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陳紅兵(1971-),男,漢族,湖北武漢人。主要研究方向:跨境電商、國際經濟與貿易研究。
基金項目:本論文是教育部2019年第一批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的階段性成果,項目名稱:跨境電商實訓基地建設(項目編號:98ecc866-9ad2-496b-8262-ddd7af5a5971)。
【摘要】 隨著經濟環境與外貿形勢的變化,大宗的國際貿易變得困難,跨境電商的貿易方式興起。由于跨境電商的專業國家剛批準成立,教學方式及內容都處于摸索階段,人才培養如何適應企業需求是個難題。本文從當前企業實際需求出發,探索校企合作形式下的跨境電商人才培養方式,期望提高畢業生的專業素質和工作能力。
【關鍵詞】 跨境電商 民辦高校 人才培養 校企合作
外貿在我國經濟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近年來,由于中美的貿易摩擦和歐美經濟不景氣,傳統的大宗商品貿易受到一定程度的阻滯,相反跨境電子商務成為外貿的重要渠道,帶動了我國外貿的持續發展。由于跨境電商專業國家剛批準成立,教學內容與培養模式均處于探索階段,人才培養如何適應企業需求是個難題,這與目前跨境電商企業遇到的巨大用工缺口形成了矛盾。
一、建設跨境電商實習實訓基地的意義
(一)有利于外貿復合型人才的培養
我校由于跨境電商專業尚未成立,目前在管理學院、經濟學院、外國語學院均開設有跨境電商方向。該方向的學生培養都是基于一定的專業基礎上增加跨境電商相關專業課程的學習,目標是培養具有本專業理論與實踐知識又懂跨境電商操作的復合型人才。例如,經濟學院是國貿經濟與貿易專業+跨境電商方向;管理學院是電子商務專業+跨境電商方向;外國語學院是外貿英語專業+跨境電商方向。
(二)有利于加強跨境電商課程建設
由于跨境電商正式成為教育部批準的專業不久,規范性教學有待完善。跨境電商的實習實訓基地建設,通過校企合作及企業的職業導師培訓,能夠完善學校的課程不足,幫助專任教師認識人才培養方案的不足并加以完善。
(三)有利于實現校企人才的“無縫對接”
任何課程的教學內容都有不同于企業實際需求的地方,理論與實踐存在脫節,更不論成立專業不久的跨境電商。由于大學教師鮮有實際的跨境電商工作經驗,對各種電商平臺實際操作不熟悉,行業規范不了解,更多教學是理論的,不能滿足企業的需求。通過該實習實訓基地建設,類似他拍檔科技公司的企業導師的職業培訓及其推薦的企業實習,可以彌補學校授課內容的不足,滿足開展跨境電商業務的企業對人才的素質要求。
(四)有利于雙師型教師的培養
跨境電商由于專業的發展時間不長,教師基本都是摸索、學習中成長,理論課程相對容易理解,實踐操作部分卻是缺乏感性認識,授課也就心中沒底。因此,每年有很多跨境電商專業的授課老師參加全國的師資培訓,但由于時間過于短暫,收效甚微。而通過校企合作的跨境電商實習實訓基地2到3個月的磨練,基本也能掌握操作技能,授課也能做到心中有數。
二、民辦高校跨境電商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對實習實訓軟硬件投入不足
民辦高校普遍存在對教學軟硬件投入不足的問題,尤其是跨境電商專業成立不久,教學軟硬件等方面更顯不足。缺乏實訓室、教學軟件,跨境電商這門實操技能極強的課程在實踐部分就無法開展,只能是“就事論事”了。
(二)缺乏具有實操經驗的“雙師型”教師或企業導師
由于跨境電商對實操技能要求較高,涉及到平臺操作、文案寫作、攝影設計、網絡營銷等多方面技能,教師如果沒有該行業的從業經驗并有多年的工作經驗及專業技能的積累,教授該課程的難度較大。
(三)校企合作單位數量不足
畢業生的專業實習最大的難題是難以找到相關的專業實習單位,更不用說跨境電商企業。由于當今的跨境電商或外貿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更多是補充的方式,不會大量招收實習生或新員工,因此,為專業對口的大量畢業生找相關的外貿單位或跨境電商企業就存在一定的困難。
(四)缺乏有效的實習實訓管理
目前,畢業生在跨境電商企業的實習實訓大部分是企業的新進應聘員工在試用期的工作。一般企業會將他們分配到不同的平臺操作小組,由指定人員帶領他們工作學習。一方面,由于企業不會考慮應屆畢業生適應企業文化的過程,采用“一視同仁”的態度對待這些新進實習生及社會應聘的有經驗員工,必然導致實習生轉正并留在企業的比率不高。
三、建設跨境電商實習實訓基地的措施
(一)引入企業項目實習實訓
