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得到“名師”的榮譽不是教師專業發展的終點。名師需要推動后續發展,從“名師”走向“名家”。名師的后續發展,需要扎根課堂實踐一線,做出教育教學實績;需要通過閱讀學習、經驗提煉以及把握時代需求等路徑,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需要主動作為,擔當教育改革的探索者、教育公平的推進者、區域教育的引領者和社會發展的開路人的職責;需要不斷對自己的過去進行反思和否定,推動創新;需要以前瞻性的思維看待教育現象和問題,發揮決策參謀和風險預警的作用。
【關鍵詞】名師;后續發展;教師隊伍建設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1)57-0072-05
【作者簡介】沈世紅,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南京,210013)基礎教育研究所科研員,江蘇省“蘇教名家”培養工程實施辦公室管理部、宣傳部執行主任,正高級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
黨的十八大以來,教師工作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吨泄仓醒?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提出“培養造就數以百萬計的骨干教師、數以十萬計的卓越教師、數以萬計的教育家型教師”。《中共江蘇省委 江蘇省人民政府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實施意見》提出“培養造就一批有影響力的教育家型名教師、名校長、名專家”。根據江蘇省教育廳《關于啟動實施“蘇教名家”培養工程的意見》(蘇教師〔2020〕8號)文件精神,2020年12月,江蘇省“蘇教名家”培養工程正式啟動。這項培養工程旨在圍繞立德樹人、教書育人,培養造就一批有創造力、有影響力的教育名家,促進具有江蘇風格、江蘇特質的教育名師的產生與成長,使江蘇成為全國一流教育人才的高地,形成“為全國發展探路”的江蘇方案、江蘇實踐和江蘇經驗。
我們欣喜地看到,當前從政府到學校到社會都在呼喚名師、培養名師、獎勵名師,一種推崇名師的社會生態正在形成。但就教師的專業成長而言,得到“名師”的榮譽,只是教師職業生涯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它遠不是教師專業發展的終點。而以江蘇省“蘇教名家”培養工程為代表的各種“教育家型教師”培養項目的推出,正是為了讓“名師”名副其實,推動其后續發展,使其從“名師”走向“名家”。
一、名師之名,名在“實績”
實績是名師專業發展的“刻度”。中小學名師無論其前期的成長還是后續的發展,都應該是基于一線課堂實踐、有顯性教學成就的。教學實績是名師的職業底線,很難想象一個所謂的教學名師是言必談“理論”“主張”,但教育教學實績很不理想甚至學生、家長和同行評價不佳的教師。
成為名師以后,教師應該更自覺地把自己的教學聲望和影響力轉化為對學生的“教育力”。有些教師成為名師后,把主要精力用在了“宣講”和“指導”上,對于自己作為一線教師的本職工作卻疏于耕耘,成為“不著地”的飛翔的名師?,F實中我們常常能看到所謂名師“墻內開花墻外香”的情況,這其中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就在于這些名師沒有在本校、本區域做出與自身名師稱號相匹配的教學實績來。這是名師后續發展中要注意的問題,沒有腳踩大地的堅持,就沒有仰望星空的可能。
李吉林老師是名師,她浸潤兒童教育、堅守小學語文課堂60多年,桃李滿天下;李庾南老師是名師,她擔任初中班主任、堅守初中數學教學一線60多年,成績顯著——對她們而言,教學已經融入其血脈,成為其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樣的教師是名師的楷模。
現在的學校都有教師績效考核制度,但有意思的是一些學校對名師的考核常常凌空虛步、網開一面,不敢真刀實槍地考核,反而讓名師形象受損。學校都會考核教師的師德師能等,在教學層面主要是考核教學態度、教學技能、教學效率、教學成績等,在行為層面主要是考核團隊意識、合作能力、溝通能力等,這些考核是學校實現自身既定目標的當然舉措,名師作為學校的一員不應該成為例外。竇桂梅老師說“把課上好,是一個老師最崇高的師德”,名師應該更能科學地、輕松地、高效地達成教學目標,幫助學生實現學業質量的提升,幫助學校實現育人品質的提升。
