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敏男
內容摘要:隨著素質教育與終身教育的關注度不斷提高,培養學科核心素養成為了當下重要的教育目標之一。文言文作為語文學科教學的重難點,對培養和提升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因此,要正確理解并運用“一體四面”的文言文教學方法,建構科學而有活力的語文教學情境,促進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
關鍵詞:核心素養 “一體四面” 文言文教學方法
文言文作為傳統文化的精華部分,對促進初高中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有著積極而又關鍵的作用。因此,對文言文教學方法地探究始終是初高中教師以及學科專家所關注的重點。我國內陸的第一位課程與教學論博士王榮生教授在其著作《文言文教學教什么》中提出“一體四面”的文言文教學方法,“四面”是由“文言、文章、文學、文化”構成,“一體”是指文言文教學要從整篇文章下手,不能將這四個方面割裂開來,從整體上把握文言文的內涵與實質。這一教學方法被廣泛關注并應用于實際文言教學情境中,使一線教師更加明確文言文的教法,也促進了學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可見,“一體四面”的文言文教學法在語文教學中具有著至關重要的地位,對提升初高中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產生關鍵影響。在中學語文課堂中,如何正確運用“一體四面”的文言文教學方法,具體實施策略如下。
一.夯實文言基礎
文言文具有特殊的語言現象,其特殊是相比于現代漢語而言的,主要體現在詞匯和語法兩個方面。掌握“文言”知識是學好文言文的關鍵所在,在“文言”的基礎上才能探究“文章”功能、品味“文學”藝術、把握“文化”內涵。文人墨客在創作過程中對于語言的不斷錘煉和推敲使得文言文能夠千古流傳,成為中華文化的精華。因此,教師應積極發揮主導作用,最大程度激發學生對于文言知識學習的興趣。教師帶領學生分析句子結構、歸納總結詞類活用等文言現象,培養學生靈活運用特殊句式的能力,從而提高中學生對于文言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翻譯不是學習文言知識的全部,對于教材中已經例舉出的字詞注釋,教師可以將其作為課前預習作業,使學生對文章有初步的掌握和了解。以部編版八年級下冊中的《桃花源記》為例,如“落英繽紛、阡陌交通、黃發垂髫”等已經展現在學生眼前的注釋,在課堂中,教師不必占用太多時間去講解,而對于注釋中沒有出現的“緣、窮”等字教師應向學生做適當的解釋。除此之外,判斷句、省略句等特殊句式也是文言文學習的重難點,如“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作為典型的判斷句式,教師可以以此為例向學生講解文言文中“也”的作用,使學生能夠在以后的文言文學習中準確地掌握判斷句式。對于省略句,教師在講解過程中必須格外注意,《桃花源記》中出現大量的省略句,如“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其中將“小口仿佛若有光”中的“小口”省略掉了,此時教師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讓學生將缺少的句子成分補充完整,加深學生的理解和認識。
通過文言文閱讀不斷積累文言知識,夯實文言基礎,引導學生學會歸納總結,最終實現舉一反三,促進中學生語言的建構與運用。
二.探究文章功能
“一體四面”中所提到的文章,是指文言文的功能,實質上就是明確它所言之志、所載之道。文言文本身注重簡潔精煉,基于此,教師應更加關注問題的設置與發掘,應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促進學生思維的跳躍。在語文核心素養的指導下,文言文教學不再僅僅關注于文言知識的學習與積累,同時更加關注于學生探究文言文所傳遞的情感與思想的能力。因此,教師應結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來設置相應問題,創設一個能夠吸引學生、激發學生探究興趣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對文言文的言志載道功能進行分析和把握。
以《蘭亭集序》這篇文言文為例,《蘭亭集序》作為具有極高藝術價值的書法作品,其中所蘊含的言志載道功能極為豐富,如教師可以根據三個表現感情的字:“樂”、“悲”、“痛”來設置問題。在學生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作者會有這樣的情感變化,通過小組討論、合作探究問題的方式來學習本篇文章的所言之志、所載之道,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從而優化并提升學生的文言文理解能力。在把握整篇文章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了解作者心理變化的思維脈絡。
同時教師也應該重視文言文之間的比較,在比較的過程中使初高中學生的思維得到發展與提升。將《蘭亭集序》與《赤壁賦》作比較,從中我們能夠很清楚地看到兩文在開篇都發出了關于時光流逝的慨嘆。不同之處在于王羲之所抒發的是時光流逝、人生短暫的感嘆,而蘇軾表達的是人生苦短要及時行樂的一種豁達人生觀。通過對兩篇文言文進行比較與分析,中學生能夠對兩篇作品有更加清晰的認識和理解,辨析文章的思維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三.品味文學藝術
