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梅珍



摘要:以導學案為基礎的語文生本閱讀教學以學生為本,老師根據課本內容,班級學情做好導學案,結合教案設計和課件,實現先學后教、少教多學、當堂檢測反饋,提高教學質量,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從工作量上解放老師,從學習上培養學生學習習慣和發展學生學習能力。導學案在其中擔當一個不可缺少的角色,能有效地實現學生課內導學,為學生自學提供思維導引,訓練學生語文閱讀的速度和能力,課內導學案導學,先學以定教,并通過導學案上的堂清練習題鞏固本課知識點,讓學生動起來。在學生自主學習、同桌交流、小組討論時,教師走下講臺收集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疑惑,課堂上進行師生互動問答,當堂講解,少教多學,最后完成當堂檢測,即時反饋教學效果,整節課始終圍繞著“生本”展開。
關鍵詞:導學案;生本課堂;語文閱讀教學
導學案是浙江省金華一中面向全國第一次提出,教學模式獨居創新性,他們提出用導學案的方式去幫助學生進行自主學習,這個導學案不同于教案,是教案的學習工具和“指南針”,稱之為“學案教學法”,并借助于這種學案來進行日常教學的方法。[1]導學案的推廣和使用也有一些好的成果,例如全國名校江蘇東廬中學,山東杜朗口中學等學校,成效可人。導學案是輔助教學的一個工具,這個導學案可以作為前置性作業,也可以在課內導學使用,或者是課后作業中以表格或文字指導學生完成相應練習和預習。本論文旨在探討將導學案創造性地在小學語文生本課堂中使用,成為教師的導案,學生的學案,進一步提高教師教學效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自律。
眾所周知,閱讀、識字、小作文、口語交際、單元復習課,是小學語文教學中常見的課堂教學內容,閱讀是重中之重,閱讀也影響著數學、英語、外文閱讀等課讀題質量,當今社會閱讀的速度和質量更是人們競爭中的一個優勢。《語文課程標準》在“具體建議”中就說到:“在讀懂語文課本上的文章內容的基礎上,提倡學生多角度、深層次地閱讀,通過閱讀期待、閱讀思考和閱讀反思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的質和量。”[2]閱讀是學生獲取信息的主要手段,閱讀理解能力影響學生對文章主旨意思的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解讀以及解決問題的措施。閱讀能力、理解能力越強,學生獲取信息量就越大,瀏覽的速度就越快,從而實現學生自主高效學習,要注意教師在設計、使用導學案的同時,以生為本,少教多學[3]。
一、小學語文閱讀課現狀和思考
學生成績一旦作為考核教師教學質量的依據時,題海戰術、生字詞、名句、古詩、優美句子等成了學生日常死記硬背的大部分。在實際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不重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文章的思維線路、文本背景、拓展學習、自學能力、閱讀技巧、學生語言輸出訓練等的培養和落實,導致一部分學生只會死讀書,不會把文章讀活,學以致用,舉一反三,口語靈活表達。教師的教學精力更多地放在讀和寫上,讀讀記記,內化生字詞,在一定程度上是掃除了閱讀障礙,但是學生思維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還需要在閱讀教學課上有所重視和培養,小學語文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需要反思一下,是否落實了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生考試高分并不等于能力強,新課改要求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學生,我們一線語文教師是可以在閱讀教學課中引導學生學習文中好句的同時,以點帶面,升華主題,德智相結合,熏陶和豐富學生的情感。
學科本位現象嚴重。在考核和成績論的壓力下,一些一線語文教師日常課堂容易局限在語文書本上的文本和知識點,而將閱讀教學僅僅定格在知識的識記和背誦上,重考點,輕閱讀的情感和技巧,學生“讀少了”,眼界僅僅局限在作者視角,未能從作者視角走出去,去辯證地看待和思考同類事物、文章和事件。新課改以來,小學語文教師有外出到地區外的學校、教研組織進行研討會和相應地學習,但在自己的實際課堂的應用,相對來說比較少,及時地反思、不斷優化和改進課堂是進步的前提。新課程標準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內容——大語文觀,語文閱讀課需要與其它學科及生活、社會緊密聯系,避免學科本位現象,要注意在課堂上拓展、延伸學生的學習思路,讓學生除了內化語文書本上的內容的基礎上,還要把語文和其他學科的知識點聯系起來,拓寬學生的見識。
二、導學案在語文生本閱讀教學課中的優勢
1.能把閱讀課的重點、難點、課文學習目標匯總,讓學生有清晰的學習思維,來借助“導學案”完成課前預習、課中學習、檢查和課后作業,打造高效課堂。導學案可以把課前預習,課中學習、當堂檢測和課后作業的教案和學案整合成一個導學案,也可分為課前、課中、課后三個導學案。一般情況下,我們都習慣整合做成一個導學案,方便小學生學習和保管。我們在平時教學中,根據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對導學案進行整合和優化,導學案除了給學生呈現學習指導和思路,還可以根據教師的教案,學生課前預習情況,靈活調整課中當堂檢測練習類型和量,以學定教,先學后教,少教多學,靈活使用導學案和調整教學策略[3]。
2.導學案以生為本,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和解決問題,符合生本學習型課堂的要求,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主導作用。我們在踐行生本學習型課堂時,就明確要求了我們教師在課堂上做到三講三不講:“講重難點、講易錯點、講易混點;學生會了的不講、自己能會的不講、講了還不會的不講”[4],打造高效課堂,減輕教師工作量的同時,指導學生有效地聽講,告訴學生課堂重點聽什么?怎么做?讓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有事可做、有事想做,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整個導與學的過程始終圍繞著教師的導和學生的學開展,有目標地從中培養學生學習的能力。
