小學生美術素養的提升提供有利條件。
一、在課堂導入環節運用小組合作學習,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小學低年段的學生年齡較小,對于學習的態度主要憑借主觀喜好。課堂導入環節在泥塑課的教學中十分重要,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泥塑課的教學質量。興趣能夠成為學生在泥塑課中學習的催化劑,在無形中推動學生的泥塑學習,使學生產生泥塑學習的動力,從而使泥塑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學美術教師可以在課堂導入環節運用小組合作學習,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可以圍繞小學生身邊發生的事情展開教學,使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思考、討論,提高小學美術泥塑課教學的整體教學效果。
比如,在學習人美版小學二年級美術《認識身邊的樹》一課時,主要是讓學生能夠通過學習,制作出關于樹的泥塑作品。在上課開始時,一些學生的思緒還停留在大課間或者上一節課中,小學美術教師提出簡單的問題:在我們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樹,樹具體有什么樣的特點呢?你們認為在制作樹的泥塑作品時應該注意什么呢?樹的葉子是什么樣的呢?有什么樣的紋路呢?在小學美術教師提出問題之后,能夠迅速將學生的思緒拉回到泥塑教學中,美術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合作學習進行進一步的交流,為接下來的學習做鋪墊。
二、動手體驗環節運用小組合作學習,提高泥塑課程教學質量
素質教育下的小學美術泥塑教學,要求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成為泥塑課中的主人,愛上泥塑課堂教學。小學美術教師可以在學生動手體驗中運用合作學習模式,使學生能夠在相互交流的同時產生思想上的碰撞,探索到更多有用的泥塑知識。小學階段的學生具有差異性的特點,學生的認知能力、學習水平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尤其是對于一些在泥塑學習中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來說,難以準確把握泥塑課中的重點以及難點。合作學習模式,能夠使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取長補短,共同提高、共同進步。合作學習與傳統的教學方式不同,它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在動手中主動討論、交流,有利于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使泥塑課生動、形象起來,為學生的泥塑課學習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
比如,人美版小學二年級美術《做筆筒》一課,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主要是讓學生能夠制作出筆筒的泥塑作品。美術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進行討論,該如何用泥土壓、捏等。在經過討論之后,學生制作出了一個個富有創造力的作品,一些學生發揮想象力制作出了不一樣的作品,還有一些作品則比較搞怪。通過這種形式,能夠增加泥塑教學中的趣味性,提高泥塑教學質量。此外,美術教師要賦予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和討論時間,使小組內的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但是這并不意味著美術教師對學生的合作討論學習放任不管,而是需要美術教師發揮重要引導作用,與學生共同參與到合作學習中。一方面,能夠有效拉近學生與美術教師之間的距離,改變傳統美術教師高高在上的局面,通過啟發學生的思維提高泥塑課的教學效率;另一方面,有利于維護好課堂秩序,避免學生利用合作討論時間進行閑聊,保證小組合作學習的順利、高效進行。
三、在評價環節中運用小組合作學習,體現多元評價
泥塑課程中的評價環節是不容忽視的重要環節,能夠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作品。在以往的泥塑教學中,主要以教師的評價為主,并且泥塑課堂教學時間有限,美術教師很難對每一個學生的作品都進行評價。為了使泥塑評價環節更加有效,美術教師可以讓各個小組內的學生對組內學生的作品進行認真評價,可以互評,從而使學生能夠在組內學生的幫助下,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在以后的泥塑教學中能夠強化自己的弱勢方面,提高泥塑教學的有效性。
此外,小學階段的學生具有強烈的好勝心,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美術教師的表揚。美術教師可以對學習態度認真、泥塑作品優秀的小組進行表揚,引起其他小組思想上的共鳴,使學生體會到在合作學習中的成就感,在以后的泥塑課中對小組合作學習引起充分重視,積極投身于小組合作學習中,切實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重要作用。
綜上所述,低年級小學美術泥塑課中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模式的應用十分重要。對此,小學美術教師要通過多種方法和手段,將小組合作學習的重要作用發揮出來,為小學生美術學習素養的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孫艷,曹浩潔.教法新探:讓“泥巴”走向藝術殿堂——泥塑教學之“三深三式”[J].參花(下),2019(0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