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雅馨 趙濤
摘要:課程思政是新時代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必經之路,加強思政能夠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使美育工作更加有效地進行。本文以打擊樂通識課程為例,探究美育視野下課程思政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 :通識美育,打擊樂,課程思政
近年來,藝術教育領域討論頗多的一個話題便是“美育”。什么是“美育”,如何開展“美育”,成為了藝術教育者們不斷探索的問題。中央在2020年10月15日出臺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指出“美育教育對于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學生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有獨特功能”。由此可見,“美育”對于新時代高校教育之重要性。而通識音樂藝術教育的本質在于培養學生的多元思維能力和藝術人文素養,因此在高校開展音樂藝術類通識課程來進行美育,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與音樂審美素養。打擊樂作為世界民族代表性樂器之一,在全球的推廣普及度極高,將其引進為高校通識課程,能夠進一步推動高校美育工作的開展。
一、高校通識音樂類課程發展現狀
通識教育是以培養通才為目的的一種非專業性質的通才教育,其本質在于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現階段高校通識音樂類課程在實踐的過程中,卻面臨著許多問題。
1.教育教學模式陳舊,缺乏實操性。音樂類課程專業性較高,無論是器樂或是聲樂等都對音樂素養基礎有著一定的要求,因此在開設音樂通識課程時,極易將教學重點放在鑒賞或是理論方面,缺乏實操性,無法讓學生真正親身體會到音樂的魅力。
2.學生音樂審美力低。對于通識課程來說,學生的受眾面廣,甚至可能存在從未接觸過音樂的學生,因此在通識教育的過程中教學難度較大。純理論教學或是純實踐教學似乎都很難在短時間內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力和藝術鑒賞能力。
3.思政融入薄弱。2017年教育部提出“課程思政”這一教學理念,倡導美育類通識課程應注重思政工作的融入,公共藝術課程也成為了普通高校藝術教育工作的中心環節。而音樂類課程一直以來都處于易被忽略的情況,就目前我國高校開設音樂類通識課程的現狀來看,雖有許多高校開設了音樂類課程,但多局限于形式,以藝術鑒賞或是簡單的音樂欣賞為主,難以實現真正的美育功能,課程思政的融入更是少之又少,即使涉及思政,也多是較為生硬、刻意地貼合主題,難以激發學生興趣。
二、打擊樂通識課程與課程思政融合意義
20世紀后期有一位音樂界權威人士曾說過“21世紀將是打擊樂的時代”,的確如此。打擊樂器涵蓋范圍甚廣,可開發利用的內容非常多,相較于其他樂器種類如鋼琴、管弦類、彈撥類樂器發展至今所形成的固有形式,打擊樂的發展空間仍然很大,加之近年來對打擊樂市場的不斷開發,使其更為人熟知。
1.融入當下審美潮流。打擊樂具有時代性。19世紀,西洋打擊樂傳入中國,在特定的歷史時期享有優勢發展的地位,甚至很多人對打擊樂的第一印象就是架子鼓。西洋打擊樂的傳入使打擊樂一度成為家喻戶曉的樂器,不少年輕人紛紛加入學習架子鼓的熱潮之中。開設打擊樂通識課程,能夠從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興趣。
2.培養學生審美習慣,提高學生審美力。打擊樂具有傳播性。相較于其他樂器種類,打擊樂極易給人帶來積極、正面的情緒,慷慨激昂的鼓聲能夠傳遞給學生積極向上的音樂審美,培養學生樂觀進取的品質。在學習欣賞打擊樂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將音樂審美習慣融入到生活中,不斷提高音樂審美能力,有助于完善品格,提升學生創造力,成為創新型人才。
3.民族打擊樂的融入,了解傳統音樂文化。打擊樂具有民族性。我國傳統民族打擊樂擁有著上千年的歷史,自遠古時期,鼓類就成為人們生活、祭祀、戰爭等必不可少的樂器。鼓的語言訴說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發展,見證著中華兒女傳承千年的文化自信。學習民族打擊樂,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將其傳承下去,從思政的角度讓學生發現音樂之美。
4.加強校園文化建設,豐富學生課余生活。藝術教育作為我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素質教育、立德樹人的使命。近年來,隨著打擊樂藝術市場的不斷開發,大量藝術作品與藝術人才的出現,為打擊樂藝術的普及增磚添瓦,全國各地高校紛紛涌現出學生自發社團、通識類課程等多種方式的打擊樂學習熱潮,為校園文化建設增添濃墨重彩的一筆。
三、打擊樂通識課程思政建設維度分析
