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蕾


摘要: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指出英語課程的總體設計思路是以科學發展觀和先進的外語課程理念為指導,立足國情,綜合考慮我國英語教育的發展現狀,從義務教育階段起,建立一個以學生發展為本、系統而持續漸進的英語課程體系。這一課程體系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為目標,從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五個方面設計課程總目標和分級目標。這五個方面相輔相成,使英語課程既重視培養學生的語言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也注重優化學習過程,引導學生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和一定的文化意識,培養積極向上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教育戲劇(Drama in Education)這種教學模式就是培養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最好的的載體之一;但現狀是小學英語教師們常常覺得有心無力,總會擔心無法保障在常態課上完成英語戲劇教學的實質性任務。為了讓理論落地,我校小學校區進行了專項課題研究,研究小組由來自六個年級的10位英語教師組成,每個年級2-3個實驗班。經過三年多的努力嘗試,我們發現英語戲劇教學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小學生的英語學習積極性和自信心,并在激發學習興趣的同時提高了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核心素養 英語戲劇教學 ?課堂教學模式 學習興趣 ?課堂教學有效性
外語學界提出英語學科的核心素養概念,即語言能力、思維品質、文化意識和學習能力四個維度。外語教育注重語言學習的過程,強調語言學習的實踐性,主張學生在語境中接觸、體驗和理解真實語言,并在此基礎上學習和運用語言。義務教育階段英語課程強調在語言學習過程中盡可能多地為學生創造在真實語境中運用語言的機會。鼓勵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體驗、實踐、參與、探究和合作等方式,發現語言規律,逐步掌握語言知識和技能,不斷調整情感態度,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發展自主學習能力。
作為一種語言與副語言(聲調、表情、動作等)相結合的特殊文學形式, 戲劇生動地再現了特定文化背景下人們的日常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由于戲劇并非為語言教學的目的而編寫, 因此,它能夠帶給學生便于理解、記憶的真實語言素材和良好的學習、展現機會,使之投入到一個多層面意義的、真實的語言情境之中。
結合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四個緯度與義務教育階段英語課程標準的指導思想來看,
英語戲劇無疑是能凸顯和培養這些能力和品質的最好載體之一。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英語教學資源日益豐富,如何在時代快速前進的步伐下,創設更真實自然的英語語言的實操環境,讓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得到有效的鍛煉與提升,是我校英語組教師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本項目借助小學英語課本劇教學研究,把英語戲劇教育和英語單元整合教學相結合,期許探索出一個具體可行的關于英語戲劇教育的教學實踐模式,具體安排如下圖所示。
通過近三年的不斷調整和改進,關于英文戲劇教育的實驗項目在我校小學校區的推進得到了老師們和家長們的一直認可,并在提升小學生英語學習興趣,自信表達,團隊意識,溝通能力及提高課堂有效性等方面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效。
第一,教育戲劇中的情境更為真實,代入感很強,激發了英語學習的積極性。表演過程中,孩子們更身臨其境地感受人物的語言變化,心理變化等,高年級學生甚至能通過分析人物語言措詞的微妙變化對故事情節的展開與深入驚醒預判。通過表演,共情式地演繹,很多孩子對臺詞語言的理解和精準表達也能達到較高的水平。實驗班的學生對英語課本劇的表演熱情只增不減,甚至到了五六年級,依然對改編課本劇保留著很高的熱情,口語的輸出和讀寫能力都明顯好于非實驗班級。
第二,英語戲劇教育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幫助小學生調節自我認知、激發創意、增強表達交流和溝通的能力。從一年級開始,英語戲劇表演就是以pair-work或者group-work的形式開展的。隨著劇目內容的擴容,語言,情感,肢體動作,歌謠,音效,場景,甚至舞蹈編排都需要更多小伙伴的加入;在與人溝通和合作方面,隨著孩子們年紀的增長,他們的表現也越發亮眼。老師們驚喜地發現英語戲劇表演課上涌現出越來越多有組織能力的孩子,他們會主動協調安排小組成員的分工合作;在欣賞同學采編或表演時,小組成員能做到相互提醒,相互幫襯,不嘲諷、歧視或排擠同伴,合作意識越來越強,團隊榮譽感越來越強。
第三,老師們通過課堂英文戲劇教學實踐,逐步熟悉并熟練運用整合教學理念指導日常教學行為,提高課堂效率。語言學習離不開大量的真實語言輸入,豐富多樣的課程資源對提高英語教學有效性顯得非常重要。參與實驗的老師們能根據課程中不斷變化的教和學的需求,及時更新并提供出更多深受小學生喜愛的、感興趣的、貼近現代生活的英語學習資源;能夠創造性地開發和利用好廣播、電視、電影、書報雜志以及網絡視聽聽素材;并為小學生能夠在具體情境中自然地進行英語語言輸出搭好了很多小臺階。
當然,在三年的項目實驗過程過,我們也有遇到過很多問題:例如,實驗班也有學情的參差不齊,同年級英語戲劇教學的進度無法精準統一,教師講授與學生表演展示的時間分配,自我評價和互評的實際操作和意義等等... 但老師們堅持通過一遍遍的研討,調整教學設計,最終還是能達成統一的認識:我們需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自行去感受語言學習的全過程,盡量給學生們留下足夠的時間去表達,去展示,去表現。當然,堅持下來的實驗班的教學成績也給了老師們吃下了定心丸。因此,在積極轉變教學理念的過程中,老師們仍需做到理念認同為先,創新大膽實踐在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