3.導學案有效地促進了學生小組合作探究的順利完成。眾人拾柴火焰高,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為形式,小組合作實現了同質交流,異質幫扶,以優帶差的導學目標。小組合作注意探究內容有目標、有層次、有探究、有趣味,并根據導學案的重點難點和探討交流的問題,讓學生能夠在小組合作中有能力、有現成的知識體系去完成預設的學習任務[5]。著眼于學,凸顯學生的自主學習,教師在學生小組合作時注意巡視課堂,隨時關注小組合作狀態,學生討論和交流情況,必要時教師給予一定的指導,引導學生去思考,提供一些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思路,讓學生根據導學案的學法指示,有效地進行小組合作,突破課文重難點。
三、以導學案為基礎的小學語文生本閱讀教學模式
下面,我將以公開課六年級語文下冊《十六年前的回憶》一課為課例,來探討一下以導學案為基礎的小學語文生本閱讀教學模式。《十六年前的回憶》是革命先驅李大釗的女兒、中國現代作家李星華寫的一篇回憶錄,回憶了父親被害的全過程,內容真實可信,語言樸素自然,深深地感受到了父親李大釗對家人的關愛、保護,以及父親對革命事業的無比忠誠,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從心底里對父親的敬仰與深切的懷念。我們在做導學案時,喜歡在導學案表格左邊寫明學法指導,表格右邊標明導學內容,讓學生一目了然。以下以導學案為基礎的小學語文生本閱讀教學課課例:
(一)本課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品讀描寫李大釗同志被捕時,法庭上有關外貌、動作、語言、神態的語句,體會人物的難得品質。
2、過程與方法:領悟課文前后照應、對比的表達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閱讀抗日英雄楊靖宇的英勇事跡,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升華情感。
(二)導學過程
(1)激趣導入:一位作家,她11歲起就開始發表詩作,現已出版180多部著作,她是《十萬個為什么》的主要作者,是國內少有的勤奮高產的作家!她是誰呢?
生:李星華。(課前布置了預習作業:搜集作者資料)
師:對,她就是偉大革命家李大釗的女兒——李星華,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十六年前的回憶》第二課時。
(2)復習字詞,回顧主要內容。
①齊讀詞語,掃除閱讀障礙。
②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知道或者學到了什么?
(3)品讀語句,感悟人物形象。
學習“被捕時”和“法庭上”兩個部分。
1.被捕時:臨危不懼
★動作:父親不慌不忙地就向外走。
★神態:父親保持著他那慣有的嚴峻態度,沒有向他們講任何道理,因為他明白,對他們是沒有道理可講的。
2.法庭上:視死如歸
★外貌和神態:在法庭,我們跟父親見了面。父親仍歸穿著他那住灰布舊棉袍,可是沒戴眼鏡,我看到了他那亂蓬蓬的長頭發下面的平靜而慈祥的臉。
備注:補充介紹李大釗被捕后受盡敵人嚴刑拷打和折磨,始終無所畏懼,堅貞不屈,嚴守黨的秘密的資料,加深學生對人物的認識。
★動作和神態:父親瞅了瞅我們,沒對我們說一句話。他臉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著。
(4)聚焦寫法,體會表達效果。
1.小組合作討論:
①課文最后兩個自然段與開頭有什么關系?想想這樣寫有何好處。
②默讀“被捕前”“被捕時”兩部分內容,作者采用了對比描寫的手法,劃一劃有關對比描寫的句子
2.匯報交流,教師點撥
①課文的開頭和最后兩個自然段是首尾呼應的關系,這樣寫更加突出了作者對父親被害的事情記憶深刻,也表達了作者對父親深深的懷念。
②被捕前:父親對“我”的前后態度的對比。
被捕時:面對敵人,“我”與父親的態度對比。
(5)堂清作業。
分層達標:必做題(基礎題),所有學生都要掌握;選做題(拔高題)針對優秀學生。
四、小結
以導學案為基礎的小學語文生本閱讀教學,能夠很好地落實生本學習型理想課堂的目標,始終圍繞著一個清晰的課堂路線圖:學、習、展、講評、測,極大地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給予學生學習方向、方法,能夠很好地幫助我們在授課過程中提高教學效果,幫助學生使用信息和進行認知加工,培養他們學習的能力,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建構知識體系。這要求我們老師在制作導學案的過程中,要以學帶教,把學習自主權歸還給學生,以學生為主體,一改學生被動接受新知教學習慣,把課堂還給學生,調動學生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帶著學習目標和自主學習愿望,先學后教,拿筆動起來,通過完成相應導學案課堂小練,應用知識,內化知識,讓教師少教,學生多學,做課堂的小主人[3]。
不足之處:優生能根據導學案進行自主學習,做好課前、課中的學習,小組合作給他們提供很好地展示平臺。對于后進生來說,當他們沒有現成扎實的知識體系去完成導學案預設的學習任務時,自主學習就顯得吃力,達不到效率,我們在平時閱讀教學課中,注重教師走下課堂,對自主學習的學生,特別是后進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察看,及時給予輔導,指導他們在導學中遇到的疑惑和不解。當一堂課時間有限的情況下,教師可能就比較難實現課中對后進生進行一一地指導,需要課后進行干預和輔差,來幫助后進生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和掌握重點知識。
參考文獻:
[1]王宇.導學案教學模式對初中英語教學的促進作用[D].湖北:華中師范大學,2016.1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E].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5-9.
[3]郭思樂.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王偉.如何培養初中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5(10).
[5]郝繼紅.分組協作自主學習課堂教學模式實踐研究[J].河南農業2010年14期.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附設肇慶外國語學校 廣東 肇慶 526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