“美育“是一種審美方法、審美意識、審美經驗、審美能力培養和提升的國民通識教育。無論是人的全面發展,還是社會的全面進步,美育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美育擔負著審美育人、立德樹人的職責,通識美育可以塑造學生人格,起到教化思維、教化素養、教化品格的作用。結合實際操作過程中的經驗與案例分析,筆者提供三個維度解析打擊樂通識課程思政的切入點。
1.通才培育模式,構建美育課堂。為了更好地提升當代大學生的藝術修養及品格,提升素質教育質量,高校有必要通過通識美育教育培養學生健全人格和審美情趣,實現通才培育。不以純粹的專業教學要求為標準,以培養通才為目標,以提升學生音樂素養為基礎,在教學環節中,注重鑒賞與實操的結合。教師首先需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選擇難易適中的、有思政意義的作品進行賞析,引導學生感受音樂美,學會用美的方式欣賞音樂,在思想上培育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其次加入實際演奏環節,讓學生能夠親身體驗打擊樂器的演奏方法與演奏效果,在實踐中感受打擊樂的魅力,進而提升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傳統的講解與欣賞已無法滿足學生的求知欲,音樂作為五感并重的藝術,只靠聽覺和視覺是難以激發觀者的直觀的審美體驗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創新教學模式,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大膽創新,盡可能減少音樂理論知識枯燥的灌輸,而可以通過排演打擊樂合奏、獨奏曲目的形式讓學生產生對打擊樂學習的興趣,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
2.提高教師思政意識,充分發揮價值引領作用。高校思政工作不只是專職思政教師的責任,更是每一位高校教師的義務。課堂教學是高校思政工作最好的平臺,作為教授打擊樂通識課程的教師更應充分發揮課堂教學這一主陣地,弘揚中華優秀傳統音樂文化,培育學生音樂審美素養。教師應主動接受高等教育政治理論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質;開展磨課、聽課等活動,向有經驗的老教師及走在思政前沿的優秀教師請教;要避免硬植入思政,在不影響自身的課程目標與課程內容的前提下,注重自然、有效的思政教育;培育正確教育觀,發揮教師的榜樣作用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在打擊樂通識課程設計中,融入民族打擊樂元素,自覺繼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高文化自信。
3.拓寬思政視野,實現多元思政教育模式。打擊樂通識課程的課程目標在于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將打擊樂表演與鑒賞的專業知識與思政內容深度融合,不斷實現多元教育模式融合的可行性。例如曲目的選擇,可采用我國優秀傳統曲目《龍騰虎躍》,亦或是現代曲風濃厚的《中國龍》,也可以是民間傳統曲目《錦雞出山》等,在培養學生演奏與欣賞打擊樂作品的能力的同時,還能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和藝術表現力,激發學生對民族打擊樂濃厚的興趣,同時提醒學生作為中華兒女,時刻厚植愛國情懷,充分發揮打擊樂同時課程的教化作用。
打擊樂通識課程屬于美育的范疇,將美育與思政相融合,能夠充分發揮價值引領與價值傳導的作用,能夠更好的提升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素養及藝術人文素養。因此在美育視野下開展通識課程思政模式探究是迫在眉睫的。
基金項目: 2020年度山東省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山東省普通應用型高校美育類通識課程體系研究》(20SJG007);2020年度山東省藝術教育專項課題《高校通識美育教育與思政教育融合研究》 (ZY20201405)
參考文獻:
[1]孫佳茵.高校音樂表演課的“課程思政”路徑探索與實踐[J].大眾文藝,2021(03):187-188.
[2]陳旭東.通識音樂教育在高校創新人才培養中運用分析[J].知識文庫,2021(03):9-10.
[3]吳戈.對美感教育與藝術教育的思考[J].藝術教育,2021(01):7-9.
[4]林明.以通識教育為核心的高校美育課程建設的對策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0(22):140-141.
[5]于宛冬.美育視野下音樂通識教育課程體系構建研究[J].黃河之聲,2020(18):72-73.
(作者簡介:趙雅馨,碩士,山東管理學院藝術學院助教,研究方向:打擊樂表演藝術研究、藝術管理;趙濤,碩士研究生,山東管理學院藝術學院教授,研究方向:音樂與舞蹈學、音樂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