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煜
摘要:伴隨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初中歷史教學不應該只將提高成績作為唯一的目標。初中歷史學習中,學生在記憶歷史事件的基礎上,教師應將培養學生歷史核心素養作為重點,認識歷史,提升學生歷史學習有效性,讓學生掌握我國的傳統文化,增強學生自身素養建設,進一步讓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觀,全方位提高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
關鍵詞:核心素養;初中歷史教學;有效性
以往的歷史教學模式都十分單調和枯燥,對學生拓展學習十分不利。伴隨時代的不斷發展以及教育事業的不斷變革,歷史科目的學習目標也有了新的變化,教師應按照學生的學習狀況、學習程度進行教學設計,加大培養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力度。教師應該確定歷史核心素養理念,主動激勵并指導學生提高對歷史科目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思考歷史事件的能力,讓學生具有一定的思維能力以及歷史素養,進一步提高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提升教學質量。
一、為學生提供講學機會,提高學生對歷史課程的興趣
為了解決目前學生無法對歷史學科產生學習興趣的問題,教師要在教學中合理分配教學時間,引導學生對不同的知識展開講述,知識的設計要避免復雜,講解形式要多元化。學生經過角色飾演的形式,在一段時間中變成教師對這部分歷史內容具體講述,其余學生互相合作,飾演歷史人物,重新展現歷史事件。例如,在講解八年級上冊第十二課“新文化運動”的過程中,教師把學生分組,讓學生選擇代表,然后扮演新文化運動階段的代表人物,通過自我介紹,具體展現民主、自由、平等、博愛的理念,對新文化運動知識的學習逐步深入。在具體課堂上應用這樣的教學形式,可以更好地防止學生獨自分析問題時存在困境不能突破的狀況,教師經過觀察學生對歷史的展現情況,積極掌握學生對知識內容的了解情況,同時根據出現的問題進行及時的解答。而且學生在展開合作表演的時候,提高了討論以及合作能力,同時為了使課堂內容更加豐富,教師可以激勵學生積極尋找一個階段的世界歷史背景,尋找對這個事件造成影響的因素,在此過程中,可以看到學生獨立分析能力在提高。在教學中組織課堂實踐活動,能夠使教學氛圍更加活躍,提升學生學習興趣,而且還能提高學生實際操作能力以及協調能力。
二、提高學生史料分析能力,培養學生對歷史的正確認知
在初中歷史課堂上,十分有效的學習模式是對歷史事件展開正確的分析,而且還可以把歷史事件的發展當成主線貫穿在學習中,這樣的學習形式不僅可以讓學生深入認識歷史事件,而且還能夠讓學生結合歷史事實透過現象看本質,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樣的學習習慣是核心素養最好的展現。學生經過學習歷史規律,對歷史資料展開思考,以此提升學習效率。例如,在講解“鴉片戰爭”時,結合歷史背景、具體時間、發生的事件,讓學生展開綜合對比,深入地了解重要事件對那時社會造成的影響,引導學生在學習的時候,積極歸納歷史規律,尋找自身的學習模式,提高學生自主探究能力。
三、將培育學生對歷史學科的學習興趣作為教學重點
興趣在學生學習中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教師需要結合學生心理特征,積極迎合學生的興趣和愛好,營造更好的學習氛圍。實際課堂上,教師需要將學生放在主體位置,運用多種形式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通過讓學生對歷史有很高的興趣去提高學生的歷史文化素質,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隨著我國信息技術的進步及其在教學中的積極運用,信息技術為教師提供了更多的資源,比如,目前的多媒體教學模式,就能夠為教師多元化的教學策略提供更好的實施方法。利用多媒體進行歷史課堂教學,是十分形象和直觀的,多媒體和歷史教學內容相結合能夠更好地創設情境,進一步讓學生深入理解與學習歷史知識。教師能夠運用互聯網搜索對應的教學資源,如有關歷史事件的片段、圖片以及音頻材料,在教學中展現給學生,運用這種形式可以提升學生學習興趣,還可以引導學生直接掌握歷史知識。例如,在講述部編版中國歷史第四冊第六單元第18課“科學技術成就”時,教師可以運用視頻與圖像,來展現第一艘無人飛船、第一艘載人飛船發射成功以及完成太空行走、雜交水稻和青蒿素等成就,不但讓學生的視野更開闊,而且也讓學生產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對科研人員更加尊敬。歷史課堂教學無論運用哪種形式目的都是讓教學內容更加豐富,讓學生產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積極性。
在核心素養背景下組織歷史課堂教學,要滿足新課程改革對歷史教學的具體要求,培養學生綜合素養。在教學中,教師要做到因材施教,積極探究新的教學理念和模式,綜合運用先進的教學手段和設備,為學生搭建對應的學習平臺。
參考文獻:
[1]喬磊.基于核心素養視角下初中歷史教學有效性探討[J].文理導航(上旬),2021(1):54,56.
[2]許田田.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探微[J].新課程,2020(52):110.
[3]萬挺.淺析如何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J].課程教育研究,2020(4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