談到名師的實績,就不能不提到名師成長和發展的重要影響因子——論文。名師當然要著書立說,要發表論文,這樣才能更好地傳播自己的教育思想和主張,讓更多的師生受益。但名師最好的“論文”應該寫在學生的心田里,寫在學校的發展中,從而使自己成為在學校發展史和區域教育發展史上留下影響和印記的人物。當下不少名師之所以能稱為“名師”,論文往往是非常關鍵的加分項,這有其合理性,但考量名師的發展和實績不能“唯論文”。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明確指出,要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評價指揮棒問題。教育部、科技部2020年2月印發的《關于規范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明確要求高等學校破除“SCI至上”,探索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推動學?;貧w學術初心,凈化學術風氣,優化學術生態。對中小學就更是如此,名師的實績首先要體現在對教學的孜孜以求和專業水平的整體提高中。
名師的后續發展應該關注實績,用行動和事實說話。唯其如此,才能夠影響、帶動更多教師發展,營造出健康、務實的教育氛圍,也才能促進教育更好地發展。
二、名師之名,名在“思想”
關于“思想”,有多種解釋,但總體而言,思想是與“觀念”相關的,它從自我的認知格式中誕生,經歷采集、匯總、整理、分析、判斷等環節,形成一種可以用來指導人的行為的意識。思想是人類一切行為的基礎,法國哲學家帕斯卡爾就認為“思想成全人的偉大”。
經過長期的教學實踐和方法積累,很多成熟的教師都可以成為經驗型、操作型、技術型的教學能手,但他們和名師的重要差別就在于“思想”。名師一定要能夠出思想,有了思想才會有自身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和目標。李吉林老師說:“我不敢說自己是一個思想者,但我覺得即便是小學老師,也應該有自己的思想和教育主張。”李吉林老師提出了在教育界影響深遠的“情境教育”思想,成就了中國基礎教育界不朽的豐碑。名師的教育思想的形成過程是一個底蘊積淀、才智集聚、境界提升的過程,有了思想的高度,名師才能想別人所不敢想的教育問題,達別人所不能達的教育高度。如李庾南老師的“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思想、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唐江澎校長的“教育成全人”思想、泰州中學蔣建華校長的“負責任的教育”思想等,無一不閃現他們智慧的火花。思想的深刻決定了名師境界的高遠。教育部原副部長王湛先生在江蘇省“蘇教名家”培養工程啟動儀式上寄語各位培養對象要有“志存高遠,卓有追求;品德高尚,卓有情操;業務精湛,卓有造詣;秀外慧中,卓有智慧;堅毅執著,卓有定力”的目標導向,努力修煉師德修養,更新教育理念,創新教育主張,形成個人風格,為成長為社會公認的教育名家而不斷奮斗。
名師后續的發展中,其教育思想的產生不是突如其來和憑空偶發的。名師的思想從哪里來?一是來源于閱讀。主題化、深度化的系統閱讀是名師思想形成的重要路徑。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狄德羅說:“不讀書的人,思想就會停止?!蓖ㄟ^閱讀,名師得以吸收中外教育哲學和文化,融合各家教育理論,并內化為自己的思想。二是來源于經驗。經驗是實踐的產物,是名師思想產生的基礎。作為名師并不缺乏實踐的經驗,但豐富的教育教學經驗并不總能指向思想的形成,有時反而會導致教師的“平庸”。事實上,缺乏提煉的經驗是形不成思想的。要形成思想,必須懂得“取舍”,學會有選擇地放棄;必須聚焦經驗,將其凝結成深刻的“簡單”。對經驗進行重構和反思,取其精髓,這是一個思考結構化和體系化的“萃取”過程,也是名師形成教育思想的必由之路。三是來源于時代。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特點,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需求,名師的教育思想必須順應時代的呼喚和需求才會具有生命力,否則不但不能推動社會的發展,反而可能成為社會和時代發展的阻礙。對名師而言,教育思想的提出是一個新的自我的誕生,是專業發展的一個實質性的重大突破。
名師,要活成自己想活成的樣子,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就必須讓思想揚帆。以“思想”的方式成熟,是名師發展應然的選擇!
