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世睿
摘要:在針對不同年齡、不同年級的學生開展教育教學工作的過程中,均會出現一些學困生。此類學生的認知能力或者生活能力其實并無明顯差異,但在實際的學習過程中往往在學習情緒、學習狀態以及學習效果方面表現出明顯的滯后性。基于此,針對精準幫扶在初中學困生轉化中的作用進行了進一步分析。
關鍵詞:精準幫扶;初中學困生;引導性;主動性;作用分析
受限于認知能力、學習經驗以及生活經驗積累程度,初中生在學習學科知識或者按照教師的要求完成課后作業的過程中,可能無法將自身的學習經驗或者生活經驗運用到具體的知識學習過程中,在課堂學習過程中的實際效果也并不突出。在此類因素的影響下,學生的學習自信心會一再受挫,最終失去學習的興趣,無法正常完成學業任務。初中教師在解決學困生問題的過程中,一定要詳細分析學困生的具體情況,也應分析學困生的家庭情況,這也是影響學困生學習狀態的關鍵因素之一。在明確了各類影響因素之后,教師應針對班級中的學困生創設個性化的教育教學環境,提高學困生幫扶措施的精準性,在為學困生轉化提供有效途徑的同時,也可促使初中教育教學工作的目的性更強,方向感更好。
一、精準幫扶在初中學困生轉化中的作用分析
(一)可為轉變學困生的學習態度提供更為有效的途徑
從學困生的學習態度角度分析,一般而言,在實際的學習過程中,學困生的學習態度均存在一定的問題,這種問題并非是指由于學生真的不知道如何學習或者無法獲得學習資源而出現的問題,而是僅存留在學生思想意識層面的學習態度問題,換言之,此類學困生就是單純地不想學習。即使面對的題目很簡單,學生自身也比較了解這類題目或者知識,但是在解題或者做作業的過程中就是不去行動,不去思考,從而在一段時間之后形成了不好的學習習慣。當然,這種學習習慣的形成也與學生的家庭教育相關。精準幫扶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即轉變學生的學習態度,這也是確保針對學困生的教學手段真正有效的保障。在精準幫扶的教學措施引導下,教師可針對學困生的實際情況提出適應性的教學措施,由簡到難地為學生展開具體的教育教學活動,引導學困生正確認識自身的學習態度,從而可在實際的學習過程中主動改變。
(二)可為教師整合教育教學資源提供更為具體的指導方向
精準幫扶類型的學困生轉化措施不是一個簡單的教學動作,而是一整套實實在在的學困生轉化方案。在應用這種學困生轉化方案時,教師應整合有效的教育教學資源,并應將此類資源的應用形式與學困生的學習態度、學習習慣以及學習成績等基本情況對應起來。同時,教師可細化教學資源的應用流程,并在實踐教學中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資源的實際應用效果,靈活調整教學資源實踐應用形式,從而為學困生的轉化提供有效支持。從學困生轉化資源的角度分析,課本資源、練習資源是最基本的教學資源,但此類資源不足以成為轉化學困生的有效資源。一方面由于學困生的知識儲備和學習能力不同,即使教師可帶領學生處理好此類問題,在下次遇到同樣的問題時,學困生依舊會存在較為明顯的困難;另一方面學困生對知識本身的認知程度不夠,再加之不良的學習習慣,導致對知識理論的記憶效果也不突出,無法支持其完成相對基礎的題目,從而對學生的自信心形成了較為明顯的壓力。在精準幫扶手段的引導下,教師可針對學困生的具體情況選擇適應性更強的學習資源,先引導學困生做會、做對一些題目,記住一些簡單知識,更為關鍵的是,應該讓學困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我還行”的想法,進而可以此為基礎,逐漸拓展教育教學內容,促使學困生重拾學習自信心。
(三)可為個性化教學理念的落實創造有利條件
在初中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個性化教學理念是相對常見的,應用也非常廣泛。但教師往往會認為個性化教學即為針對學生個體的教學,或者為針對學生個體提供不同的教育教學內容和資源。雖然這樣理解個性化教學理念并沒有錯誤,但實際上,教師應從教學實踐和教學流程的角度分析個性化教學理念的實際表現形式。換言之,為了適應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教師不應將教學精力分散到具體的學生個體中,這會增加教師的教學壓力。反觀之,在個性化教學理論的引導下,教師應針對班級學生進行層次化管理,以精準幫扶為個性化教學理念的實踐形式之一,將班級學生分類、分層,從而針對不同類型、不同層級的學生準備不同的教學資源,這也是提高個性化教學理念實踐應用效果的關鍵,也可降低教師教學精力的消耗。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必要時,在教學精力允許的情況下,教師還是應針對極個別的學生進行個性化的教育。但針對此類學困生的教育大多為課下的形式,具體的教育內容也多為學習態度或者學習目標的教育。
二、精準幫扶在初中學困生轉化中的具體實施辦法分析
(一)以改變學困生學習態度為基礎,做好心理建設工作
在開展精準幫扶工作的過程中,第一階段,也是初級層次的精準幫扶,需要以學生個體為主,但正如上文所述,此階段人數不能多。如果人數增加,則應將具有類似問題的學生進行分類,此即為精準幫扶的第二階段,即分層引導教學階段。從精準幫扶的個性化教學的角度分析,教師應以改變學生學習態度為基礎,針對此類學生做好心理建設工作。具體而言,首先,教師應合理選擇具體的溝通和交流時間,此時間可為課下活動時間、課間操時間,也可為晚自習時間。利用此時間,教師可與學困生單獨談話,引導學困生先從自身的角度分析存在的問題。一般而言,學生在此時不會主動說明自身學習態度上的問題,而只是會單純地說“聽不懂”“跟不上”之類的描述性語言。此時,教師不應急于否定學生,而應表現出理解、認可的態度,正視學困生的實際問題,這樣才能走進學生的心里,設身處地地為學生著想。學困生此時也會感受到教師的良苦用心,與教師之間的交流也會更有效。其次,教師在引導學生分析和總結基本問題之后,一定要用鼓勵性的語言描述學生的優點,并借此從學習態度的角度分析學生學習成績提升的可能性,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改正學習態度的重要性,以此為基礎,提高心理建設工作的整體質量。當然,需要說明的是,如果學生在交流過程中表現出了明顯的抗拒心理,則教師也應變換溝通的方式,可從學生的家庭教育入手,引導學生家長參與進來。總之,學困生的心理建設問題并非一蹴而就之事,需要從長計議,更需要使用靈活性的教學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