“文學”是以“文言”知識為基礎的一種文言文表現形式,主要包括文章中的煉字煉句藝術和謀篇布局藝術兩個方面。審美鑒賞與創造能力對于學生身心發展的各個方面都起到了不可小覷的作用,而初高中文言文教學,則有助于從知情意行等方面培養學生的全面發展,這不僅是對語文課程標準的踐行,也順應了現代化教育潮流。因此,在文言文教學過程中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文言文鑒賞能力。在鑒賞中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審美素養。
以《滕王閣序》這篇文言文教學為例,《滕王閣序》與其他駢體文最大的區別在于表達方式的不同。作者王勃對這篇文章進行了散文化的處理,押韻工整的語言風格以及字斟句酌的細膩表達都成為這篇文章的一大特色。因此,教師對于這篇文言文的處理需要格外注意。《滕王閣序》在音律方面的表現極為突出,可以通過誦讀法,帶領學生走進王勃所處的恢弘山景之中,使學生能夠身臨其境,感悟滕王閣的雄壯氣勢。對于滕王閣及其周圍景色王勃也進行了著重描寫,用詞較為絢麗豐富,同時采用了比擬、夸張等修辭手法。將一座氣勢宏偉的滕王閣展現在學生眼前。教師應把握作者的用詞用句,在字詞句的分析中掌握修辭手法的理解與運用,體會作者的情感態度,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一句為例,教師通過誦讀與講解,使學生更加深刻理解王勃所描繪的寧靜致遠之景,進而品味文章之美,提升中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
而對于《師說》、《勸學》等思想性較強的文言文,教師應更加關注它們的審美教育價值,激發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興趣,促進審美能力的發展。無論是東晉的陶淵明在《歸去來兮辭》中表現的恬淡閑適,還是蘇軾在《念奴嬌 赤壁懷古》中表現的豪邁奔放,這些情感都需要教師和學生細細品味。根據情感的變化,誦讀的節奏也隨之做出相應的調整,抑揚頓挫、時緩時急,通過分析作者的用詞煉句把握文言文的意境和氣勢,使中學生在誦讀過程中感受到文言文的韻律之美,從而提升審美與創造能力。
四.把握文化內涵
中國作為一個擁有五千多年歷史文化的國家,其思想文化底蘊極為豐厚。文言文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始終肩負著傳承文化的歷史使命,無論是在初中或高中階段,文言文的學習始終是教師與學生關注的重點和難點。基于對文言知識的學習以及對文章功能和文學藝術的理解,最為本質的是要使學生在學習文言文過程中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領悟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與內涵。學習文言文,最終的目的是為了進行文化的反思與傳承。
教師在講授文言文過程中應幫助中學生理清文道。吟誦是我們學習經典文化作品最為有效的方法,例如在《岳陽樓記》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先采取泛讀法,指導學生聲情并茂地朗讀文章,使學生讀出文章的情感和氣勢,初步感悟作者所表達出的家國情懷以及豁達胸襟。其次,帶領學生進行細讀,分析《岳陽樓記》這篇文章的主旨和寫作技巧,教師可從景物描寫方面入手,在誦讀中深刻體會到范仲淹寓情于景的情懷。同時,教師也可以采用討論法,創設合理的問題情境,將學生編排成小組進行問題探究與討論,感悟范仲淹心中愛國為民的政治抱負和理想。最后教師要帶領學生反復誦讀這篇文章,加深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理解和感悟,從而引發作者與學生之間的情感的共鳴,增強中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感和責任感。
總之,文言文教學不能只偏重于一個方面,“文言、文章、文學、文化”四個方面是相互作用、相互聯系的,從整體上把握“一體四面”的文言文教學方法,建構充滿活力與興趣的文言課堂,培養當代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培養出能表達、能思考、能鑒賞、能傳承、能創新的現代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這也充分體現了當代教育發展立德樹人的目標,符合教育現代化發展需要。
參考文獻
[1]王榮生.文言文教學教什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2]溫儒敏.“部編本”初中語文教材使用的幾點建議[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17.
[3]溫儒敏.教育部審定義務教育語文教科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4]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
[5]董小敏.“一體四面”在高中文言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西寧:青海師范大學,2017.
[6]左延慧.基于語文核心素養建構高中文言文教學高效課堂[J].貴州師范學院學報,2017.
[7]張東鋒.基于語文核心素養開展高中文言文教學高效課堂[J].課程教育研究,2017.
[8]戴艷霞.初中文言文教學的現狀與對策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14.
[9]邊艷玲.淺談初中語文教學中有效融入優秀傳統文化的途徑[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
(作者單位:牡丹江師范學院文學院;本文指導教師:朱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