目前,比較常見的實習實訓開展一是在校內的實訓,即在實驗室使用跨境電商教學軟件進行實訓;二是在校外的實訓,即以實習生身份進入企業進行實習,按照試用期員工的模式進行學習和工作。但是,這兩種方式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前者是實操的真實性有所欠缺,后者是學生適應性差的話難以達到較好的學習效果。那么如何解決這個難題?可以考慮將某一店鋪及相關賬號交給學校老師負責,企業派人予以指導,具體操作在學校工作室完成。這樣一方面可以減少企業的運營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以達到滿足教學的目的。
(二)學校加大跨境電商項目軟硬件投入
由于跨境電商的實訓是需要在配置電腦、網絡平臺和教學軟件的環境下進行,因此必須要有相關的投入來滿足相關的教學工作開展。由于軟件的購買費用較高,為減輕學校負擔,可以考慮先滿足硬件投入要求,再采用引入項目的方法開展“實戰”式的實訓,這樣同樣能夠達到教學目標。
(三)加強雙師型教師的培養
跨境電商行業目前較為缺乏懂運營的人員,其對實操的要求較高。但與之相反的是學校缺乏具有企業實踐經驗的授課教師。因此,給予老師一定的經費扶持,支持教師利用業余時間或假期到企業輪崗,是培養雙師型教師比較不錯的方法。另外,鼓勵教師參加相關的跨境電商專業培訓也能夠在短期內獲得一定的教學能力提高。
(四)扶持學生的跨境電商創業項目
跨境電商盡管是對外貿易,但實質上同淘寶網店經營是一致的,均是網上營銷。因此,跨境電商是比較容易成為一種學生創業的方式,如同學生在網上開店創業一樣。目前,很多學校都有設有創業孵化基地并有資金支持等來鼓勵學生的創新創業。
四、跨境電商的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思路與實踐
(一)完善相關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
當前世界經濟受美國貿易保護主義及疫情的影響陷入較為持久的停滯,國際貿易受到一定沖擊。而跨境電商由于互聯網技術的推動與疫情下的需求擴大得到迅猛的發展,但受制于人才培養的瓶頸,行業人才缺口較大。目前,很多學校沒有跨境電商專業,也缺乏相關的教師,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也存在困難。而跨境電商的校企共建實訓基地通過將企業引入校園,可使我們近距離觀察、學習相關知識,在培養師資同時借力企業擬定本校的跨境電商專業(或方向)人才培養方案,邁出專業建設與申報的重要一步。
(二)提升職業技能、彌補學歷教育不足
即便是成功申報跨境電商專業的本科院校學校,大多受制于較為僵化的用人機制,無法將企業沒有碩士或博士學歷但擁有較高跨境電商運營或操作技能的企業導師引入學校,導致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培養的學生無法與企業需求實現“無縫對接”。而對于民辦院校,學生的職業定位應當是介于“藍領”與“金領”之間的“灰領”-既要懂管理理論,也要會實際操作,而后者需要企業的導師引領與教授才能做好。
(三)打造基于校企共建的學生創業孵化基地
目前,很多高校培養學生創新創業的方式是開設相關課程或指導學生參加創新創業競賽,這種培養模式的問題是“紙上談兵”,成功的案例比例太小。而跨境電商的校企共建項目,通過將企業真實項目引入,企業導師一邊教學生操作技能一邊開展業務,幫助學生真正的開始在網上“賺錢”,其影響遠遠大于開設理論課程能達到的目標。通過真實項目培養出來的“賺錢能手”出于利益最大化目的,他們自然愿意利用學生創業孵化基地的優越條件開始創業致富。
結語
時代發展和互聯網科技進步使得國際貿易方式發生了“技術革命”,企業因利益驅動紛紛采用跨境電商模式出口,但教學的規范性和嚴謹性導致該專業及課程的滯后,從而產生人才缺口。民辦高校應當充分利用其辦學的靈活性,抓住市場契機,通過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方式開展跨境電商外貿人才培養,一方面完善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不足,另一方面更好服務社會,達到培養復合應用型人才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尚明霞.中俄跨境電商發展現狀及高校前置式實習實訓研究 [J], 中國民商,2018(6):27-28.
[2]蔣建華. 校企合作跨境電商人才培養實踐探討[J],商場現代化,2021(02):26-28。
[3]王永等. 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公路類專業實習基地建設研究[J],人力資源管理,2015(4):141-143.
[4]王婷婷. 產學研協同視角下跨境電子商務人才培養研究[J],淮南職業技術學院院報,2019,19(3)
[5]馬述忠、陳奧杰.跨境電商:B2B抑或B2C-基于銷售渠道視角[J],國際貿易問題,2017(3):7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