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瑩瑩
摘要:新時期是教育教學改革的時期。教師學校順應課程改革的新趨勢,大力推行教學改革。教師認為,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最適宜的模式是生活化教學,它以學生的生活背景為教學情境,是指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環節。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
初級中學的學生要想健康成長,就必須接受良好的道德和法律教育。目前,雖然道德與法治課程在大多數初中校園中已經得到不同程度的重視,但在其實際教學中仍然存在許多問題,它對學生能否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有很大的影響。因此,有必要對初中生進行道德法律教學。為此,在對相關文獻進行解讀和分析的基礎上,結合初中德育與法治教學的實際情況,以初中德育與法治實踐教學為研究對象,探討了初中德育與法治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為今后研究生命教學法在初中德育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提供參考。
一、當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實踐性教學存在的弊端
(一)缺乏對道德與法治課實踐性教學的重視
目前,大多數學校的教學觀念比較傳統,對實踐教學缺乏正確的認識,對實踐教學缺乏重視。學生仍是“唯分數論”,學生的分數與教師的能力相掛鉤,或者說教師的成績與學生成績直接掛鉤。
(二)教學形式單一
教學形式是初中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目前許多學校都有單一的教學形式已成為制約初中道德與法治實踐教學順利開展的關鍵因素。由于一些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許多教師遵循教科書,嚴守規章制度,忽視教學案例的實際應用,直接導致課堂教學內容的不足,使教學內容形象不夠深刻,學生感知不到。這樣,就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逐漸缺乏學習本身的動力。
(三)缺乏專業的道德與法治教師
在初中教育的整個階段,許多學校的德育和法治課程大多由其他學科的教師承擔。這種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嚴重制約了整個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順利開展。因此,很多學校對學生進行系統全面的德育和法治課程教育是非常困難的。
二、生活化教學法開展的必要性及其意義
中學階段的學生身心發育尚未完全成熟,其對于外界事物往往有著較為強烈的求知欲望。合理開展實踐教學活動便可給予學生鍛煉自己的機會,讓其參與到生活化教學中來,在生活化的實踐性教學中使得個人的學習興趣得以培養,也使得個人實踐能力得以提高。因此,唯有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上不斷地要求并鍛煉學生親自實踐的能力,才能夠助其逐步形成健全的道德與法治。首先,相較于傳統的教學模式,新型實踐性教學的合理實施將會為學生帶來更多的自主學習的機會。與此同時,道德與法治課不再僅僅是在傳統意義上的教室中進行,更多的是置身于生活當中,讓學生親自動手實踐,可謂是益處多多。其次,實踐性教學使得學生的實際生活被融入了課堂,對于其良好品德行為習慣的培養極為有利。通過長期的自主實踐學習,學生們在道德與法治課實踐性教學中對于實踐能力、生活知識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灌輸掌握,對于其良好的品德習慣的形成亦是極為有利。
三、生活化教學法的應用策略
(一)將學生身邊的生活引入課堂,引導學生分析
中學生的身心發展尚未完全成熟,他們往往對外部事物有強烈的求知欲。適當開展實踐教學活動,可以使學生有機會鍛煉自己,參與生活化教學,在生活化實踐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個性化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個性化實踐能力。因此,只有在初中德治課上不斷要求和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才能幫助他們逐步形成健全的思想道德。首先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新的實踐教學的合理實施將為學生帶來更多的自主學習的機會。同時,道德與法治課程不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課堂,而是更多地處于生活的中間,讓學生親身實踐,可以說有很多好處。其次,實踐教學使學生的實際生活融入課堂,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通過長期的自主實踐學習,學生在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實踐教學中獲得了不同程度的灌輸和掌握了實踐能力和生活知識,有利于良好道德習慣的形成。
(二)利用社會實踐活動促進生活化教學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教師一直習慣于在課堂上進行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但事實上,除了課堂,學生還可以獲得知識。第二課堂有更廣泛的社會實踐活動。第二課堂對于學生將所學知識轉化為解決問題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這是任何其他形式所不能替代的。因此,要自覺引導學生開展實踐活動,學會用教材《道德與法治》來解決具體問題。新課標強調:“德育要注重課堂內外的結合,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活動,在實踐中促進學生道德的健康發展。”要及時組織社會實踐活動,運用內化的知識。比如,學生們學會了保護消費者的權益。首先,希望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方法、消費者協會處理消費者投訴的程序和方法有一個很好的了解。然后我想安排一個延伸的活動:周末去超市、大型商場等地觀察或采訪購物者,了解他們的合法權益是否在早期受到侵害,是否受到不公平對待,以及他們見面后如何維護自己的權益,特別是那些沒有維權意識卻不知道如何維權的消費者,教師會積極教育那些因為對商家的無知而感到無奈的消費者去維權。這樣可以引導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運用所學知識。一方面豐富了枯燥的思想道德教育理論,鞏固了學習思想道德教育主題的興趣;另一方面,幫助學生鞏固課堂所學知識,提高學生運用所學法律知識維護自身權益和他人權益的能力,有利于學生良好情感的形成。
(三)在新課程中引入貼近日常生活的材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初中生正處于學習的階段,對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在這個階段對學生進行德育法治教學,必須抓住重點,結合其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新課程的引入作為初中生思想道德法制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對提高初中生的學習興趣起到積極的作用。然而,事實上,許多教師在引入課程時比較死板,使用的語言比較平淡,沒有情感色彩,也無法將生活元素引入課堂。這樣一來,就使整個課堂變得枯燥無味。為此,教師必須糾正這種錯誤觀念,始終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只有將生命元素有效地運用到整個課堂教學中,生命教學法的優勢才能體現在課堂上,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全面發展能力。
參考文獻:
[1]白愛梅.新課改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路徑分析[J].科技資訊,2020,18(33):73-75.
[2]卜立強.農村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生活化的缺失與回歸[J].現代教育,2020(11):43-45.
[3]孫巧霞.情境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實踐研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0(09):279.
[4]瞿小燕.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構建與應用[J].科技資訊,2020,18(24):39-40+43.
[5]胡婷婷.生活化教學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J].法制博覽,2020(24):221-222.
(新疆克拉瑪依市獨山子區第一中學 833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