三、名師之名,名在“擔當”
“擔當”語出《朱子語類》,本是“接受并負起責任”的意思。擔當自古都不容易,如張載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是一種儒家的擔當。今天中小學名師的后續發展,也應體現自己的擔當,要敢于直面教育的問題和困難,明確教育之本義;要敢于恪盡職守,堅守教育之責任;要敢于攻堅克難,踐行教育之理想。有擔當,才能贏得尊重和認同,才會有威信和影響力。
隨著時代的發展,今天教師的角色正在發生轉型,從“教學傳授者”轉變為“學習引導者”,注重“能力培養”替代了注重“知識傳授”。而名師除一般教師的角色之外,還應該擔當教育改革的探索者、教育公平的推進者、區域教育的引領者和社會發展的開路人的職責。
首先,名師應擔當起教育改革的探索者的職責。教育教學改革往往是觀念、范式和文化等多向度的綜合變革。我國當前的教育教學改革是“自上而下”由政府主導和推動的,這樣的改革快速、有力、齊整,但因為“動力群體”不是一線教師,所以改革的“最后一公里”即在學校的落實是最難的。名師作為教育教學改革的探索者,應擔當起銜接這“最后一公里”的重任,通過準備教改資源包、提供課程工具箱、搭建教學腳手架、與學生共同設計個性化的學習方式等,讓教育教學改革在學校落地落實。
其次,名師應擔當起教育公平的推進者的職責。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底線,而名師是教育的核心資源,名師要主動牽手鄉村教育,關注薄弱學校和弱勢群體的教育支持問題,積極參與邊遠地區教育的“精準扶貧”。江蘇省“蘇教名家”培養工程在“六個一”培養目標中就明確要求培養對象基于“教育實踐問題與需求”與鄉村薄弱學校簽約掛鉤,幫助薄弱學校“改薄”;每個培養對象至少在本地掛鉤一所薄弱學校,組建幾個師能提升工作坊,形成若干特殊學困生群體學習改進方案;要在艱苦奮斗中磨礪意志品質,在實踐歷練中增強成事本領?!敖逃健睂γ麕煻允墙逃齻惱淼囊螅彩敲麕煹囊饬x之所在。
再次,名師應擔當起區域教育的示范引領者的職責。名師是社會賦予的區別于一般教師的權威性的標識,應具有廣泛的號召性和示范性。名師的影響力不應該限于自己所屬的學科和學校,而是應該輻射到全社會。名師除了領銜基于共同教育教學主張的學科核心團隊外,還應積極主動開展“四有”好教師團隊建設,按照“名師—名師工作室—教學團隊—教學共同體—學科性教學(教育)研究所—教育教學流派”的發展路徑,提高引領發展和自覺服務的能力。
最后,名師應擔當起社會發展的開路人的職責。名師的作用在教學引領、在教育示范、在社會推動。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舉辦鄉村師范時,就堅持把鄉村師范學校和其附屬的小學打造成“改造社會的中心”,這就是一種名師的家國情懷和責任擔當。名師有時就如同江湖中的“俠客”,有足夠的學識、智慧和膽略,在教育和社會需要他之前,他只是位盡職的普通教師,而在教育和社會需要時,他就會挺身而出。名師可以通過品牌效應和精神感召,擔當起社會發展的開路人的職責。
名師的擔當不是坐而論道,而是起而立行;是一程山水、一更風雪的堅持,是“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情懷。
四、名師之名,名在“創新”
教育是一個充滿靈性和創新性的藝術過程。創新是名師保持旺盛實踐力、影響力、輻射力的不二法寶,名師要謀發展,就不能停留在過去的業績上。當一個名師躺在過去的功勞簿上,滿足于既得的名利和榮譽,那就是他激情喪失、影響衰退的開始;如此發展下去,他甚至可能倒退成阻礙其他教師發展的“學閥”。名師要不斷對自己的過去進行反思和否定,只有在發展中不斷反思和否定自己,才能推動自己不斷前行。創新是名師之“名”的靈魂所在。
傳統的學校教學有如“造屋”,先打地基,再造房子,無法遷移,只能疊加。而未來的教育更需要一種“帳篷式”學習,隨時扎根,隨時遷移,不斷更新自我,這就需要創新!
