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與優良傳統,是華夏文明五千年來延續至今的美好品質。歷史是一門追溯國家發展進程的學科,而貫穿于中國發展的過程中,國家的核心思想、內在底蘊便是愛國主義。因此,在中專歷史教學中,愛國主義教育更顯得尤為重要,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加深對歷史學科方面的理解和認知,也能在愛國主義教育中樹立學生們的愛國思想,讓學生們切實體會到愛國的重要性,了解我們國家發展期間的偉大壯舉,提升他們的家國榮譽感與國家自豪感。
關鍵詞:歷史教學;愛國主義教育;發展;響應
引言
當今中國教育發展的大趨勢是以愛國主義教育為核心對學生進行各方面的綜合性思想教育,在中專歷史教學中這種教育思想的重要性更是體現的淋漓盡致,歷史學科是中國在時間長河中不斷進步、不斷成長的象征與里程碑,記錄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崛起的豐功偉績。在中專歷史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是響應國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念號召,踐行“十三五”計劃要求的必由之路。本文將從中專歷史中的愛國主義教育現狀以及相應的對策提出一些意見見解,以實現愛國主義教育在中專歷史學科中實現質的飛躍與升華。
一、中專歷史教學中的愛國主義教育現狀分析
1.忽略愛國主義教育本質內核,粗淺浮于表面形式
愛國主義教育的本質是要樹立學生胸懷家國、熱愛祖國并可為之獻身的精神,是響應國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教育體制,也是當今中國愛黨愛國愛人民三位一體的有機統一的良好體現。而當今大多數中專歷史中的愛國主義教育只是浮于表面理論的傳授,其本質內核思想并沒有使學生完全領略,就導致學生學習與實踐的愛國主義是空虛的、沒有靈魂的,難以正確把握愛國主義的內涵與思想,也就沒有了良好的學習效果。
2.依賴于課本陳舊知識,難與實際形勢接軌
不可否認的是,課本本身有一系列的歷史時間線,其中有包含介紹中國共產黨成立并發展的一些名人事跡與豐功偉績,這些能夠幫助學生們更好地了解國家的發展與人民為之做出的努力。然而,對待歷史正確的態度不是一味地傳承與傳授,而是應該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同時也要與實際接軌,讓學生們能夠將歷史與實際結合起來,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3.愛國主義教育內容缺乏創新性,難以調動學生上課積極性
愛國主義教育內容上可能過于偏向學術化、陳述化,而如果歷史教育者不注重教育方法的創新,一味地照本宣科,就會消磨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積極性的消失無論是在哪門學科中的學習都是大忌,因此,教師應注重教育方法與思想的創新,發掘學生學習潛力,才能有更好的發展與提升。
二、中專歷史教學中的愛國主義教育策略探討
1.創新愛國主義教育方式,樹立學生正確“三觀”
愛國主義教育不是一項一成不變的教育,它具有極強的包容性與吸納性,教育手段與教學方式更是多元化、多維化的。中專歷史教育者應響應國家“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的要求,創新愛國教育方式,將現代化科技術與愛國主義思潮相結合,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在講解過程中將愛國主義具體化、形象化,加深學生對與愛國主義的認知和理解。
例如,在進行“五四運動”的課堂講述過程中,我通過使用多媒體技術將一些珍貴的影視場景進行3D化處理,并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對該事件進行講解,介紹了該事件為中國共產黨建立從組織和思想上做了準備,加深同學們對該事件的認識,鼓勵學生們做一個由獨立自主思想的新青年。
2.促進歷史教材教學應用,加強中專學生愛國主義教育
歷史的講解離不開歷史事件的剖析,愛國教育的傳授也離不開愛國衛國事件的列舉。因此,歷史教育者要注重課本本體的運用,通過歷史事件的講解將愛國主義活化,讓學生能透過事件本身看到愛國主義的本質,加強對他們的愛國主義教育,并能夠在日常生活中的點滴小事做到愛國,樹立他們的國家自豪感與民族榮譽感。
例如,在進行中國近代史名人講解中,我為同學們列舉了黃繼光、邱少云、劉胡蘭等為了中華民族成立壯大而拋頭顱灑熱血的不朽壯士們,通過他們的感人事例引起同學們思想上的共鳴,讓他們感受到當今的幸福生活都是革命烈士們的鮮血為我們澆灌出來的,哪有什么歲月靜好只不過是有人一直為我們負重前行。讓他們了解到和平強大國家的來之不易,培育了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懷。
3.激發學生學習愛國主義興趣,注重學生愛國主義情感培養
“主動學”和“要我學”二者的效果是不同的,由此觀之,培育學生的愛國主義學習興趣是尤為重要的,如此一來學生能實現主動學習,教師對學生的愛國主義培養也更加輕松,學生對愛國主義也會有更加透徹的理解,促進了他們未來得發展。
例如,在進行《紅軍長征》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向學生們提出了“前四次‘反圍剿,紅軍為什么能以少勝多?”、“第五次‘反圍剿的結果如何呢?紅軍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局面”等問題,讓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激發了他們的愛國主義學習興趣,同時也在紅軍長征的教授過程中將紅軍頑強堅韌、自強不息、永不言棄的愛國主義情懷深深植入了學生心中。
結束語
中專歷史中的愛國主義教育的發展任重而道遠,歷史是愛國主義新思想培養的不可或缺的教材,歷史教育者應該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培育他們熾熱的愛國心,探索歷史的人格魅力,不斷在日常教學活動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滲透,實現學生全方位、多層面的綜合性良好發展。
參考文獻:
[1]祁可前,藝術中專歷史教學中的愛國主義教育[J,東 方藝術,2005, 15(20): 197-198.
[2]朱恒芬,中專學校歷史教學中思想教育的融入[J].東 方企業文化,2014, 18(21):148-155.
[3]王建林,中專歷史教學之我談[J],呂梁教育學院學 報,2011.28 (03):110-111.
[4]李晉芳.歷史教學藝術的探索一藝術類中專歷史教學的實踐點滴[J].晉東南師范專科學校學 報.2000.19(02): 180-181.
作者簡介:關艷珍,女,1981.09.20,現為呂梁學院汾陽師范分校歷史組講師。2006年畢業于太原師范學院歷史系獲學士學位。2014年畢業于山西師范大學歷史專業獲碩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向:歷史學
呂梁學院汾陽師范分校 032400