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松
摘要:隨著課程改革步伐的日益加快,“提升綜合能力”成為校本課程的發展趨勢。本論文從課程整合的理念出發,系統闡述了以立體紙工為主的學科整合類校本課程《立體紙模型設計與制作》的研發過程。在運用多門國家課程內容、新教學方法和社會資源的前提下,對校本課程的教材進行了全面改善。通過教材的完善,幫助學生提升綜合能力。
關鍵詞:課程整合、校本課程、綜合能力
隨著時代發展,社會對人的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學生需要學會綜合運用多學科的知識和技能,才能適應未來的社會。
一、問題的提出
《立體紙模型設計與制作》是在學校課程改革理念指導下研發的立體紙工校本課程。課程建構的具體做法是,以學生學習的數學知識為基礎,把制作需要的相關學科的相關知識融入制作過程。
最初,立體紙模型應用于數學立體幾何學習中,不僅能通過學生自己設計、自己制作,用實物驗證自己的空間想象圖形的正確性,在動手學習中提高了對數學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加強了數學學習的興趣;還能對空間思維能力的培養和創新、創造能力的提高有巨大的幫助。在這種有立體紙模型參與的教學實踐活動過程中,學生的動手能力、設計能力和空間思維能力等都能夠得到全面提高。
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把《立體紙模型設計與制作》作為開展多學科聯動的校本課程必須澄清下列問題:如何利用紙模型創作提升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如何將立體幾何與藝術建立聯系?如何運用多種感覺器官創作紙模型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
二、解決問題的過程與方法
(一)理論基礎
小學低年級學生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體的、可以直接感知的,而中高年級小學生則能掌握一些抽象概念,能運用概念、判斷、推理進行思考。
在整個小學時期,兒童的抽象邏輯思維水平不斷提高,思維中抽象的成分日漸增多,但在不同的學科、不同的教學內容中表現出不平衡性。
小學低年級學生尚不能自覺地調節、控制自己的思維過程。中、高年級小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對自己的思維過程進行反省和監控的能力有了提高,能說出自己創作時的想法,思維的自覺性有了發展。
學生在學習中應以觀察、感受、體驗、表現等學習方法,強調學生體驗,強調在學習中需要學生自己用各種感官、用身體去親身體驗、感悟,在體驗中使學生認知。
(二)建構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學習框架
紙是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四大發明之一,紙的發明也促進了文化的傳播與發展。校本課程《立體紙模型設計與制作》是幫助學生的全面發展:加深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和民族藝術的理解;為創造多元化的評價,敢于讓學生創新。
(三)創設符合學生興趣的學習情景
學科整合是通過不同學科內容的有機組合,把知識與思維、理論與實際、感性與理性辯證統一起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知不覺地、有機地掌握不同的知識,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三、主要內容
(一)形成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具體目標
了解中國紙文化和紙藝術的歷史、現狀和未來的發展。引導學生利用博物館資源進行研學活動。幫助學生將不同學科、學段的知識、技能綜合運用,提升空間思維能力和藝術素養。
(二)形成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載體
教材和學具是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工具。教材的編寫和學具的研發主要遵循兩條線索展開,一是知識線索,突出文化主線,內容選取貼近學生生活的主題,圍繞衣食住行、藝術審美、文化遺產、資源環境、國防科技等綜合知識展開。二是能力線索,在一定情境的實踐活動中,促進學區全面發展。據此,有以下特點:
教學內容載體綜合:融合數學(立體幾何)、美術(造型設計)、勞動技術(紙工技法)等學科的知識和技能,從學生興趣出發,打破了學科之間的界限,建立學科之間的聯系,綜合運用技能。紙模型創作與生活緊密結合。以博物館作為課外教學資源,補充、拓展原有的教學內容,進行課外探究學習。
教材中的紙文化——主要說明紙文化的歷史、分類、發展,以及文化的傳承性、融合性。學具中的紙藝術——主要為學生提高各種紙模型工藝品的原始形態,可啟發學生的創造力和邏輯思維,更可促進手腦的協調。
教材具有可讀性強、人文色彩濃厚的優點,使學生通過閱讀和實踐活動,自己獲取信息,形成認識。學具的呈現以實踐活動為主要特征,學生從大量的、廣泛的、豐富的素材中去體驗、去感悟,逐漸形成觀念,而不需要記憶具體知識。
在使用教材時,不受順序和學段的限制內容,可自由選擇學習內容。小學低年級學生主要練習立體紙工的制作技法;小學高年級學生初步設計簡單幾何體的平面展開圖,建立復雜幾何體平面與立體的聯系。初中、高中學生學到相應的幾何知識后,可以自行設計、繪制模型的平面展開圖。
教材不僅可以在學校課堂教學中使用,也可以用于學生社團和博物館研學活動,也可以作為家庭指導孩子制作、成人興趣創作,具有實用性和易操作性。
立體紙模型給學生提供了創造的平臺,在提升動手能力的同時更鼓勵學生踴躍思考、敢于創新。學生作品的評價改變了以往的唯一性,采用“計算準確、繪圖精準、想法獨特、涂裝美觀、做工精細、介紹詳細”等多維度評價。
四、創新點與反思
(一) 創新點
根據學生的需求和課程改革的要求,創建立體紙工教學目標及目標體系,使立體紙工和數學、美術、勞動技術等課程的結合,成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課程將中國傳統文化與學校的辦學理念相結合, 落實了素質教育核心理念和能力培養目標。
借助北京市的博物館資源開展研學活動,學生在實踐與情境中探索,設計立體可視化紙模型,發展空間思維能力,促進數學思維的發展,同時提升藝術素養和創新能力。
(二)反思
“互聯網+”是新時代的互聯網與傳統教學融合發展的新形態、新業態,是知識社會下的互聯網的發展新常態。校本課程《立體紙模型設計與制作》利用微信公眾號定期發布新的內容,使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展開師生交流、生生交流,提高了課外教學的時效性。使學生的學習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更具有時代氣息、更貼近生活,使課程“活”起來,從而有效的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