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秋燕
摘 要:為適應新課程改革的時代要求,在核心素養教學背景下促進高中學生的多趣融合、多元發展是一種創新型的激趣教學模式,教師要注重針對高中語文教學的特點,構建“智趣”課堂,啟迪學生智慧。
關鍵詞:核心素養;高中語文;“智趣”課堂;課堂構建
“智趣”是一種基于人的智能獲得提升后帶來的精神滿足與精神愉悅。“智趣”課堂構建是指讓學生在課堂上能夠有智慧和趣味并存的審美體驗。“智趣”課堂就是教師以課堂為依托啟發學生的智慧,以智激趣,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培養良好的人文素養。
一、語文核心素養的概述
語文核心素養是基于核心素養理論發展的語文教學的相關概念,是語文教學的主要教學目標。教師通過對“語言建構和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和“文化傳承與理解”四種能力的理解,找尋語文教育的真諦,讓學生能夠全面發展,融入語文教學中,從而更好地落實“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促進學生健康發展[1]。
二、核心素養背景下的高中語文“智趣”課堂構建
1.“智趣”導入,吸引學習興趣
課堂導入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如果教師能夠采用形式多樣且豐富的方式導入新知識,能夠增強課堂導入的互動性和實踐性,借助課堂導入來帶領學生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增加學生學習體驗,構建良好的“智趣課堂”[2]。學生通過師生的互動與課堂反饋了解、權衡自己的潛能、資質與特長等個人潛在價值,教師借助課堂導入來增強課堂的趣味性,吸引學生學習的興趣,提升語文教學的效果,幫助學生在愉悅的心理狀態下,增強學生的審美能力、感悟能力。以人教版高一語文必修上冊(2019年版)教材為例,教師將《立在地球邊上放號》與《峨日朵雪峰之側》進行比較閱讀,以“尋找詩中的青春印記”為智趣目標,引導學生以詩歌中的“我”的形象與青春感悟為理趣內容,通過對“歌唱者”與“攀援者”身份的體悟創設審美體驗“趣味”情境,讓學生始終處于審美體驗課堂的主體地位,在集智趣、理趣、情趣等多趣為一體的精神訴求中,感受、體驗和理解文本內容。
2.“智趣”融合,豐富智學形式
“智趣”融合在教學內外有著合理運用的優勢,高中語文課堂落實教育健康文化建設,尊重學生天性,為學生的智趣培養保駕護航;通過組建文學創作社、戲劇演繹社等社團,陶冶學生的性情,培育其人文情懷和審美情趣,讓其深入發展“智趣”。通過解讀紅色革命故事、探究奧運精神等,拓展其思維空間與創新意識,轉化為審美智慧,提升核心素養,從審美體驗出發構建“多趣”語文校本特色課程建設研究,讓學生在高中語文課堂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3.“智趣”互動,引發文本思考
“智趣”課堂的構建建立在師生互動交流基礎之上,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語文智慧的發展,激發學生對知識的思考,教師必須注重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在教學中抓住機會和學生對話交流,借助互動合作性的訓練和學習來驅動學生的語文思維,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綜合發展。用審美的規律去取代刻板的認識的邏輯,以直覺與情感的體驗來取代枯燥的歸納與演繹,把課堂交給學生,例如,在講解《勸學》這篇文章的時候,教師要求在講解之前由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對文本進行自我解讀,完成自主化學習,通過對“荀子”相關背景信息的了解,讀懂《勸學》的淺表語義、熟悉文本的文言知識。到課堂展示階段,以學生分享、師生互動“共學”為主,在學生的小組展示中,教師再對學生進行順勢補充,在“自我”與“他我”中帶領學生展開互動“悟學”交流,保證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為學生構建“智趣”課堂,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再以“我與荀子對話”“我想對荀子說”等形式開展智趣互動,摒棄傳統教學思路中的確定性、邏輯性與連貫性的目標教學模式,讓師生在對話與互動中迸發激情,在國家課程“預設性生成”的傳統教學模式基礎上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創造性,獲得審美感悟。這是新課程的要求,也是課程教學的價值訴求。
綜上所述,“智趣”課堂的構建對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結合語文教學內容,從課堂導入、課堂學習以及教學設計多個方面出發,智趣課堂的構建既能夠保證教學的高質量發展,又能夠構建語文多元形式,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許芳.智趣課堂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文學教育(上),2021(3):100-101.
[2]沈建琴.追尋智趣課堂,推動語文核心能力發展[J].新作文(語文教學研究),2020(12):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