名師的創新有很多種,可以是教學思想的創新,也可以是課堂觀察、翻轉課堂、微格教研等實踐方法的創新,還可以是課程植入、文化浸潤、制度轉型等操作模型的創新。所有的創新都要有思想的自由、觀念的包容和心態的開放,比如,后現代主義就主張消解個體的主體性,而更多地強調“共在”的、“平等”的、“群體”的和“主體間性”的共同體關系,因此可把名師的培養模式從“師徒制”改進為“合伙人制”,實現學習型組織的內部重構。名師可以結合自身所長,像魏書生一樣研究學生,像錢夢龍一樣研究教材,像竇桂梅一樣研究課程,像于漪一樣研究教學,最終形成“讓人驚喜”的教學行為——這是一個從傳承中提煉新智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創新。同時名師的創新還可以表現在教育與技術的融合上,可以在技術與信息的交匯中創生新的教學、學習與評價模型,讓技術為教育賦能。
五、名師之名,名在“前瞻”
不管我們是否愿意承認,主流的教育思想相對于教育實踐是有一定“滯后效應”的,這就意味著即便用現在的觀念去分析當下教育的現象和問題,也可能是跟不上教育發展大潮的。我們只有以前瞻性的思維看待教育現象和問題,才能跟得上時代進步的步伐。
有人說“如果今天不生活在未來,明天就必然生活在過去”,教育亦是如此!名師之“名”本質上不在于他培養的學生今天在學校里成績優秀,而在于他培養的學生明天能成為國家和社會的棟梁。名師的前瞻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能結合自身實踐和學習做出對區域教育發展的階段性研判,為教育決策提供智力支持。不少名師都是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的顧問和參謀,扮演著教育智庫的角色,這就需要有全局性、綜合性的眼光和能力。名師的前瞻力從本質上講是一種著眼教育未來、預測教育未來和把握教育未來的能力。具體而言,名師的前瞻力的形成與其自身的教育理念、教育相關者的期望、教育行業的發展規律、社會的發展趨勢等因素有關。名師要樹立全局觀,避免片面性;樹立聯系觀,避免孤立性。不“一葉障目”,而是從有利到不利、從橫向到縱向、從外因到內核等不同的方面進行分析,分析教育中看似偶發的“扳機事件”,深度透視教育發展的本質,前瞻教育發展的趨勢。其二,是能洞察教育發展中隱藏的風險,并及時做出評估和預警。教育作為全社會高度關注的民生行業,也是存在很多風險點的。名師應具有洞察力,預警教育的風險,并能做出有效的防范。如新冠肺炎疫情過后的“學生心理健康風險”,作為名師就應該能主動意識到這個問題,并帶領教師投入到問題解決的探究中。教育不缺少錦上添花的“吹捧人”,卻缺少善于獨立思考、憂國憂民的“吹哨人”。名師之名,名在“前瞻”!
教育是一個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大力倡導教育家辦學,但教育家從哪里來?從名師成長而來!名師是懂得敬畏和尊重教育規律,對教育事業有至誠的信念和信仰的教育追夢人?!懊麕煛辈粌H僅意味著榮譽和影響,更意味著責任和擔當;走向“名家”,是每一位名師的應然追求!
【參考文獻】
[1]李新翠.從大數據看名師如何煉成[N].中國教育報,2018-09-05(10).
[2]林珊.名師成長之路——以思想的方式,向著遠方風雨兼程[J].福建教育,2017(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