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弘
【摘要】教師在思想政治教學活動中應注重凸顯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并切實展現“活動型”課堂的活躍性與豐富性,即通過創建虛擬化課堂對高中思想政治課堂進行延伸,創設多樣化活動情境,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與大局觀,從而逐漸形成具有實效性的“活動型”思想政治課堂。
【關鍵詞】學科核心素養;高中思想政治;“活動型”課堂
一、引言
學科核心素養視域下,教師需對高中思想政治教學形式、課堂呈現方式建立新思考、新認知。關于學生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教師需明確該項教學內容所包含的具體要素,即教師應注重強化學生的政治認同感、法治意識,且在學習知識與文化的過程中,令他們自主地深層次研究與探索新知識、新文化和新技術。因此,教師必須為學生提供有利的學習空間與場所,令他們依托于具有趣味性、交互性的課堂活動,在潛移默化當中培養他們的學科核心素養。教師在實際構建思想政治“活動型”課堂的過程中,應掌握與遵循重要原則,并切實體會到該項工作的意義與價值,這樣更利于教師有戰略性、計劃性地設計與完善高中思想政治教學模式與教學形式。
二、學科核心素養視域下高中思想政治“活動型”課堂構建原則
(一)凸顯高中生的課堂主體地位
高中思想政治教師需積極貫徹與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與觀點,并構建高效課堂,全面培養學生的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關于高中思想政治“活動型”課堂的構建,教師需注重凸顯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最大程度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于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教師應以“活動型”課堂為基礎,將理論教學與實踐訓練進行科學融合與合理配置。教師要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個性化需求為參考,選擇合適的教學素材滲透到不同的教學活動中。同時,教師需以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為目標導向,構建思想政治“活動型”課堂。
(二)注重體現教學的活躍性與豐富性
在學科核心素養視域下,教師應注重強化學生的政治認同感,并引導他們積極參與到社會實踐活動當中。在構建高中思想政治“活動型”課堂時,教師應切實展現各項教學活動的活躍性與豐富性,既要巧妙融入思想政治教材中的理論知識與文化,也要與社會實踐進行有效對接。將理論教學與實踐訓練進行科學的融合,在滿足既定教學要求與需求的前提下,應盡量為學生提供參與實踐活動的機會。教師所構建的思想政治“活動型”課堂,既要發揮第一課堂的功能與作用,也要積極構建第二課堂、第三課堂。由此,保證思想政治“活動型”課堂的豐富性,并最大程度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課堂活躍度。
三、高中思想政治“活動型”課堂構建的根本價值
(一)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興趣
在傳統思想政治教學模式下,教師更注重發揮理論教學的功能與優勢,達到夯實學生理論基礎、提高知識文化水平的目的。同時,教師應注重構建優質的“活動型”課堂,進一步強化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即確保高中生在政治素養、政治認同、政治觀點等方面展現出良好的一面,且積極自主地參與社會公益活動、實踐活動等。當學生脫離枯燥、乏味的理論課堂后,可充分調動與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與興趣,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深入探索與研究知識,而且可幫助他們全面了解政治文化、社會文化。在構建高中思想政治“活動型”課堂中,教師在科學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同時,需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與國家認同感。而這些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需借助不同內容、不同主題的思想政治“活動型”課堂。
(二)為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提供更多可能性
傳統理論的思想政治教學,在豐富學生知識層次方面具備顯著優勢。教師若想提高思想政治教學的實效性,應注重進一步強化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為實現這一教學目標,教師必須在課堂呈現形式上進行創新與改革。因此,教師需通過構建高中思想政治“活動型”課堂,為有效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提供更多可能性。教師需明確思想政治教育具備較強的德育引領性,將“立德樹人”貫穿到教學全過程中,且學會將龐雜的思想政治理論體系進行分割與分級,有目標性、分散性地進行滲透與講解,借助不同類型的思想政治“活動型”課堂,有側重地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四、學科核心素養視域下高中思想政治“活動型”課堂構建的有效策略
(一)創建虛擬化課堂,對高中思想政治課堂進行延伸
