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家庭教育;教養方式;親子溝通
【中圖分類號】G446?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1)59-0104-03
【作者簡介】施英,蘇州大學(江蘇蘇州,215123)教育學院高等教育學專業認知心理學方向博士研究生在讀,家庭教育高級指導師。
“嚴父慈母”“虎媽貓爸”是家庭中常見的教養方式組合:一方唱“紅臉”,扮演慈愛的角色,在管教孩子時給予更多的溫暖和保護,另一方唱“白臉”,對孩子的行為進行規范和懲戒。看起來一寬一嚴、一軟一硬,分工明確,但教育效果并不理想。
案例一:中考前,爸爸被趕出家門
進入九年級,小晴的情緒變得越來越煩躁不安,她忍不住向媽媽哭訴:“我不想看到爸爸,一看到他我就緊張、焦慮,無法學習。”媽媽感到很心疼,她非常理解女兒的處境,多年來爸爸采用高壓政策對她進行管教,對成績起伏格外關注,每天除了盯作業,還會根據女兒的情況進行額外的強化訓練。每當聽到書房里傳來爸爸的訓斥聲,媽媽的心里就不是滋味,但爸爸說:“都像你這樣唱‘紅臉,孩子能學好嗎?現在不努力沖刺,等到被淘汰出局時后悔就來不及了!”為了顧全大局,維持家庭的穩定,媽媽常在父女二人之間做“中間人”,一方面安慰受傷的女兒,說她多年來也一樣忍受著爸爸的壞脾氣;另一方面勸爸爸不要太著急以免傷了身體,但父女關系越調和越僵化。媽媽小心翼翼地跟爸爸提了女兒的訴求,勸爸爸搬回爺爺奶奶家住一段時間,先穩定女兒的情緒,不要影響她最后一年的學習,爸爸無奈只好答應。之后,松懈的學習態度導致小晴學習成績下降,她抱怨媽媽對她不夠嚴格,講題沒有爸爸講得清楚透徹,但又不想讓爸爸回來,害怕回到有壓力的學習狀態中。媽媽內心充滿了擔憂,女兒成績下滑,夫妻關系更是岌岌可危。
案例二:“隱形”的爸爸
疫情之后,小賢就沒能和同班同學一起復學,一向以兒子學習成績為驕傲的媽媽一籌莫展。在家庭教育中,媽媽是典型的“白臉”,高標準、嚴要求,說一不二。爸爸主張“健康快樂第一位,成績差不多就行了”的教育理念,看不慣媽媽對兒子的“摧殘”,常常忍不住站出來為兒子打抱不平。有一次,媽媽在檢查作業時動手扇了兒子一耳光,爸爸沖上去用身體護住兒子:“你再敢動兒子一根手指,我就跟你拼命!”然后轉向兒子安慰道:“別怕,爸爸保護你。”但兒子木然地看著爸爸,默默地回到書桌前,對媽媽說:“媽媽,對不起,我錯了,我重新做。”從此以后,爸爸成了“隱形人”,與家庭若即若離,他不知道該扮演怎樣的角色,沒有地位,沒有話語權,眼看著兒子對媽媽的威嚴逆來順受,心焦又無奈。如今兒子不上學了,媽媽責怪爸爸:“就是你跟我唱反調,兒子才敢這樣。你不是要唱‘紅臉嗎,那你來管啊!”爸爸試圖靠近兒子,溫暖他的內心,但兒子毫不客氣地讓他“滾開”。
以上兩個案例中,小晴爸爸唱“白臉”,認真負責,對孩子的學習嚴格要求,卻被趕出了家門;小賢爸爸唱“紅臉”,心態平和,理解寬容,為保護孩子挺身而出,卻沒能打動孩子的心。唱“紅臉”的小晴媽媽和唱“白臉”的小賢媽媽同時感受到了教育失控,這是什么原因呢?
