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芝
摘要:培養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是小學語文學科的主要教育目標之一,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深度挖掘語文教材中適于滲透優秀傳統文化的知識點,借此來對學生實施傳統文化教育,讓小學生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策略
1在文化情境中展現傳統文化魅力
傳統文化情境的創設是由教師的文化信念、態度、期望和行為折射而成的,蘊含著教師對傳統文化的價值追求、意愿、旨趣。文化情境借助于語言、圖像、音樂等手段創設出一定的外在環境,這種外在環境有助于傳統文化資源的呈現,有助于引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感知和共鳴。特別對于一些隱藏于文本背后的隱性傳統文化內容而言,文化情境的創設揭開了傳統文化的面紗,可以讓學生同傳統文化親密地接觸,深入地體驗。文化情境的創設可以是實物情境,如在教學《春節童謠》時,通過貼窗花,掛燈籠等實物進行教室的布置,讓節慶的氛圍洋溢在課堂之中;可以是活動情境,如學生穿上唐服,手捧酒杯,化身李白,吟詠廬山瀑布,感嘆行路之難;還可以是網絡媒體創設的畫面情境,音樂情境。如在教學文言文《伯牙鼓琴》時,教師可以用委婉流轉的琴曲《高山》和《流水》將學生帶入中國古典音樂的氛圍之中,為整節課奠定音樂旋律的基調,進而通過伯牙和鐘子期的故事帶領學生探討中國“知音文化”的深刻淵源。音樂情境的創設在學生感知傳統藝術文化的過程中起到了情感催化的作用。
2在字詞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元素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珍視漢字這塊瑰寶,在字詞教學中呈現漢字文化的真諦,展現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部編小學語文教材編排了豐富的漢語言文字文化內容,突出了字理識字的方法,使得象形字、形聲字、會意字這些飽含先人智慧的漢字躍然紙上,為學生透過漢字了解民族文化打開了一扇大門。如在教學“井”這一象形字時,教師可以從漢字的象形性、表意性、表情性、審美性四個方面來挖掘傳統文化因素。首先,井是古代人民從地面往下挖成的能取水的深洞,周圍是用木料或石料圍起來的井欄桿。通過呈現出井的圖片,講解井的外形特點,學生便可以理解“井”這個漢字的象形性。其次,人們常會在平坦肥沃的地方打井耕作,因為井既可以為老百姓供應水,又可以避免水患。這就讓學生明白了井字的表意性,即可以供人們汲水的地方。再者,古人在祀地時用到了琮這種玉石,琮的形狀外圓內方,大小不一,里面還雕刻著許多螺旋紋,琮的外形制作就是根據井的樣子來取象的。可見,井的外圓內方的外形特征反映了古人的審美特點,這也體現了漢字的審美性。
3在古詩詞教學中進行傳統文化教育
在小學階段的學習中,理解體會古詩詞中作者用“字”與造“句”的精煉之妙,是對教師和學生共同的要求。如在《泊船瓜洲》教學中,要讓小學生在體會詩人多次易字中感受詩人精益求精的寫作精神,讓小學生能體會到詩人在字句的不斷完善和探索中表達自己內心的向往——對祖國的熱愛之情。關于“綠”字的分析,首先教師可以問學生“綠”在我們的生活中可以代表著什么,學生能夠回答出綠色象征著春天,“綠”是生命的體現,充滿了活力等,然后再讓學生思考“綠”字是否可以被其他字替代,給出答案并說明理由,學生經過討論會發現并沒有其他字(如“到”、“過”、“入”、“滿”等)能和“綠”一樣極富畫面感的象征著春天和生機了,并且與“春風”形成對應。“春風”有和煦溫暖之意,象征美好的事物,“綠”字是春風吹綠大地之意,那么就可以讓學生思考,“春風又綠”和尾句有怎樣的關系呢?學生結合課前預習的有關王安石變法的資料,教師可以引導小學生體會出此句既是描繪春回大地的景象,也象征著王安石希望憑借這股溫暖的春風,及皇帝的再度信任,開創變法的新局面。最后讓學生談談學習這首詩的體會,小學生可以從詩人所描繪的江南春景感受詩歌中詩境相融的藝術美,可以從“綠”字錘煉中學習詩人精益求精的精神,可以感受詩人的愛國情懷和堅守本心的高潔堅貞的人格修養。
4在立意源探教學中進行傳統文化教育
小學古詩詞教學中,立意源探的意義,能讓小學生更深刻地體會詩詞中深刻內涵,能體會其中高遠、雄渾的意趣。如蘇軾的《題西林壁》是小學階段一首非常經典的哲理詩,也是一首寫景詩,如果要讓小學生能體會其中的文化意蘊,就要打破傳統教學中以詩句的具體記憶理解為主的教學方式,從對景物的直觀感受入手,詩人既寓意于景,學生便以景知意。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先指導小學生通過畫面的觀察對詩句意思有初步的理解和感知,然后從對現實生活的觀察中,從生活場景出發,思考人們為什么會形成這樣的認知,引出詩中的主旨,即主觀看待事物會有片面的想法,應該客觀的觀察問題,才能有全面的認知,讓學生自行體會,最后引領小學生感受在自己的生活和學習中從這一道理里產生了怎樣的體會,以寫景來尚理,以觀景觀山之事,引導小學生能夠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愿意接納他人的建議,養成謙虛、高潔、博大的人格修養。
5結束語
綜上所述,教師需要發揮小學語文學科的優勢,將傳統文化素養的培養融入閱讀教學、字詞教學中,在立意源探教學中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在文化情境中展現傳統文化的魅力,在字詞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元素。如此,小學語文教師便可以提升優秀傳統文化教學活動的質量與效率,促進學生傳統文化素養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鞠彩紅.傳統文化進課堂下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實踐分析[J].讀寫算,2020(17).
[2]李娜.融合古詩情境培養文學素養——談情境教學觀指導下的小學古詩詞教學[J].新聞研究導刊,2019,10(05):213-214.
四川省夾江縣漹城鎮第三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