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來娣
摘 要:在當今社會持續發展的大背景下,教師在給學生講授道德與法治知識的過程中要清楚地明白:給學生創造一個生動和諧的學習環境,培養學生的道德修養,更有利于學生全方位進步。因此,教師要合理利用情境教學的方法,提高課堂的質量和效率。從電教手段、生活實際以及創設問題這三個方面,闡述了如何借助情境強化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情境教學;直觀情境;生活情境
道德與法治課本里編錄的知識能更好地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和積極向上的人格,然而道德與法治課本中的知識大多數都和情境教學有一定的關聯。所以,教師在給學生講授道德與法治知識時,在課堂中設計有趣的情境,使學生可以更順利地在情境里尋找到本堂課即將要講授的內容,以此來提升學生的知識水準。
一、運用電教手段創造情境
在社會技術持續進步的前提下,教師可以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把電教手段的教學模式合理滲透在教學中,有效提升這門科目所講知識的真實性,且可以使學生深刻領悟到教師講授的內容。所以,教師應該在課堂中把電教手段和知識情境有效結合,不但促進了學生更好地發展自己的個人修養,還能開拓學生的思維[1]。
如在教學“美麗的冬天”時,教師在給學生講授內容的過程中,先是運用信息技術給學生展示了資料:大地一片雪白、廣場上學生在堆雪人和打雪仗、梅花盛開等,且教師向學生提出了問題,讓學生可以根據以上資料進行回答,如:這幾個資料都想要表達什么?接著再引出這堂課的主題。在課堂將要接近尾聲的時候,教師給學生播放了有關冬天的照片或者短視頻,又或者讓學生分享自己對冬天的印象,除了教師展示出來的信息,學生還要補充有關冬天的信息,教師給學生分配小組,且進行小組探討,回答教師提出來的問題,讓學生更加喜歡冬天這個季節。因此,教師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合理運用電教手段展開教學,不但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發展,還培養了學生的個人素養。
二、結合學生生活創設情境
教師可以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把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見到的現象或者情況作為引導知識點的環節運用在教學中,還能使學生進入學以致用的境界,讓學生能把自己領悟的內容合理運用在生活中,提升學生動手操作和活學活用的能力[2]。所以,教師應該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根據學生的日常生活設計出生活化的情境,不但能提升學生學以致用的領悟能力,還能激發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
如在教學“我和我的家”時,教師在課堂展開之前先給學生描述了自己的家庭,然后再指導學生在課堂中分享自己和自己的家庭情況,如:自己的母親是家庭主婦,自己的父親是一名教師之類的。教師可以在學生描述自己家庭的情況時,指導學生說出自己的夢想,是想和自己母親一樣在家里做堅實的后盾,還是想要和自己的父親一樣教書育人,給祖國培養棟梁之才,然后再問學生為了完成目標,自己應該要做些什么和自己的規劃。接著,教師根據學生的描述展開有針對性的教學,讓學生明白自己在朝著目標走的過程中,不管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都可以作為自己的經驗之談。因此,教師可以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根據學生的日常生活展開情境教學,提升學生把自己所學的知識應用在生活中的頻率和效率,樹立正確的“三觀”。
三、在課堂中設計問題情境
研究表明,教師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給學生創設出良好的問題情境能最大化激發學生的潛能,還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個人修養。所以,教師應該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主動根據教材內容設計問題情境,讓學生明白自己是教育課堂的主體,進而有效地讓學生可以全方位地發展。
如在教學“我們不亂扔”時,教師在課堂之前給學生提出疑問,如:為什么不應該亂扔垃圾呢,亂扔垃圾可能會導致什么樣的后果呢,假如學生在路上遇見了垃圾,應該怎么辦呢。接著,教師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思考這些問題,讓學生可以根據本節課的知識和學生已經掌握了的內容去解決這些問題。之后,教師給學生仔細講述了垃圾的危害和影響,對學生回答亂扔垃圾可能會造成什么樣的后果這一問題的答案進行補充,讓學生明白“保護環境,從我做起”的道理,以及學生在看見地上的垃圾時應該撿起來扔到垃圾桶里的意識。在課堂快要結束時,教師還能給學生布置有關課題的作業讓學生完成,以加深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的領悟。因此,教師應該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創設問題情境,發揮學生課堂的主體地位,有效提升學生的道德修養。
教師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應該合理創設情境,不管是依據課本中的知識還是根據學生的日常生活,更甚至是設計問題情境的模式都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個人素養,讓課堂更加有質量和效率。
參考文獻:
[1]韓寶春.如何運用情境教學提高小學思想品德教學有效性[J].散文百家,2016(6):1611.
[2]蔣宏偉.借助情境創設,提高小學生道德與法治教育效果[J].好家長,201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