一、“紅臉”“白臉”教養有風險
1.影響夫妻關系。
“紅臉”“白臉”不僅反映了父母雙方在教育觀念上的不一致,更反映出夫妻之間家庭地位的不對等以及未被解決的矛盾沖突。案例一中的小晴媽媽和案例二中的小賢爸爸是家庭中的“紅臉”,他們對孩子更有同理心,不忍心看到孩子受苦受累,這恰恰是他們在家庭中感受到的被忽視、被壓迫的一種“投射”,他們更可能與孩子“結盟”,把矛頭指向那個“白臉”的配偶,借著保護孩子的名義指出對方的不足,這樣與對方干起仗來就顯得更合理、更安全。最后,小晴在媽媽的幫助下趕跑了爸爸,小賢也鼓足勇氣打敗了媽媽,成功地摧毀了“白臉”的“統治地位”。表面上孩子的問題使得夫妻互生怨氣,疏遠了距離,影響了關系,實則是原本沒有解決的夫妻關系問題的一個出口,提示夫妻之間出現了亟須面對和處理的矛盾沖突。
2.讓孩子無所適從。
在不少家庭中,父母會無意中爭奪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地位。“紅臉”一方打感情牌,理解和關愛孩子,與孩子一起抱怨另一半的不是,讓孩子感覺“我對你的愛是無條件的,我對你的愛更多”;“白臉”一方則樹立威嚴的形象讓孩子服從,在孩子面前貶低另一半,讓孩子體會到“我對你嚴才是為你好,才是對你的未來負責”。當家庭中父母的教育目標和教養方式不一致時,孩子夾在中間左右為難,無所適從。
“趨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因此,孩子會權衡怎樣做對自己有好處,聽誰的更能確保自己的安全。案例一中的小晴想要擺脫爸爸的高壓,利用媽媽在家庭中“和事佬”的角色讓爸爸離開,但媽媽寬松包容的教養方式又不利于自己的學習。到底該聽誰的?感情上接受媽媽,而理性上認為應該聽爸爸的更好,小晴的內心十分沖突。案例二中的小賢明明內心抗拒“白臉”的媽媽,為何又不領“紅臉”爸爸的情?因為他很清楚爸爸在家庭中可有可無,取悅媽媽才是生存之道。盡管他內心渴望爸爸的安慰和幫助,但如果與爸爸結盟,就意味著背叛了媽媽,因此,最后誰都不選,遵從自己的內心,不再取悅媽媽,也不站爸爸的隊,徹底不學習了。
二、“紅臉”“白臉”和平共處
1.家庭目標保持一致。
“紅臉”強調尊重、友善,“白臉”強調規范、嚴格,這兩者本身是沒有沖突的,互為補充,相輔相成。父母主觀上對“紅臉”或“白臉”教養方式的認可,或多或少受原生家庭中教養方式的影響,可能有一定的道理,但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夫妻間保持溝通交流以達成家庭目標的一致尤為重要。
父母不妨探討這樣兩個問題:“怎樣的家是我們心目中理想的家的樣子?”“十年后,二十年后,我們的孩子長成什么樣才最讓我們感到欣慰?”不同的人對“理想的家”各有期待,但每個人內心都渴望溫馨和睦、互敬互愛的家庭氛圍,這就意味著在家庭教育中,不是體現某一個人的權威,而是互相尊重和協商,共同承擔責任和面對問題。“令人欣慰的孩子”的模樣也是各有不同,但更多的父母希望孩子未來有自己熱愛的工作,有幸福的家庭生活,有獨立面對困難的能力。因此,父母要經常互相提醒,放下焦躁,不忘初心,尊重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個性差異,鼓勵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
案例一中小晴的父母通過交流發現,爸爸因為沒能讀高中、考大學而感到遺憾,希望女兒通過努力考上大學,實現他的大學夢;而媽媽因為在學生時代飽受自己父親的嚴厲教育之苦,不希望女兒再承受她當年承受的壓力,所以對女兒無比包容。他們意識到,彼此受原生家庭的影響在家庭教育中走了極端,他們決定折中兩人的做法,明確了家庭的幸福和睦才是首要目標,需要大家齊心協力共同經營。
2.“紅臉”“白臉”面對面。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雙方意見分歧時常發生,當著孩子的面爭論不休、互不相讓不是明智之舉,私下與孩子結盟指責另一方更會影響家庭關系。當“紅臉”方認為“白臉”方沒必要這么嚴厲,而“白臉”方認為“紅臉”方沒有底線時,可以暫停爭論,等心平氣和后,一家人再坐下來面對面溝通。
在案例二中,小賢一家習慣了媽媽的“一手遮天”,從未有坦誠溝通的機會,當他們意識到兒子不上學與家庭有關時,決定尋求心理咨詢師的幫助。讓父母意想不到的是,兒子在家庭中承受了很大的壓力,壓力不是來自學業,而是來自對父母關系的擔憂。小賢說:“以前我聽從媽媽的安排,是因為我想讓她高興,因為她高興了,爸爸的日子才會好過,我們全家才會好過。但我現在發現,他們的關系已經無法挽救了,我也沒有學習的動力了。”小賢爸爸則邊說邊流下眼淚:“我覺得妻子在有了兒子后從來沒有正眼看過我,我在這個家太壓抑了。”小賢媽媽這才領悟到有效的教育必須建立在夫妻關系穩定的基礎之上。父母決定好好傾聽兒子對父母關系的建議以及對學習的思考,小賢說:“媽媽你要少操心,你的生活里不止有我,還有爸爸,還有你的朋友。我是男孩,我需要爸爸多帶我出去玩,去打球、爬山、探險,爸爸對我該嚴的時候就要嚴。”小賢的建議中特別強調了父母不該一味地扮演“紅臉”或“白臉”,而是各自體現“紅臉”和“白臉”的兩個面,既有溫暖、尊重的一面,又有嚴厲、威嚴的一面。
家庭中沒有絕對的權威,父母雙方都有教養孩子的權利,應加強學習和交流,統一認識,合理分工,嚴慈相濟,合作養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