關于高中思想政治“活動型”課堂的構建,教育工作者應掌握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關鍵要素,即圍繞知識要素、能力要素、思維要素和科研要素等方面,設計符合教學目標與訴求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強調高中思想政治教學展現“活動型”特征時,教師應賦予課堂更濃厚的交互性與趣味性。由此,充分營造思想政治課堂教學氛圍,引導學生積極、自主地研究、討論知識與文化。
基于這一教學訴求,教師需認識到傳統教學模式、教學環境的不足與局限,通過創建虛擬化課堂對高中思想政治課堂進行延伸,拿出更多的時間與更廣闊的空間組織學生參與到不同的教學活動當中。例如,教師利用互聯網技術、多媒體技術構建空中課堂,基于虛擬空間向學生傳授與講解思想政治理論知識,并細致觀察與記錄他們的學習反應與積極性,以此為思路與重要依據,設計更易于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與興趣的實踐活動。
在傳統思想政治課堂上,教師可集中精神與精力開展匯集不同元素、不同性質、不同內容的學科核心素養培養活動。如針對學生政治素養的提升、思維的拓展,教師可組織開放性的學術研討活動,將思政教學與社會就業進行科學融合,并以既定的主題為核心,鼓勵學生從政治思維角度出發討論社會經濟發展、學生就業等問題。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思辨能力為目標開展教學活動時,教師可開展不同主題的辯論賽,讓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輸出觀點與辯論。這樣,利用不同的活動分別實現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目的,使學生在提高知識文化水平的同時,在思維素養、科研素養、社會認同及政治認同等方面獲得有效的培養。
(二)創設多樣化活動情境,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與大局觀
在面向高中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過程中,教師既要按照規定與要求完成主要的教學內容與任務,也要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以思想政治課程為核心組織各項教學活動,在合理范圍內最大限度地迎合學生認知與個性化需求。基于此,教師應積極創設多樣化的活動情境,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與創新精神。
教師需明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展開,不應局限在知識與文化的滲透與傳播上,應有意識地響應與踐行國家政策在課堂上的延伸。教師應通過創建具備顯著“活動型”屬性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積極、心無旁騖地研究與討論思想政治知識。在師生間、生生間就具體的話題與觀點進行討論的過程中,教師應設定生動的活動場景,令學生更直接、深入地研究政治知識與文化,并有效輸出不同的政治觀點,正確表達自身的政治立場。
例如,教師以“新型冠狀病毒控制與國家治理”這個主題為著力點,組織學生通過多平臺搜索相關信息與資料。這樣,學生可在課前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國控制疫情的措施與政策,并對美、日、韓等其他國家的治理能力建立新的認識。課堂上,教師鼓勵學生表達觀點與思想,在此過程中可合理滲透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與先進的國家政治制度。學生在緊密圍繞主題進行研究與探討的過程中,逐漸建立起強烈的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以此為切入點,幫助學生樹立堅定的政治立場,學會從國家意識層面思考社會發展問題,并反思自身的學習目標、學習動機和學習方式,從而有效培養學生良好的政治素養與大局觀。在積極、自主探討與學習思想政治知識與文化的過程中,學生樹立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品質與政治素養。由此,真正發揮出了“活動型”課堂的優勢與功能,有效培養了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五、結語
總之,高中教師在實際構建思想政治“活動型”課堂的過程中,應將眼光放長遠,以學生未來學業發展、職業發展為關鍵進行思考,對課堂教學形式、教學環境和教學內容進行優化與完善。無論開展怎樣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教師都應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內在驅動力,促使他們從不同角度審視自身的學習優勢與不足。由此,教師以思想政治教育為載體,全面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探索能力和思考能力,令他們成為具備較高政治素養與政治覺悟的人。
【參考文獻】
伍荷秀.高中思想政治活動型學科課堂構建探析[J].廣西教育,2019(02):133-135.
劉娟婷.核心素養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活動課堂教學構建策略[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19(14):35.
劉振銀,王恒瑞.淺談在以核心素養為目標的教改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新課改的主要舉措[J].中華少年,2019(24):224.
程福友.論法治意識視域下高中思想政治活動型課堂之有效性[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9(07):131,133.
高曉宇.核心素養培育視域下高中思想政治活動型課堂的構建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